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腿延长术已有百余年历史,早期因延长装置及技术条件不成熟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Ilizarov技术的出现使肢体延长术成为一种可控的手术,肢体延长术基于"Ilizarov效应",通过对活体组织进行缓慢、稳定、持续的牵拉实现组织再生,骨与软组织的再生延长结果与儿童肢体发育相似。目前小腿延长术以经典Ilizarov外固定器为主,中国化Ilizarov小腿外固定延长器和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外固定架是国内应用代表,其他延长方案包括计算机辅助六轴外固定架、髓内钉辅助外固定架延长、延长后植入髓内钉以及国内尚未开展的单纯髓内钉延长系统。胫骨平台下5~6 cm处为截骨平面的经皮横断截骨术是目前国内最多应用的截骨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骨膜和髓内血运。超过4 cm的延长推荐小腿跟腱弹性同步延长支架,需要跟骨穿针固定。术后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缓慢牵伸延长,根据固定性刚度动态调整原则逐步拆除延长器,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历经数十年的创新与发展,Ilizarov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肢体畸形矫正及创伤后遗症等治疗中,为骨科发展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张力-应力诱导组织再生是Ilizarov技术核心,机械应力刺激信号经转导后引发生物级联反应,包括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改变、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血管再生、干细胞归巢以及其他系统性反应,从而共同维持组织再生。新生骨矿化速率缓慢是Ilizarov技术的主要局限性之一,为帮助Ilizarov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促进牵拉区骨矿化的基础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如物理措施、化学药物和生物疗法等。随着对机械牵拉促进组织再生的逐步探索和深入理解,胫骨横向骨搬移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归纳及总结Ilizarov技术基本生物学机制和促进牵拉区域骨矿化方法,为今后牵拉成组织技术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革新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苏联骨科医师伊利扎罗夫发明了能组装成800多种构型的环形外固定器,创立了与西方经典骨科不同的全新微创外固定技术体系,被国际学界称为Ilizarov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模仿自然,通过体外控制与转化生命运动的应力,治愈复杂创伤性骨折、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与肢体的严重畸形,能挽救一些濒危截肢严重复合创伤与四肢残缺。该技术在理论指导、手术指征、医疗模式与术后管理等方面,不同于现代的创伤骨科的骨折内固定(AO)技术,能够以最微创甚至无血的手术方式实现骨折的复位固定。体外控制骨的生长,不仅能完成创伤骨科大部分骨折的固定要求,而且可以在不植骨和不丢失骨长度情况下解决骨不连、骨缺损、四肢软组织缺损和伴发畸形等复杂问题。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已30余年,由于诸多原因该技术在我国骨科的传播应用仍不够广泛深入。现将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领域的应用做一阐述,供国内骨科同道了解认识该技术的价值。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中国 创伤骨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静脉畸形继发肢体挛缩的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及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外科收治9例静脉畸形继发肢体挛缩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9~35岁,平均19.5岁。其中屈髋屈膝畸形2例,单纯膝关节屈曲畸形4例,屈膝畸形合并马蹄内翻足畸形2例,腕关节屈曲畸形1例。诊疗过程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评估后实施,均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根据解剖安全区外固定穿针和肢体畸形的临床特点,将预构的外固定器连接在相应的畸形肢体上,同时行挛缩肌腱的松解,术后调节外固定器实施牵拉控制,缓慢矫正肢体畸形,患处疼痛严重或进展迅速,影响生活质量者,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联合手法等物理方法促进关节功能康复。结果本组9例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异常出血、末梢血运障碍,未发生明显的针道以及切口的感染事件,未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患者均获得6~40个月随访,平均30.5个月,所有挛缩的肢体畸形均获满意矫正,其中髋、膝关节屈曲畸形均获矫正,可伸直,腕、足踝关节畸形大部分矫正,疼痛消失。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静脉畸形继发肢体挛缩,微创、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Ilizarov技术 静脉畸形 肢体挛缩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治疗胫骨短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Ilizarov技术治疗的16例胫骨短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20~61岁,下肢短缩4.0~14.0 cm,治疗时间2~19个月。术后随访11~26个月,统计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愈合所需时间平均5.0个月。骨延伸时间平均53.6 d;骨痂矿化所需时间平均118.9 d。16例患者中临床疗效优12例,良4例;肢体功能优11例,良5例。结论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短缩畸形有利于患肢长度延伸,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愈合。

  • 标签: 胫骨 短缩畸形 Ilizarov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治创伤后遗足畸形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访2008年10月-2012年5月矫治的15例创伤后遗足畸形的患者,其中3例做二关节融合,2例做跟骨外侧柱延长,5例加做跟腱延长,2例胫前肌外置,1例腓骨长肌内置,2例胫后肌前置.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行Laaveg-Ponseti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记算比较分析改善率。结果Laaveg-Ponseti评分系统,评分优10例,良3例,可2例.结论Ilizarov技术矫治创伤后遗足畸形较传统方法更趋微创化,更趋生理性,临床效果优。

  • 标签: 创伤后遗足畸形 Ilizarov技术 组织牵伸 外固定 矫正
  • 作者: 朱跃良 郑学建 张庆彬 郭保逢 杜辉 肖虹 秦泗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杭州 310009,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骨科,北京 100176,北京泗河中医医院骨科,北京 101199,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骨科,北京 100800,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北京 100035,山东伊利扎罗夫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济南 250024
  • 简介:摘要复杂骨折、骨感染、畸形矫正和慢性创面等骨科疑难杂症是临床骨科面临的难题,Ilizarov外固定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杀手锏”之一。Ilizarov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以实现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为目标,兼容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在中国骨科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中国学者在近五十年的学习和应用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四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技术体系,在技术和理论创新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知史鉴今。笔者回顾中国对Ilizarov技术应用和研究历程,总结中国学者的主要创新和学术贡献,为该技术在中国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外固定器 中国 伊利扎罗夫技术 历史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Ilizarov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中文文献以Ilizarov、伊利扎诺夫、伊里扎诺夫、伊利扎洛夫、伊里扎洛夫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service system,SinoMed),英文文献以Ilizarov method、Ilizarov technique、Iizarov treatment为关键词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21年1月之前所有与Ilizarov技术相关的文献,并提取作者、期刊、国家、机构、关键词、被引率等数据,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来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同时,利用VOSviewer等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共检出中文文献1 789篇、英文文献1 709篇。2020年中国Ilizarov技术相关SCI文献年发表量居全球第一。发表英文文献总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和中国。中文文献载文量排名前5的期刊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及《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发表英文文献最多的核心期刊有7种,其中JCR分区骨科Q1区期刊有Clinical Orthopaedicsand Related Research、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British Volume)、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VOSviewer的可视化关键词聚类分析将中文文献中的研究方向分为6类,其中相对较新的研究热点是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以及糖尿病足的治疗,英文文献中的研究方向可分为4类,相对较新的研究热点是感染及创伤后骨缺损的修复。结论全球对Ilizarov技术的研究产出持续增长,来自中国的研究已成为Ilizarov技术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研究方向同中有异,具有中国特色的Ilizarov技术研究方向正逐步得到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未来Ilizarov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文献计量学 聚类分析 期刊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对其实施Ilizarov骨搬运技术,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对患者实施Ilizarov骨搬运技术之后进行6-24个月随访,有1例对接端愈合不良,有1例胫骨远端感染,有2例对线不良,有4例钉道感染,所有患者在实施针对性治疗之后均恢复.结论:给予胫骨骨缺损患者Ilizarov骨搬运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期间还是存在疗程长,操作复杂以及复查次数多等症状,因此需要加强对该治疗技术的研究,降低并发症.

  • 标签: Ilizarov骨搬运技术 胫骨骨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技术在胫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15年3年—2018年6月45例大段胫骨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23例纳入观察组,给予Ilizarov骨搬移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剩余22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同侧带蒂腓骨转移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骨性愈合时间,采用AKS评分与Baird评分分别对比两组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采用Fernandez-Esteve评分对比两组骨架痂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状况。结果两组骨性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AKS评分与Baird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Fernandez-Estev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Ilizarov骨搬移技术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骨性愈合,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及踝关节的恢复,且患者并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Ilizarov骨搬移技术 胫骨缺损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Ilizarov技术在创伤性下肢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创伤性下肢畸形患者30例,所有患者都应用Ilizarov技术开展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结果为患者开展治疗后,对患者开展为期一年的随访,所选30例患者带外固定架的时间都为23周,通过为患者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治疗后,膝关节畸形患者的优良率达到81.8%,踝关节畸形患者的优良率达到83.3%。结论将Ilizarov技术应用于创伤性下肢畸形患者矫正工作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Ilizarov技术 创伤性 下肢畸形 矫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Ponseti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抽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48例(62足)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24例,30足)和对照组(24例,32足)。对照组行常规矫正,未严格按照牵伸矫正程序执行,而观察组则参考Ilizarov-Ponseti程序及技术矫正。比较两组矫正时间、带架时间、并发症、随访半年的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带架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t=2.804,χ2=5.857;P均<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5.276,P<0.05)。结论马蹄内翻足畸形应用Ilizarov-Ponseti技术矫正治疗,虽然带架时间较长,但可缩短矫正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优良率。

  • 标签: 畸形 马蹄内翻足 Ilizarov-Ponseti技术 牵引矫正
  • 简介:目的介绍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胫骨假关节骨髓炎后骨不连,植骨后短缩。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等病例均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31例均达预期目的。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可以在消灭骨缺损的同时矫正肢体不等长,假关节切除后延长与加压可以同时进行。Ilizarov三维相结合可矫正足内翻下垂畸形。双下肢同步延长可治疗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

  • 标签: 畸形 假关节 ILIZAROV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指骨延长再造手指术修复缺损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50例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Ilizaro指骨延长再造手指术者,将入选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达预期指延长长度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Ilizarov指骨延长再造手指术的指缺损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效果 围手术期护理 Ilizarov指骨延长再造手指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骨髓炎合并骨不连采用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76例慢性骨髓炎合并骨不连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 38例)和治疗组( 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92.1%,高于对照组的 71.1%;住院治疗总时间和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仅有 1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 7例;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慢性骨髓炎合并骨不连采用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迅速减轻疼痛,缩短治疗和恢复时间,使治疗总有效率提高。

  • 标签: 慢性骨髓炎 骨不连 Ilizarov外固定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Masquelet与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25例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病例。14例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骨搬运组),11例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膜诱导组)。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次数、感染控制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患肢功能AAO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34个月,平均24.2个月。与骨搬运组比较,膜诱导组术中感染控制率高,并发症及手术次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AA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lizarov牵引术相比,Masquelet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感染控制率高,并发症和手术次数少。

  • 标签: Masquelet技术 Ilizarov技术 感染骨缺损 胫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对创伤性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治疗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7月到2013年9月接诊的16例创伤性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进行Ilizarov技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6例20个膝关节中,术前平均屈曲畸形角度为67.5°±18.6°,经过Ilizarov技术治疗后可见屈曲角度恢复到3.82°±3.25°。在术后随访中发现17个关节维持较好的效果,3个关节有复发的情况,复发率为15%,3例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总体有效率为70.0%。结论Ilizarov技术的使用对创伤性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Ilizarov技术 创伤性膝关节屈曲 挛缩畸形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牵拉成骨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遵照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原理,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固定,采取病灶清除,Ilizarov环架旋钮缓慢牵拉,使牵拉成骨,达到治愈骨髓炎。结果6例患者经随访全部治愈,延长长度最长达23cm,最短的6cm,平均15cm,延长时间3个月-1年,平均7个月,拆架时间10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无1例并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慢性骨髓炎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痛苦小、不易复发等优点,疗效确切。

  • 标签: Ilizarov 胫骨慢性骨髓炎 骨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骨牵张技术重建下肢解剖结构、恢复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9年4月,应用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骨牵张技术重建患肢解剖结构及功能治疗51例,其中胫骨近端缺损17例、胫骨远端缺损27例、跟骨部分缺损4例、前足跖骨缺损3例。手术分期进行,一期组织瓣移植覆盖创面,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33例、腹股沟皮瓣8例、股前内侧皮瓣5例、胸脐皮瓣3例、背阔肌皮瓣2例,切取面积3.5 cm×15.0 cm~8.0 cm×25.0 cm;二期安装Ilizarov环形架或自行设计的牵张器,采用Ilizarov环形架44例、自行设计牵张器7例。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例股前外侧皮瓣部分坏死,3例皮瓣术后感染,其余47例皮瓣全部成活。36例胫骨采用骨搬运方法修复骨缺损,8例采用骨搬运与肢体延长结合恢复长度,4例跟骨采用横行或纵向牵张恢复跟骨外形,3例前足跖骨缺损采用纵向或横行牵张恢复足弓。随访9个月~2年,无骨髓炎复发,骨搬运对合端及延长区均获骨性愈合。按Paley骨性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良率为98.0%,按生活质量评价表SF-36评分平均88.9分,按美国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79.5分。结论组织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可重建下肢骨与软组织缺损,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

  • 标签: 下肢 Ilizarov骨牵张技术 骨缺损 外科皮瓣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