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游离肌腱填塞替代来治疗腕部月无菌性坏死在基层医院的普及。方法:本院对8例Ⅱ、Ⅲ期月无菌性坏死的患者,摘除月后采用以游离肌腱填塞替代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症状、腕关节活动度的改变等。结果:8例患者均随访2年,所有病例腕高指数均无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静息时的疼痛均已消失,活动时疼痛程度明显较术前减低。腕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多数能恢复工作能力。讨论与结论:游离肌腱填塞替代治疗腕部月无菌性坏死初步疗效良好,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容易在基层医院得到普及。

  • 标签: 月骨无菌性坏死 游离肌腱填塞 基层医院 普及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性关节炎(OA)软骨下改变过程中的潜在生物标志及相关通路。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51588数据集,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模块分析并筛选Hub基因。预测Hub基因的靶向MicroRNAs(miRNAs),鉴定关键miRNAs并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最终鉴定出与OA软骨下改变相关的10个Hub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白蛋白(ALB)、骨髓肿瘤细胞(MYC)、Toll样受体2(TLR2)、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弹性蛋白酶(ELANE)、甲酰肽受体2(FPR2)、精氨酸酶1(ARG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甲酰肽受体1(FPR1),及8个关键miRNAs(hsa-miR-6809-3p、hsa-miR-4263、hsa-miR-6759-5p、hsa-miR-6165、hsa-miR-6754-5p、hsa-miR-5588-5p、hsa-miR-877-3p、hsa-miR-427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潜在生物标志及相关通路为OA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候选靶点。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基因 微小RNAs
  • 简介:摘 要:随着现如今整个社会各种压力的剧增,极端气候、短缺的能源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导致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些年来各种环境问题,如严重的雾霾等,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讨论和关注,也对如今的发展方式形成了新的反思。为了实现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和构建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发展战略上,国家电网提出了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新战略,从而促进了电能替代工程的新发展。文章就从电能替代的意义着手,分析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

  • 标签: 电能 替代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类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各个行业的发展,它们逐渐增加了电力的需求量,因此,各个行业的生产活动要想正常开展,电力是它们需要的一个关键条件,这就需要研究当前的能源应用情况,合理的分析能源替代的情况,分析电力市场,提出开拓市场的方式,保证电力市场得到健康的发展,利用健全完善的处理方式,规避电力市场中的不足,促进电力市场在规范中进步。

  • 标签: 能源替代研究 电力市场扩展 电力能源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治疗中应用不同植入固定的效果。方法 基于随机单盲法下,将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46例四肢骨折后不连患者均分为常规组(n=23)和实验组(n=23);分别予以2组以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和带锁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基本情况、术后感染发生率及骨折愈合优良率数据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四肢骨折 骨不连 不同植入物 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PLGA)数字化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对兔股骨干长节段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19只新西兰大白兔,1只用于3D打印PLGA数字化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制备,18只制备股骨干长节段缺损模型,分为自体移植组(A组)、传统支架组(B组)、组织工程支架组(C组)各6只。在术后4、8、12周做愈合观察、测定成基因Ⅰ型胶原蛋白(Col-Ⅰ)、涎蛋白(BSP)、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录因子2(Runx2)通路因子表达。多组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术后4、8、12周C组Lane-Sandhu评分[(5.67±0.85)、(7.29±0.96)、(9.89±1.21)分]、Col-Ⅰ(2.75±0.22、5.01±0.87、7.22±1.25)、BSP(1.64±0.33、3.11±0.43、5.84±0.78)、OPN(2.67±0.43、4.15±0.98、6.98±1.29)、OCN(1.98±0.22、3.42±0.43、5.70±0.98)、BMP-2(2.21±0.43、4.00±0.53、5.11±0.87)、Runx2(3.32±0.34、5.57±0.67、7.98±1.89)高于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99、6.635、6.692;21.582、7.917、6.084;8.835、9.398、9.607;9.607、6.185、5.361;9.277、7.256、5.115;6.374、15.320;9.117、10.424;6.042、5.053,P均<0.05)。结论3D打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数字化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可经促进组织生成,修复股骨干长节段缺损。

  • 标签: 3D打印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骨支架 股骨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畸形愈合是跟骨折未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所带来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改善患足疼痛、矫正畸形以及恢复患足功能是临床治疗跟骨折畸形愈合的目标,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跟畸形愈合所致症状的力学机制研究,各种截术作为可以特异性矫正跟畸形、恢复正常跟形态的一类术式,在跟畸形愈合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常用的各种跟矫形截术式技术特点、治疗效果及各自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综述。

  • 标签: 跟骨 骨折 截骨术 畸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无菌性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后将头状斜形截,髂骨植修复头状继发缺损,带血管蒂头状移位重建月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是一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截骨术 月骨 头状骨移位 Kienböck病
  • 简介:摘要近年来,佝偻病、肥胖症、矮小症、性早熟等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儿童营养不良及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骨骼不仅是人体的结构支架,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和激素靶器官。作为与形成和吸收紧密联系的一系列物质,代谢标志水平已被证实在多种儿童生长发育疾病进程中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代谢标志的特点、分类及其在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提供依据。

  • 标签: 儿童 生长发育 骨代谢 标志物
  • 简介:摘要:现如今,中国的电力主要是以火力发电为主,但是煤炭等化石资源隶属不可再生资源,为了避免能源危机以及缓解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从实用角度出发,提出一种简洁、利于广大用户和地方政府接受的电能替代成本评估和补贴计算方案,并据此得出关于电能替代的实施建议。首先指出促进电能替代的关键是用户有实施意愿,从而要求电能替代对用户而言是经济的。然后,从避免用户投资损失的角度,将老设备剩余寿命的价值计入新设备的使用成本,并基于此,将对几种不同的技术分别构建成本评估和补贴计算方案。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相关实施建议,并举例展示该方案的应用。对电能替代而言,该方案可提高用户实施的积极性,而所提实施建议能高效发挥财政补贴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电能替代 成本评估 补贴计算 用户意愿 设备改造
  •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ABC。第5版WHO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距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MRI、关节镜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清创、骨髓刺激术、软骨移植等等。就当前临床治疗距软骨损伤来看,清创手术所耗费的费用更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效果较轻,对于小范围损伤治疗效果更佳。除此之外,还包括多种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症状给予治疗,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距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分型,并探究当下诊断治疗方法的进展。

  • 标签: 距骨骨软骨损伤 治疗手段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6例(16足)距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7(33.4±11.1)岁;右侧7例,左侧9例。患者均采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比较术前及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2年采用软骨修复MR观察(MOCART)评分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16例患者术后随访36~72(46.6±12.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9±1.6)分改善为(0.8±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0.7±10.8)分提升为(90.9±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7、13.92,P值均<0.001),依据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6/16。术后2年MRI示截面均愈合良好,原病灶缺损区均被移植物充填,MOCART评分为(65.0±10.2)分。结论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症状减轻明显,临床疗效好。

  • 标签: 踝损伤 距骨软骨损伤 前踝截骨 骨软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Graves病(GD)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水平与转换标志(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G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甲状腺相关抗体、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钙素氮端中分子片段(N-MID)、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血脂和肾功能等。结果618例G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7±13.2)岁,男∶女=1∶1.99。男性GD患者PINP和β-CTX显著高于女性(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INP、N-MID和β-CTX均与FT3、FT4、TRAb、血清钙和血清磷呈正相关,均与体重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体GD患者TRAb与lg-PINP、lg-N-MID和sqrt-β-CTX,在单变量模型中,均呈正相关(β分别为0.006,0.005和0.006;均P<0.001);校正甲状腺功能后仍呈正相关(均β=0.004,均P<0.001);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模型3和4),上述相关性仍存在(均P<0.05)。不同性别GD患者单变量模型和校正甲状腺功能模型的结果与总体一致(均P<0.05)。结论TRAb是GD患者转换加速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甲状腺功能。

  • 标签: 格雷夫斯病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骨转换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平面截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修复重建科接受治疗的28例胫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搬移组和联合搬移组(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搬移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8.6±3.2)岁,缺损长度(8.0±0.5) cm。联合搬移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9.1±3.9)岁,缺损长度(8.3±0.3) cm。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功能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搬移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联合搬移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8个月。联合搬移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8.4±0.7)个月短于搬移组(13.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4±1.3)、(7.4±1.2)个月,对接点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9.1)、(206.2±9.8)个月,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MI愈合评价:搬移组优6例,良5例,可3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功能评价:搬移组优7例,良3例,可3例,差1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搬移组针道感染3例,对合端不愈合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2例,固定针松动1例,关节僵硬5例,牵拉延迟愈合3例;联合搬移组针道感染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3例,关节僵硬3例,牵拉延迟愈合2例,再骨折1例。结论双平面截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下肢大段缺损,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更短,疗效更满意。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延长 外固定支架 胫骨骨折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治疗距外侧穹隆或肩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距外侧穹隆或肩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2~45岁,平均32.6岁;Hepple分型:Ⅴ型11例;采用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自体股骨外侧髁软骨移植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影像学方面的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3~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患者均未诉明显不适,均恢复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94.3±2.9)分]、VAS评分[(1.2±0.4)分]较术前[(49.5±6.6)、(5.7±1.2)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距囊性变消失、移植栓与距达到性愈合,关节间隙无狭窄。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经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位斜形截治疗距后外侧软骨损伤,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软骨 创伤和损伤 踝关节 截骨术 骨移植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