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腔镜下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和腋窝淋巴术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采用亚甲蓝染色法在乳腔镜下切除36例乳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SLN)和腋窝淋巴(ALN),随后行患侧全乳腺切除术。结果36例患者SLN检出率为97.22%(35/36),灵敏度为92.86%(13/14),准确率为97.14%(34/35),假阴性率为7.14%(1/14)。ALN每例切除数目12—21枚。结论乳腔镜下前哨淋巴活检和腋窝淋巴术准确可靠,并发症少,易于临床开展。

  • 标签: 乳腺肿瘤 内窥镜检查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经腹膜外盆腔淋巴的优越性。方法对36例低位直肠癌病人行直肠癌根治经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果全组低位直肠癌无排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局部癌复发2例(5.56%),5年生存率86.2%。结论低位直肠癌行腹膜外盆腔淋巴彻底、安全、并发症少,局部复发率低,5年生存率高。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腹膜外 盆腔 淋巴结清扫 经腹 并发症
  • 简介:胃癌淋巴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以彻底清扫胃周淋巴为主的胃癌根治术,使胃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在世界多数国家基本达成共识.唯西方少数国家对D2根治术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术式持反对意见,认为D2根治术后并发症高于D1根治术,而二者5年生存率相似,尤其对D3扩大淋巴术争议较大.60年代以来,日本首先倡导D2、D3胃癌扩大淋巴术,经过30余年积极的临床实践,Marayama等报告了Ⅱ、ⅢA期胃癌5年生存率分别从61%和39%提高到76%和63%,其他日本医疗单位也相继报告了令人羡慕的结果.正如王舒宝教授所言,我科1978年在国内首先引进日本胃癌D2、D3淋巴术,多年来手术医生相对固定,配合密切,术式及方案统一,共施行胃癌根治手术3000余例,经统计,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60年代为19.6%,70年代为38.5%,80年代为57.6%,90年代达到63.7%.结果显示,自开展D2、D3手术以来,5年生存率提高近20%,而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未增加[1].其结果与西方报告的结果和观点差异较大.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商榷,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手术方案的合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所谓手术方案合理化应具备以下4个条件:①病人自身条件是手术安全性和根治性的基础;②病期是设计手术方案的依据;③肿瘤自身的生物学行为是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④医生的技术及设备条件是D2、D3手术得以实施的保证.20年来我们针对淋巴转移规律的研究证明,胃癌的淋巴转移主要受病期早晚和癌肿自身生物学行为影响.因此,病期和生物学行为是选择D2、D3手术的主要依据.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淋巴结转移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行胸腹二野淋巴治疗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中期效果中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2000年~2005年20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接受胸腹二野淋巴术,术前,术后均进行心理护理。结果对200例患者进行全程随访,4例一年后失防(按死亡计算),随访率9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0%、64.46%和54.29%。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但对解决癌症患者的异常情绪和行为问题,

  • 标签:
  • 简介:目的:检测舌根鳞癌淋巴的微转移灶,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病理确诊的舌根鳞癌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淋巴(pN0),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与术后复发、生存期的关系.结果:50例患者中,CK+和CK-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24%(14/33)和11.8%(2/15)(P<0.05),而其生存期分别为(23.26±542)个月和(35.84±6.10)个月(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微转移灶的有无、病理分化程度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而临床分期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0.5).结论:舌根鳞癌患者淋巴有微转移灶者,预后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 标签: 舌肿瘤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微转移 预后
  • 简介:猪屠宰后,正常淋巴呈灰白色并略带黄色,如发现颜色异常,可认为是病理变化:(1)大理石状淋巴淋巴肿大不明显剖检切面周边有出血或网状出血,出血部红白相间鲜明,呈大理石状。首先是胭淋巴。严重时全身淋巴都会发生,这种变化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之一;(2)红色淋巴: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病理现象,由出血所致。常伴有淋巴肿大,富有光泽,

  • 标签: 淋巴结肿大 猪疾病 辨认 检验 病理变化 大理石
  • 简介:对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所致的淋巴广泛转移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1)要重视“甲状腺瘤”的首次外科处理;(2)对淋巴转移灶要慎用放疗,严格掌握适应证;(3)只条件许可应积极争取手术切除。切除原发灶能最大限度地清除转移灶。本组的切除率达100%,即便切不干净,仍能为下一步的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广泛转移 外科治疗
  • 简介:腋窝淋巴解剖(ALND)是乳腺癌手术的常规术式,即使施行各种乳房保留性手术,也同时行ALND。但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ALN)的转移率并不高,然而其术后并发症,特别是上肢淋巴水肿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是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上的一大难题。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治疗失败的原因在于远处转移

  • 标签: 乳腺癌 ALND 腋窝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 手术 乳房保留
  • 简介:治疗口腔鳞癌颈部淋巴转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颈部淋巴清扫术,但对于早期口腔鳞癌且临床和影象学检查颈部淋巴转移阴性的颈部淋巴的处理仍存争议,在以往重生存率轻生存质量的观念指导下,给部分颈部淋巴转移阴性的患者实施的不必要的颈部手术并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来兴起的前哨淋巴活检有望对口腔鳞癌有无颈部淋巴的转移给予正确的判断,从而找到一种对颈部存在隐匿性转移的患者给予积极的手术治疗,又能对颈部转移阴性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 标签: 口腔肿瘤 外科手术 前哨淋巴结 淋巴管
  • 简介: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趋势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50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01例患者中除失访13例外,余患者5年生存率为93.8%,10年生存率为84.8%。在随访期内,术后颈部复发率为3.59%。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转移存在着不恒定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采用合理的区域清扫术对减少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颈部 淋巴结 转移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口腔癌治疗过程中不同术式的淋巴清扫术的预后伤口美观效果。方法我科对近期数例口腔癌患者进行选择性淋巴清扫术或治疗性淋巴清扫术。其中大部分手术采用传统“类矩形”切口和“T”型切口,而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手术3例,采用Macfee平行切口的手术3例。结果采用“类矩形”切口和“T”型切口的患者颈部瘢痕明显;采用“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的3例患者颈部瘢痕较隐蔽;采用Macfee切口的3例患者颈部瘢痕不明显。结论在对口腔癌患者行淋巴清扫术的过程中采用Macfee平行切口或者“S”型切口加颈部“L”型切口患者外观影响较小。

  • 标签: 颈淋巴清扫术 手术切口 颈部瘢痕 美学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输尿管支保存法,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子宫动脉输尿管支保存法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淋巴术对6例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进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宫颈癌患者保留了单侧正常卵巢。结果子宫动脉输尿管支保存法的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淋巴术平均手术时间204.38min,术中失血量362.45ml,术中无一例脏器损伤,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52.88h,停尿管时间平均5.75d,拔阴道引流管时间平均48h,术后平均住院11.75d,术后有二例宫颈癌Ⅱa期患者辅助放疗,6例坚持随访、复查B超,妇检盆腔未见转移灶。6例患者均健存,生活自理,性生活满意,从事一般体力劳动。结论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淋巴术(子宫动脉输尿管支保存法)治疗Ⅰa-Ⅱa子宫恶性肿瘤是可靠、安全、优秀的术式。

  • 标签: 子宫动脉 输尿管 治疗 子宫切除术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保存法
  • 简介:淋巴核,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正规,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极易形成寒性脓肿。寒性脓肿一旦形成,单用中医或西医的治疗方法,伤口愈合较慢。本人自1992~2002年,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淋巴核寒性脓肿6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颈淋巴结核 寒性脓肿 机体抵抗力 治疗方法 伤口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自1980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所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10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为结外淋巴瘤54例(51.4%).54例中发生于消化道者最多,共19例(35.2%),其次为鼻及咽部组织,共16例(29.6%),其他部位少见共19例(35.2%).治疗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结论结外淋巴瘤发生于消化道,鼻咽部组织为多,但可发生于任何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针对发病升高趋势,临床医师应具有多学科横向知识,加强对结外淋巴瘤的认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原发性淋巴结外淋巴瘤 临床分析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患者,女,38岁,于1979年体检时发现右侧胸腔内有一肿物,约核桃大小,当时无咳嗽、咳痰、低烧、盗汗等症状,故一直未做任何治疗.1999年以来患者自觉胸憋、气短渐加重,随入我院外科治疗.体格检查:t36.8℃、p70次/min、r20次/min、bp15/10kPa.右侧胸廓稍塌陷,语颤增强,叩诊呈实音,右上肺呼吸音消失.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右上纵隔可见巨大肿块,边缘光整,气管轻度受压左移,(见图1、图2).CT表现:右上纵膈可见7.78cm×10.27cm巨大软组织肿块,几乎占满右侧胸腔上部,CT值为35.4HU,外形光整,肿瘤内密度均匀一致,无分叶、毛刺及钙化(见图3).手术及病理所见:术中见胸腔内有淡黄色液体1500mL,吸除液体后见肿物位于右纵隔约12cm×12cm×10cm,与胸壁、右肺上叶紧密粘连,分离后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上纵隔巨淋巴增殖症,玻璃样变性.

  • 标签: 纵隔巨淋巴结增殖症 外科治疗 体格检查 胸腔内 P70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