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类分型,初步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治疗急性脑缺血性卒中的适应。方法回顾1998年3月至2006年8月,急诊超选择动脉内治疗患者87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起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小时以内;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平均87.5万U。结果把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按闭塞程度分为完全闭塞、狭窄、未见异常三类。完全闭塞55例,狭窄组15例,未见异常组17例。闭塞组中,按责任血管和闭塞部位分,颈内动脉组18例,再通11例,通率为61.1%;大脑中动脉组20例,再通14例,通率为70%;椎-基底动脉型组12例,再通8例,通率为66.7%;双侧颈动脉系统多血管或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明显病变者称为多发型,多发型5例中再通2例,通率为40%。神经功能评价:闭塞组35例再通患者中24例改善,占68.6%;闭塞未通者22例,5例改善,占22.7%;完全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9例中1例恶化;狭窄组13例改善,2例无变化;未见异常组15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恶化。结论超选择动脉内能够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治疗完全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心源性栓塞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及颈内动脉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

  • 标签: 脑血管造影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80例急性心梗患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成组和未组,组分为A、B组,A组距发病6小时内,B组为7-12小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对AMI的治疗效果。结果组患者的冠脉造影再通率77.78%(70/90)高于

  • 标签: 心肌梗塞 溶栓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CDT)与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慢性期下肢DVT患者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3~83(65.8±12.4)岁;左下肢34例,右下肢21例;病程1~26(9.7±5.5)d;急性期36例,亚急性期19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联合组27例采取CDT联合猪尾管碎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仅采取CDT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近期(术后1周)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Villalta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PTS)的严重程度。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联合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2.59%(25/27),优于对照组的67.86%(19/28);联合组疗效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6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0例、9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P=0.016)。尿激酶用量、时间、住院时间在联合组分别为(188.2±41.5)万U、(3.7±0.7)d和(7.9±1.2)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2.1±34.0)万U、(6.6±0.6)d和(14.0±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17.10、13.85,P值均<0.001)。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联合组2例、对照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术后12个月,联合组发生PTS 7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发生PTS10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3例、重度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P=0.416)。结论对于慢性期DVT患者,单纯CDT和CDT联合猪尾管碎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联合组方案早期临床有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的用量,节约治疗成本,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急性脑梗死病患时间窗内治疗方案采用阿替普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内到我院神经内科就医的急性脑梗死病患 9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 90 例急性脑梗死病患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病患每组各 45 例,其中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临床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病患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病患时间窗内 NIHSS 评分数值变化。结果:经临床治疗后,研究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其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病患(82.22%),治疗前, 两组病患 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病患 1.5(h)、2.5(h)、3.5(h)NIHSS 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患,组间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治疗方案 临床疗效 阿替普酶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脑梗塞超早期静脉算中医候演变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36例脑梗塞患者,在风、癖、火、痰、阴虚、气虚六个基本症候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研究,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评价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单证分布情况,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ESS评分情况,干预后优于干预前(P<0.05)。结果对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患者实施着队形护理干预,有助于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应该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脑梗塞 超早期静脉溶栓 中医证候演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与动脉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静脉组的患者50例,动脉组的患者50例,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办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准确的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判断脑梗死存在严重性的缺损问题,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实际指标是否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需要得到有效的差异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治疗,在动脉治疗上相比静脉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价值和应用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内与急诊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根据患者发病状况分为急诊和院内,观察组40例发病严重,难以控制实施急诊,发病到接受治疗不超过2h。对照组20例患者入院后能控制予以院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冠脉再通率87.5%高于对照组的70.0%,心力衰竭发生率的5%低于对照组的1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需要在最短时间,避免病情恶化疗效确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动脉介入治疗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介入组和介入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h、6h、3d以及7d后NIHSS评分,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7d后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介入治疗组在治疗7d后比介入治疗组的NIHSS评分要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介入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对治疗脑梗死都有疗效,而脑梗死患者通过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介入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介入 溶栓 疗效
  • 简介:日本老年病研究专家发现,常吃豆豉可预防脑血栓。因豆豉中的钴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作用,其含量是小麦的40倍,而含有的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更有效。

  • 标签: 中风 老年性痴呆 脑血栓 老年病 冠心病 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与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静脉治疗,观察组38例采取介入治疗。治疗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炎性反应,明显优于静脉治疗。

  • 标签: 介入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源性脑梗死与心源性脑梗死静脉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静脉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77%,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显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P均<0.05.结论静脉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治疗后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成都卒中登记库,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性脑梗死后1周内入住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将患者依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对出血转化患者,依据是否伴有症状、体征加重分为症状性出血转化组(SHT组)和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组(ASHT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入院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变量纳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2598例,249例(9.6%)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其中28例(1.1%)为SHT。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比较,男性、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饮酒及吸烟比例、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急性卒中治疗Orgl0172试验(TOAST)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T组与ASHT组比较,所有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独立影响因素为高脂血症(OR:0.588,95%CI:0.374~0.924,P=0.021)、心房颤动(OR=3.188,95%CI:2.159~4.707,P〈0.001)、血糖(OR=1.081,95%C1:1.044~1.119,P〈0.001)、NIHSS评分(OR=1.305,95%CI:1.170~1.455,P〈0.001),高脂血症与出血转化呈负相关,心房颤动、血糖、NIHSS评分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TOAST分型中,相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与出血转化呈负相关(OR=0.315,95%CI:0.167—0.59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去除自变量心房颤动,则TOAST分型中,对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心源性栓塞型卒中与出血转化呈独立正相关(OR=2.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班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45例应用替罗班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未使用替罗班的 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血栓形成状况、出血倾向、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中导管内及术后血栓形成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出血倾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替罗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梗死后病情进展的药物。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急性心肌梗死被分成低分子肝素组(86例)和未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对照组(70例),比较其疗效.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左室内血栓形成、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副作用非常少见.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可靠、安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低分子肝素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与院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院前组与院内组,各3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院前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院内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出血率及病死率则低于院内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治疗能有效缩短发病至开始时间,并提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与病死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溶栓 院内溶栓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丰富,人均寿命也逐渐上升,许多曾经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急诊(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多发于老年人群体。如果发病后治理(疗)不及时,对患者的脑部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围期护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极为关键,该阶段患者处于应急状态之中。本文对本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围期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经过研究分析比对,证明通过及时的科学合理的护理介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上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围溶栓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期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的围期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后24h、7d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优于前,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围期护理有效保证了静脉安全进行,促进了患者病情恢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