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球菌脑膜(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6例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2O者占25%(14/56),墨汁染色发现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结论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球菌抗原检测是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药物疗法,联合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球菌脑膜(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6例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2O者占25%(14/56),墨汁染色发现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结论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球菌抗原检测是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药物疗法,联合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艾滋病相关球菌脑膜的临床诊治引起了极大关注,特别是我国非艾滋病相关球菌脑膜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总患病数是艾滋病相关球菌脑膜的2倍,给球菌脑膜的诊治带来了更大挑战。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操作简便、快捷,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关于球菌脑膜的治疗,中国经验与国际指南虽然存大同留小异,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积极合理治疗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诊断 非AIDS 治疗
  • 简介:摘要球菌脑膜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脑膜,在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免疫反应,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患者中被称为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类似现象也可见于既往免疫功能正常的非HIV感染患者中,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出现反常的临床和(或)影像学恶化,称之为感染后炎性反应综合征。该并发症目前并未引起关注,但却是非HIV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尽早识别及治疗感染后炎性反应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风险预测、诊断、治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感染后炎性反应综合征 副感染性炎性综合征
  • 简介:摘要报告一例以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球菌脑膜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42岁男性患者,病程中出现发热、头痛,测听示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头颅增强MRI示面听神经、硬脑膜强化;脑脊液培养示球菌,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球菌荚膜抗原阳性;肺部病变组织六胺银染色阳性。确诊为球菌脑膜球菌肺炎。给予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听力逐渐恢复。以听力下降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球菌脑膜病例少见,特此报道以引起临床医师关注,尤其是无球菌感染危险因素的脑膜患者,也应常规筛查球菌,避免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颅内压艾滋病合并球菌脑膜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艾滋病合并球菌脑膜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入院时颅内压监测结果分组,分为对照组(n=43,非中重度颅内高压患者)和观察组(n=43,中重度颅内高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死亡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不同颅内压 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儿童屎肠球菌脑膜(EFM)发病率低,但是其导致的患儿死亡率高。由于屎肠球菌具有天然耐药性,并且治疗该病的药物,均难以穿透患儿脑脊液屏障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达到对屎肠球菌的抑制及杀灭作用。儿童EFM的临床治疗迄今尚较困难,近年随着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的产生,更加大了临床对EFM的治疗难度。笔者拟就儿童EFM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治特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加深儿科医师对儿童EFM的认识,从而对该病更好地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肠球菌,屎 抗药性,微生物 万古霉素抗药性 屎肠球菌脑膜炎 交叉感染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致儿童细菌性脑膜的临床特点,为早期防治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1例肺炎链球菌脑膜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对比分析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颅脑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10例,预后不良组11例,死亡5例;预后不良组年龄<2岁10例,预后良好组2例;预后不良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6.9±18.9)d]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8.0±5.68)d];预后不良组患儿脑脊液蛋白定量[(4.14±2.89)g/L]、乳酸脱氢酶水平[458(235,1247)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2.09±1.47)g/L、99(59.75,221.2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回归分析发现患儿发病年龄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89,P=0.018)。结论肺炎链球菌脑膜患儿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年龄每小1个月,本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10%;发热持续时间越长、脑脊液蛋白定量高、乳酸脱氢酶水平高提示预后越差。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链球菌,肺炎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致儿童细菌性脑膜的临床特点,为早期防治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1例肺炎链球菌脑膜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对比分析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颅脑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10例,预后不良组11例,死亡5例;预后不良组年龄<2岁10例,预后良好组2例;预后不良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6.9±18.9)d]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8.0±5.68)d];预后不良组患儿脑脊液蛋白定量[(4.14±2.89)g/L]、乳酸脱氢酶水平[458(235,1247)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2.09±1.47)g/L、99(59.75,221.2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回归分析发现患儿发病年龄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89,P=0.018)。结论肺炎链球菌脑膜患儿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年龄每小1个月,本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10%;发热持续时间越长、脑脊液蛋白定量高、乳酸脱氢酶水平高提示预后越差。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链球菌,肺炎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是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后,血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NA载量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机体免疫功能恢复,但是其临床症状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种现象。10%~50%的艾滋病合并球菌脑膜患者在ART过程中会出现球菌脑膜相关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cryptococcal meningitis-related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CM-IRIS),使临床治疗复杂化。CM-IRIS的发生与ART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障碍有关,本研究重点对CM-IRIS的流行现状、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脑膜炎,隐球菌性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患者为老年男性,长期从事养猪工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脊液检查结果考虑为猪链球菌2型导致的化脓性脑膜。经青霉素抗感染、地塞米松抑制免疫反应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发病3周左右出现听力减退,经6个月随访,仍遗留严重听力障碍。

  • 标签: 链球菌, 猪 脑膜炎, 细菌性 听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合并球菌脑膜的临床特点,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少见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例合并球菌脑膜缓解期NHL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确诊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经系统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停止治疗。10个月后,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相关检查未发现淋巴瘤复发的证据,而脑脊液检查提示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但多次行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未能找到病原体的证据。后患者行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确诊为球菌脑膜;并给予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在排除恶性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前提下,应高度警惕球菌脑膜的可能,并联合脑脊液墨汁染色、培养及球菌荚膜抗原等检测,以明确诊断,尽早规范治疗。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脑膜炎,隐球菌性 完全缓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多种脑膜奈瑟菌(Nm)菌种对应疫苗的问世,各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情况发生着变化,近几年B群Nm构成增多,健康人群中B群Nm带菌者占比上升,我国部分地区也出现由于密切接触B群Nm带菌者从而致病的情况。了解B群Nm感染的流行现况,明确B群株耐药情况,更新预防性治疗药品方案,可有效降低流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针对B群Nm感染的流行和耐药现状作一综述,为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奈瑟球菌,脑膜炎,血清B群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 耐药
  • 简介:摘要脑膜奈瑟菌在健康人群携带率约为10%~15%,全球范围内流行性脑膜病死率超过10%,伴有高致残率。国内有关新生儿流行性脑膜的病例报道较少,特别是B群脑膜奈瑟菌导致新生儿流行性脑膜报道更罕见。本文报道1例B群脑膜奈瑟菌导致新生儿流行性脑膜,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脑膜炎 婴儿,新生 脑膜炎奈瑟菌
  • 简介:摘要脑膜奈瑟菌在健康人群携带率约为10%~15%,全球范围内流行性脑膜病死率超过10%,伴有高致残率。国内有关新生儿流行性脑膜的病例报道较少,特别是B群脑膜奈瑟菌导致新生儿流行性脑膜报道更罕见。本文报道1例B群脑膜奈瑟菌导致新生儿流行性脑膜,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脑膜炎 婴儿,新生 脑膜炎奈瑟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和杀菌抗体检测(SBA)评价重组H因子结合蛋白(factor H binding protein,fHBP)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并合成fHBP序列,连接至pET43.1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两个亚家族的重组fHBP蛋白,fHBPA和fHBPB,经过纯化后免疫家兔和小鼠,通过ELISA和SBA试验检测免疫抗血清效价和B群脑膜球菌流行菌株的杀菌滴度。结果fHBP免疫兔血清效价均大于2.0×106,免疫小鼠血清效价高于1.0×106。69株流行株SBA试验中fHBP免疫兔血清对41株A亚家族和20株B亚家族均有大于1∶128杀菌滴度,亚家族靶菌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fHBPA小鼠血清对A亚家族流行株Nm210902、Nm211009、Nm450522平均滴度为1∶1 024、1∶608、1∶861,对Nm510703、Nm311304、Nm431002流行株的滴度为1∶234、1∶861、1∶430;fHBPB小鼠血清对B亚家族流行株Nm311302、Nm311113和Nm321114的杀菌滴度分别是1∶2 896、1∶1 878和1∶430。而fHBPA和fHBPB混合蛋白质免疫鼠血清Nm210902、Nm510703和Nm311302平均滴度分别1∶876、1∶274、1∶1858,对3株靶菌均存在有效杀菌。结论fHBP免疫抗血清效价均在1.0×106水平以上,对61株B群流行株的杀菌滴度大于1∶128,对69株B群脑膜球菌流行株有94.2%的保护效果。

  • 标签: 重组fHBP蛋白 SBA 抗血清 脑膜炎球菌流行株 杀菌滴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基因多态性与福建籍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球菌脑膜易感性的关联。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福建省福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仓山院区住院治疗的101例福建籍非HIV相关球菌脑膜患者为病例组,270名福建籍门诊健康体格检查者为健康对照组。提取患者基因组DNA,采用多重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技术,对既往文献报道的与疾病相关但未得到充分验证的8个TLR 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易感因素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TL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除TLR1 rs5743563外,TLR1 rs5743604、TLR2 rs3804099、TLR4 rs1927907、TLR6 rs3796508、TLR6 rs5743794、TLR9 rs164637、TLR9 rs352140 7个TLR SNP检测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TLR2 rs3804099位点的T/T基因型[52.5%(53/101)比40.4%(109/270),比值比(odds ratio, OR)=1.63, χ2=4.378,P=0.036]和TLR6 rs5743794位点的G/G基因型[44.6%(45/101)比32.2%(87/270),OR=1.69, χ2=4.877,P=0.027]为球菌脑膜的风险基因型;而TLR6 rs3796508的G/G基因型[83.2%(84/101)比92.6%(250/270),OR=0.40, χ2=7.271,P=0.007]和TLR9 rs164637的C/C基因型[96.0%(97/101)比100.0%(270/27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5]为球菌脑膜的保护性因素。101例患者中有70例无易感因素。无易感因素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TLR6 rs5743794位点的G/G基因型[52.9%(37/70)比32.2%(87/270),OR=2.36, χ2=10.216,P=0.001]为球菌脑膜的风险基因型,TLR6 rs3796508的G/G基因型[81.4%(57/70)比92.6%(250/270),OR=0.35, χ2=7.906,P=0.005]和TLR9 rs164637的C/C基因型[97.1%(68/70)比100.0%(270/27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2]为球菌脑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TLR基因多态性与福建籍非HIV相关球菌脑膜的易感性密切关联,提示TLR在球菌脑膜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Toll样受体 多态性,单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