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认为法律与价值无涉是西方分析法学法律观的基本观点,而一般认为,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的"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命题。本文剖析了这一命题,指出其理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因此而导致的分析法学家观点的错失。认为分析法学家根本的错误在于对法律和道德的性质、结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一个是"事实",另一个是"价值"。不懂得法律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包含着价值因素,甚至就是用于指示和衡量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系统。因为法律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共识基础上产生的正义观念的制度化。也不懂得法律规范既是一种"事实",又是一种"规范"。因为它创制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它对人们也只能起规范作用。这意味着在法律中"事实"与"规范"之间不存在隔阂;也意味着人们在认识某一法律时,对于它"是什么"回答的同时,也对其"怎么样"作出评价。所以,"事实"与"价值"之间也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法律与道德之间也是如此。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一种制度性事实,它们不仅同根同源,而且也都是维护所在社会正义观念所建立的秩序的相辅相成的两种社会机制,差别只在于它们处于不同的制度层次上,道德规范处于低层次,法律规范处于高层次。正因为如此,法律规范渊源于道德,法律规范必然会接受道德观念的评价和有良恶之分。恶的法律,如果其恶性达到严重程度或严重丧失了道德性,就必然不再具有法律的效力。

  • 标签: 分析法学 “法律”与“价值”无涉 休谟法则
  • 简介:物质财富创造是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基础。然而,以市场理性为表征的“现代性”在允诺财富的同时,也衍生出“排斥道德”的问题。于是,财富创造中的一种“道德无涉”倾向逐渐蔓延开来,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痼疾”。实质上,伦理道德是财富创造本身的内在文化基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财富创造不至于危及人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纠正“道德无涉”倾向,重构财富创造的道德维度。

  • 标签: 现代性 财富创造 道德无涉
  • 简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实践中衍生出无涉外因素的国内争议提交域外仲裁这类新型案件。从学理上,判断涉外因素的主流标准“法律关系三要素说”存在简单僵化的弊端;从立法上,法律规定演变的过程中新增了“兜底条款”,这意味着我国从规范上预设到了非典型涉外因素案件的出现。具体到涉外因素在仲裁中的认定,我国现有的仲裁法体系没有明确禁止无涉外因素的仲裁案件提交域外仲裁,然而此前的司法实践和裁判思路却倾向于否定此类仲裁的有效性。我国司法实践对于无涉外因素争议提交域外仲裁的态度,以2015年为重要分水岭,前后显现出较大的转变,最终在2015年底的上海黄金置地案中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涉外因素认定的禁锢,对非典型涉外因素的识别实现重大突破。从法律与经济发展互动的角度观察,“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大经济环境需要中国仲裁制度的进一步开放,而其中涉外因素识别的突破对此意义重大。

  • 标签: 涉外因素 识别 域外仲裁
  • 简介:任半塘先生之《唐戏弄》,为研究唐代戏曲之一部力著。凡治唐戏剧史或唐音乐史者,无不读该著。其影响之深远,自有天下之公论,无庸赘述。然金无足赤,智者有失,该著也并非全然无懈可击。如第八章《杂考》之《梨园考》,即有多处结论颇为不当,特别认为,"终唐之世,串演戏剧一事,实与‘梨园’二字无涉",更是不当中之尤者。然"梨园"同戏剧关系之重大,为众所周知,而今之不少学者却对任先生上述结论信而不疑,殊不知史实截然相反。诚如任先生所云,"俾今后之治我国戏剧史

  • 标签: 梨园 串演戏剧 内教坊 太常寺 散乐 唐玄宗
  • 简介:双方当事人约定将无涉外因素的争议在外国仲裁的仲裁协议的效力应根据仲裁协议的适用法确定,而非直接依据中国法律确定无效.基于目前的法律规定,无涉外因素争议的外国仲裁裁决,如果不存在《纽约公约》第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应得到我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同时,应禁止国内当事人将无涉外因素的争议在外国仲裁,或者参考美国的做法明确国内当事人之间的外国仲裁不是《纽约公约》管辖范围,除非申请人有证据证明被申请人在外国有财产或者争议的关系与外国有实际联系.

  • 标签: 无涉外因素争议 外国仲裁裁决 有限承认与执行
  • 简介:价值无涉论自马克斯·韦伯提出后便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应该做到价值无涉还是价值有涉是学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厘清价值无涉与价值有涉、价值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相关概念后,从价值无涉论提出的背景、实现价值无涉的可能性、价值无涉悖论三个方面剖析马克斯·韦伯价值无涉论的有限性,并进一步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授课对象的认知特点、价值无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来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价值无涉的有限性。

  • 标签: 价值无涉 思想政治课 有限性 合理涉入
  • 简介:'价值无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由马克斯@韦伯首先系统化地阐发的,韦伯把'实在'划分为'事实'与'价值'这样两种迥然相异的维度,前者属于科学认识的领地,由社会科学予以处理;后者则划归宗教信仰或者习俗成见之域,是社会政策所欲涉及调整的对象.两者必须分离或者保持距离,以免相互混淆.本文在详细分析'价值无涉'内涵的基础上,力图揭示韦伯提出这一研究原则的现实意图及其理论脉络,并发现他这一方法论运用的结果却导致了自己学术上的若干重大失误.

  • 标签: 马克斯·韦伯 “价值无涉”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 价值判断 宗教信仰 社会政策
  • 简介: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功能、高等教育的价值、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了在任何类型的任何一所大学(而非研究所)里,教学与研究并重都是一条重要的办学原则。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研究取向。

  • 标签: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 专业发展 大学 研究所 类型
  • 简介:文化“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有重要启示。道德自觉是指道德对于时代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要有一个自觉的担当和深切的认同,道德要努力地构建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道德自强源于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即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法律相比道德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

  • 标签: 道德自觉 道德自信 道德自强
  • 简介:从“人文精神”的探讨到张承达抵抗媚俗的激烈言词,再到王蒙与王彬彬的论战,我们可以看到,支配近几年人文话语的一个重要主题:道德。当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失落之后,很多人在以道德为中心的人文话语中将启蒙精神的某一部分继承下来。在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而展开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道德”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最为执著的道德理想主义者当属现代新儒学的思想家们。与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激进的反传统主义不同,梁漱溟、

  • 标签: 道德理想主义 人文话语 人文知识分子 现代新儒学 梁漱溟 启蒙精神
  • 简介:“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惟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当人们逐步从理性主义的纠缠中摆脱出来时,开始看到生活、生活世界——这一人存在的基本事实,这个在理性主义遮蔽下长期以来为人们所遗忘的事实。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而道德就是对于生活方式、生命实践的理解和选择,它是生活的解释系统,它所要破解的是人的生活意义,它的存在就在于使人对生活意义有更合理、更深刻的理解。道德又是生活的目的系统,指向的是生活的展开与提升。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 标签: 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 理性世界 理性主义 基本事实 解释系统
  • 简介:道德需要、道德层次与新时期道德建设陈小明一、道德需要与道德层次道德不仅是客观规范,而且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个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为:第一,道德是使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道德是运用社会舆论、良心等力量来影响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社...

  • 标签: 道德需要 道德层次 新时期道德 道德建设 道德义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道德认识 道德感知 道德智慧 道德蜕化
  • 简介:我国各大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道德进行扬弃和提炼,继承和发扬它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 标签: 宗教道德 道德建设 社会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 教义
  • 简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单是物质上的强盛,更重要的在于国民素养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在精神与道德文明方面已经做出了各种努力,树立道德模范正是这种努力之一。作为公民,我们一方面能看到树立道德模范做法的美好意图,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青少年和社会普通大众对道德模范的"敬而远之",甚至有质疑、抵制、排斥和反感。本来是一桩好事,为什么会招来这样的负面反应呢?这还得从榜样的机制说起。

  • 标签: 负面反应 心向往之 德威 自愿选择 从一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道德遗憾缘起于行为者的过错,而行为者应该为意愿性的过错行为负道德责任,是一个对某个行为者而言的道德运气

  • 标签: 责任问题 运气道德 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