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乍看楚简《老子》,似乎其具备了今本《老子》所有主要的思想内容,但事实上,传世本《老子》和帛书《老子》中所论述的“一”的明确概念、“水”与“柔弱”的关系等内容是完全见不到的:再者,有关“”的思想,也可以看出楚简《老子》与传世本《老子》和帛书《老子》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此我们将一一列举楚简《老子》中“”的用例,在阐明其含义的同时,尝试寻踪从楚简《老子》到帛书《老子》之间“”思想的深化轨迹。这也是与《老子》经典化过程相关联的思想史上的事实。

  • 标签: 楚简《老子》 今本《老子》 《老子》经典化过程 天之道 规范性
  • 简介:关于刘勰的哲学思想倾向,也即"原"中""的解释,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客观规律,是唯物的;二是神理,是唯心的;三既是客观规律,又是神理,是心物二元论。文章认为刘勰哲学思想方面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其思想系统复杂,既有受宗教如佛、的影响,也有受刘勰主观提出的""与"神理"的影响,文章主要从这两方面探究刘勰的哲学思想。

  • 标签: 文心雕龙 原道 刘勰 哲学思想
  • 简介:<正>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哲学是尘世的在对中国哲学所作的许许多多的概括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哲学更注重此生此世而不像印度哲学那样富于思辨。假如我们问,中国哲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是尘世的,人们可能告诉我们,它首先是人道的、以人为中心,它研究人的道德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当听到或读到这类概括时,具有批判性思想方式的人,就立即会提出反驳,或至少作出一些澄清。例如,就上述的概括来看,人们可以反驳说,印度哲学同样也是以人为中心的,

  • 标签: 道家 佛教 中国哲学 传入中国 禅宗 新儒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佛教东传史上道安是一位对佛经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他开拓出了佛经传译的新纪元,标志佛教文化传播走向系统和规范。安学兼内外,具有包括政治洞察力在内的多方面的才能。他的声望和影响借助王权的支持而遍于京洛,他在当时的僧俗各界具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安毕其一生,与般若学相始终,在佛学思想上说,他是本无宗的代表。他与竺叔兰、罗什并驾齐驱,将般若学推向高峰。他的思想中吸纳了魏晋玄学清谈的内容而具有以解佛因素。同时安思想中包含对现实世界有浓厚参与色彩的弥勒信仰。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说,佛经翻译和佛教中国化为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确立了一个最佳的典范,而安在其中的贡献是不可取代的。作为一代高僧、一个致力于佛教经典翻译的思想家而言,求知、"决疑"更符合安的价值取向。

  • 标签: 道安 佛经翻译 本无宗 般若学 以道解佛 弥勒信仰
  • 简介:摘要:本文以老子之“”为切入点,从诸家复杂多变的“”字释义与老子自述其言“易知”的矛盾为出发点解蔽还原老子之“”。解蔽的论证始于七十三处“”字原文,通过归类分析再归纳的方法凝练“”字释义的核心内涵,再结合训诂学的文字考证,得出“”字作为“道路”的原始本意。然后借助老子关于“”的比喻,初次还原为“”的蚕茧象、水象、“圣人”象,以此从《道德经》文意中再次印证“”字作为“道路”的原始本意。最后以“”字作为“道路”的原始本意为基,以“”的蚕茧象、水象为“知”,以“”的“圣人”象为“行”,再还原出老子之“”“易知易行”的本相——描述事物变化的道路。

  • 标签: 老子 “道” 解蔽 还原。
  • 简介:一书有其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的展开以""为中心,老子对""有着多侧面的界定和描述,综括而言,""具有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的五官无法把握、"无为"、客观存在、可以认识等特点.老子哲学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有老子""论的明显折射、"无为"思想深刻影响了孔子、谦虚不自满思想对孔子有重要影响、"不言之教"对孔子有明显影响.探讨老子哲学的体系,揭示老子哲学对孔子的影响,对把握先秦哲学的真实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子哲学 “道” 特点 孔子 影响 意义
  • 简介:哲学范式中西不同,差异主要体现为核心范畴不同的隐喻倾向性和启发性。隐喻的""大体可以象征中国哲学范式,隐喻的"相"大体可以象征西方哲学范式。""隐喻强调整体性的行动,"相"隐喻强调超越性的观审。哲学启发实践的高明和境界,但无意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相的哲学追求真理和真实的世界,但不容易诉诸于实践。范式不可通约,新哲学的可能性在于同时扬弃各已成为传统的中西方哲学

  • 标签: 哲学范式 隐喻
  • 简介:哲学诠释学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治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 标签: 哲学诠释学 "原型" 意像语言 智的直觉 无我之镜
  • 简介:岳珂(1183—1243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肃之、了山,号亦斋、东几、倦翁、棠湖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侨居九江;是抗金名将岳飞之孙,敷文阁待制岳霖之子;历官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知嘉兴府,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权户部尚书、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使兼守当涂等。岳珂著述甚富,传

  • 标签: 岳珂 内在超越 哲学 户部尚书 文学家 史学家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看”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论。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性隐喻即“”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一、引言:何谓“”《论语·里仁》第八章载:“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在字面意义上很好理解,就如杨伯峻《论语译注》所云“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直截了当,仿佛明白无疑.

  • 标签: “道” 《论语译注》 哲学 字面意义 第八章 杨伯峻
  •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尔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概念论 麦克 经验 北京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 简介:中国"哲学的突破"始于《老子》,中国哲人寻求普遍统一性的努力集中体现在的提升上。但随之而来的,是的意义究竟如何理解,这也是困扰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我们今天所应当做的,不是站在老子思想之外指手画脚,说""是这是那,而是进入到老子思想的内部,帮助老子建立论的哲学言说。建立老子论的哲学言说,也就是建立老子哲学的逻辑体系。我们将老子思想的表述视为未经论证的命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这些命题进行论证,使之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言说之道已非,""有名而实无名。名亦物,非名亦非物,为无。无为万物生存之可能,万物即之显现,无亦即有。万物与区分,因万物自相区分,于是有德。消泯区分则合,固守区分则违。物的多样性激起欲望,对物的役使更背离。只有无我之欲方归于自然。欲是以人为尺度区分物,由是形成知。对知的获取为学,学增强我与他者区分的能力,故损学方能益生。学知方可有为,改造外物,对抗自然。无为则无我,不造物不别物。于是人之生即之动,无为而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别名 辨名 哲学言说
  • 简介:从法哲学视域,通过对“为学”与“为”的诠释和对《管子》“四篇”与《老子》的比较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之道为规制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依据:二者所论之道有可知可得可效法之同和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异;由此形成二者法哲学思想致思取向“为学”与“为”的不同。《管子》“四篇”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是通过对礼法的改革和完善,在现实世界中彰显和实现,其致思取向是“为学”;《老子》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在于回归,其致思取向是“为”。在一致崇尚自然之道的同时,对人为的礼法,《管子》“四篇”建设多于否定,《老子》否定多于建设。

  • 标签: 法哲学 为道 为学 《老子》 《管子》“四篇”
  • 简介:摘要在职高《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要做到“以巧用案例为术,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以整合知识为法,让学生形成有机的知识系统整体;以体会实践为器,将哲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探究性学习为,将哲学观点、知识、体系真正升华为可以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的感悟和体验”,从而步入《生活与哲学》治学的最高境界。

  • 标签: &ldquo 器&rdquo &ldquo 第三境界&rdquo 哲学治学
  • 简介:摘要:本文区分了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哲学形态,分析了它们研究对象和领域、逻辑工具、理论特征和研究目的的异同。指出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及研究目的有同有异,两者的逻辑工具和理论特征差距较大。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哲学形态有着相似性和差异性,各有其特点。

  • 标签: 哲学形态 中国哲学 希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