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清人对“诗”与“史”两种不同文体的差异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早在清初,学者张英即对作为考订的“史”和作为想象测度的“诗”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注者,征引事实,考究掌故,上自经史,以下逮于稗官杂说,靡不旁搜博取,以备注脚,使作者一字一句,皆有根据,是之谓注。意者,古人作诗之微旨,有时隐见于诗之中,有时侧出于诗之外,古人不能自言其意,而以诗言之,古人之诗,亦有不能自言其意,

  • 标签: 诗史互证 阐释 清代 悖论 异质 “史”
  • 简介:本文认为,《钱注杜诗》是以经学的考证方法为基础,以史学的实证方法为架构所进行的文学阐释,是诗史互证的典范著作,具有超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 > 诗史互证方法 钱谦益 考证方法
  • 简介:文学史上有“千家注杜”的说法,“千家注杜”的热潮始於末代,而现存的各种杜诗注本和选本则有二百多种。其中,杜甫诗集或全集的注本以宋、清两代为多。而清代似以钱谦益的《杜诗笺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以及杨伦的《杜诗镜诠》流传最广。但後两种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乾隆以後钱著被列为禁毁书,直至清代末年才得以再度传播。万曼的《唐集叙录》认为,清人杜诗注释本中比较通行的,首先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雕版的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其次是雍正二年(1724)印行的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而後便是乾隆末年(1795)杨伦的《杜诗镜诠》。

  • 标签: 《钱注杜诗》 批评方法 杜甫 诗歌研究 中国
  • 简介:明末清初时期,众多注家纷纷对杜甫诗歌进行笺注、校释,钱谦益所撰《钱注杜诗》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成果,突出贡献是开创了“诗吏互证”的阐释方法。钱氏的阐释方法表现为,借助历史材料发明诗人心曲、以考证史事为侧重、以抉隐发藏为旨归,在阐释杜诗时往往将古典与今情相通、借李唐往事暗指明代政治、委婉抒写明末政治及己身所处的艰难环境,具有较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

  • 标签: 钱谦益 杜诗 阐释 诗史互证
  • 简介: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年轻学者郝润华博士寄赠之《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黄山书社2000年12月出版)一书,为著者在南京大学随周勋初、莫砺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第一部对钱谦益《钱注杜诗》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拜读之余,不禁对著者的学术眼光与学术功力深感钦佩,特撰小文以作评价。

  • 标签: 诗史 杜诗学 钱谦益 学术眼光 专著 学者
  • 简介:1.柳亚子:"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 标签: 征题 诗史征
  • 简介:欧洲中古时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亚瑟,原本是罗巴帝国的将领。他对罗巴帝国忠心耿耿,率领其麾下的圆桌骑士。在一次拯救罗巴贵族的危险行动中,他们意外发现罗巴贵族长期迫害民众的残酷事实,也意外地从地牢里救出一名女子:格妮薇亚。行动虽然成功了,但也让亚瑟对罗巴帝国失望之极。

  • 标签: 《亚瑟王》 电影评论 历史题材 真实性
  • 简介:在中古诗风中元嘉体力大思雄,如岐增巨石磊落突起。但若就创作方法而言,元嘉体更多的还是师法于建安、太康,以致复兴了古诗却消亡了古法。元嘉体与唐宋诗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构成了元嘉、元和、元祜三关一脉的诗歌源流,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传统。

  • 标签: 元嘉体 诗史 意义
  • 简介:<正>元明戏曲,小说中有许多俗谚,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有的还有着南北方言作品的特征,因此相互对照印证,不仅对解释某些难懂俗谚的含义有作用,而且对研究当时语言的发展也有其重要意义。《思想战线》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上方龄贵同志所撰《元明戏曲用语与<水浒传>用语互证释例》一文,作为尝试,值得重视,惜所举不多,互证范围嫌狭。今补充各例如下(凡各版本文字有别者特加标明,以便查检)。

  • 标签: 水浒传 元明戏曲 互证 通俗小说 用例 俗谚
  • 简介:<正>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它的经验和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都是它的研究者所需要面对的。对于20世纪中国的新文学,人们对于作品分析及其问题意识的强调,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出版了各种作品集,作家选集或全集,以及相关的论述,文学史

  • 标签: 中国新诗派 论史 互证 现代诗 诗体大解放 20世纪中国新诗
  • 简介:刘勰仅用三万余字的篇幅就较为周到和公允地论述了文学活动流程里所要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他合理地运用了互证结构,《文心雕龙》在概念、章句、篇章以及各部分之问都存在着互证,正是这种互证的运用,使得《文心雕龙》获得了最为经济的结构。

  • 标签: 文心雕龙 互证 结构
  • 简介:以史注《易》、以《易》解史是干宝易学研究、史学撰述的主要特色,通过干氏《易》注可以观见其历史思想,透过干氏史论能够发现易学思想对其史学思维的影响。这一《易》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易》史相通为前提,根植于魏晋特定的学术土壤中,经由贯通经史的干宝融汇而成。

  • 标签: 于宝 易学 史学
  • 简介:在古代杜诗学“诗史”观念的发展影响下,清代词学界正式提出“词史”说。由于文化学术背景的不同,清代不同时期词史观对杜甫诗史思想内涵的侧重各有不同,具体而言,清初陈维崧等人的词史观念主要是受明清易代存经存史、保留故国文献学术思潮的影响,故而主要与杜甫诗史的实录精神相应;而嘉道之际周济“词史”说则是受今文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文学回归反映现实、干预现实的经世传统,主要与杜甫诗史中的兼济思想与忧国情怀相应。清代词史说拓宽了诗史的锋面,丰富了其思想内涵。

  • 标签: 杜甫 诗史 词史 清代词学
  • 简介:出土于太原东山的《□憘墓志》记述了墓主作为军事将领的一生履历,其中两次出现“大贤真”一词,为鲜卑语汉文音译.梳理碑志和文献中出现的大贤真,“大贤真备身都督(或内直备身都督)”是颇为独特的北齐禁卫军军官的鲜卑一汉组合式名号.为我们认识北朝后期历史发展、民族融合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鲜卑语 大贤真 备身都督 东魏北齐 □憘墓志
  • 简介:郭沫若、闻一多在《诗经》上都有长期而深入的研究。郭沫若在《卷耳集》中,祛除传统附加于《诗经》上的各种政治伦理观念,将其还原为"优美的平民文学"。闻一多受郭沫若影响,直接认定《诗经》中某些篇章为淫诗。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诗经》为中国古代社会和阶级分化的见证。闻一多却在《诗经通义》《风诗类抄》等著作中,继续从男欢女爱的角度解读《诗经》。郭闻二人都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对《诗经》的解读各成一家之言。通过编辑《闻一多全集》,郭沫若在某些字词的解释上接受了闻一多的部分观点,并据此修改了《卷耳集》。无论是阶级分化、还是男欢女爱的角度,郭闻二人解读《诗经》都独辟蹊径、卓有创见,并带上了鲜明的现代色彩。

  • 标签: 郭沫若 闻一多 《诗经》
  • 简介:警幻仙子为贾宝玉命名的“意淫”二字,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必须辨明的核心概念,是通向贾宝玉及小说深层意蕴的关钮之一。本文试图通过《红楼梦》与《聊斋志异·娇娜》互证的方法,为之另辟视角,重作观照,并从理论上为它寻找一个具有涵摄性与概括力的解释性概念,以避免一般性的描述。

  • 标签: 意淫 贾宝玉 《聊斋志异》 《红楼梦》研究 小说 寻找
  • 简介:随着古籍电子化的进展以及各种古籍数据库的完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转向了理论形态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文学文献为基础的在各种理论驱动之下所展开的研究,也是难度最大最需要学术头脑的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缺材料的时代,却又是一个缺少审视材料的理论眼光的时代。陈寅恪缘何是大师?因为其著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材料,都是常见的,是大家都看过的,但是,看过的人就是看不出他能看出的问题,而这就是学术研究最大的问题!大约是1993年的初夏,黄永年先生在对我谈到陈寅恪的时候,特别申明这一点。他还说,做学问靠独家秘笈是不行的,主要应该读常见书,在常见书中见人所不见,乃是学术研究最需要的。而今,黄先生早已作古,但他的这些精彩的论学之言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耳际。而促使我再次想到这些话语并将其记录下来的动因,则来自本期梵净国学重点推出的刘运好教授所撰《论的诗学史意义》一文。

  • 标签: 文本主义 诗史 中国古典文学 学术研究 古籍数据库 古籍电子化
  • 简介:<正>由延边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是潘颂德同志在写作《中国现代诗论四十家》(此书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同时,为给当代诗歌创作提供历史的借鉴而撰写的一部富有特色的著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当代诗苑也广泛引进了西方诗论诗作,许多诗人从西方诗作中汲取了有益的艺术养料,从而开创了当代诗坛的新生面.但是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当代诗坛上出现了“全盘西化”倾向.一部分诗人与诗论家盲目崇拜西方现代派诗歌与诗论.他们轻视乃至蔑视我国民族诗歌传统与“五四”以来进步的革命的诗歌传统,主张诗与政治绝缘,要求诗淡化生活,一味地追求“自我表现”.这样,近几年来我国当代诗坛从理论到创作,都出现了倾斜.

  • 标签: 乡土诗人 史略 潘颂德 当代诗坛 诗论 康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