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认知语言对于语言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 简介:国内外专名的认知研究着重关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尤其是专名的语义普通化,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机制,许多英语专名同样可以来源于其他语言,而且专名成为认知参照点后往往能构建新创专名和生造专名,这背后则体现了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一旦专名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得到凸显,会构成隐喻性双关,从而具备一定的幽默效果。最后,专名派生的专有形容词也大量出现在非典型比较级中,“moreAmericanthan...”构式频率明显高于“moreChinesethan...”,因此在国家修辞层面有必要挖掘各种典型的积极中国文化意象。

  • 标签: 专名 隐喻 转喻 概念整合 国家修辞学
  • 简介:本论文试图用认知语言语言观探讨关于朝鲜语“”的问题。朝鲜语“”与各种词语结合形成谓词形式,但把它看成动词后缀的话与本动词朝鲜语“”在意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关注适用于各种短语的朝鲜语“”的意义是有必要的。本论文以认知语言意义为基础,从另一种角度讨论朝鲜语“”。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语义结构 语义功能
  • 简介:摘要随着生态文化逐渐渗透于各行各业,语言研究领域中生态语言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其中,Halliday更是深入研究探讨过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新的语义理论。这是语言领域中,首次将生态环境理论运用到语言研究中。本篇文章将阐述系统功能语言和生态语言的关系,并研究二者共同的研究目标和方法,分析在进化系统下语法学的根本概念,来得到启示。最后,对生态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个人期待。

  • 标签: 系统功能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 简介:社会语言的产生是语言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它旨在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共变关系,将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通过真实的语言现象解释语言的本质规律。罗纳德·沃德华的《社会语言引论》可以说是当前例证最丰富、内容最翔实的社会语言著作之一。此书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社会语言语言史上的地位,借鉴其中的研究案例和研究方法,并将其作为深入研究的引子,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社会语言的教育与研究。

  • 标签: 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引论》
  • 简介:认知社会语言是在社会语言认知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该学科将社会、认知语言三者纳入一个大框架下,从语言的社会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深入研究语言变异的规律。本文以流行词语“刷X”为研究对象,基于例句分析“刷X”词语的构词方式、语义关系、句法分布、语用价值和流行原因,探究这类词语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现实,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认知发展和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认知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社会心态 认知发展 “刷X”
  • 简介:英语现在进行体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认知语言的象似性理论出发,从识解中的理论视角和突显理论对英语现在进行体进行认知分析。对英语现在进行体和一般现在体进行语义差别的分析,从而指导日常会话顺利开展。

  • 标签: 英语现在进行体 象似性 识解 视角 突显
  • 简介:在中国古代语言史的研究中,宋代语言应划为唐宋一段,抑或宋元明一段,历来颇有争议.有学者将宋代划入宋元明时代,有其思想史根源.语言史的研究应从语言研究的实际出发,而不应受经学史、思想史观点的影响.若立足于传统语文学,宋代语言与唐代语言具有高度一致性.若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训诂实践为例,亦可证明宋代语言与唐代语言的继承关系.因此应将唐宋时期划为中国语言史的一个历史时期.

  • 标签: 中国语言学史 宋代语言学 语言研究状况
  • 简介:我将尝试概括一下我在为《最后的课程》(1)撰写的前言中提出的某些观点,同时加以发挥和阐明,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和探讨。我认为在《最后的课程》中存在一种思想风格,这种思想风格可以用本维尼斯特自己曾引用过的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加以概括:"语言不言不隐,它只是意指。"(2)在我看来,从本氏在其《最后的课程》中所试图阐明乃至贯穿其全部著作的"意指"(signifier)一词中可以引出两个定义。

  • 标签: 本维尼斯特 语言学家 言语活动
  • 简介:《英语语言导读》一书不仅通俗易懂,并且兼顾了知识系统的连贯性。全书分为14个章节,在每一个章节的开始都有相应的热身练习,以便读者对章节的重点有整体的了解,便于读者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总结出了章节所需要掌握的重点,便于学生能准确把握重点内容。《英语语言导读》在内容方面涵盖了语音、形态、语法、语义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增加了“概念隐喻”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能了解到当前语言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

  • 标签: 英语语言学 导读 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 基础理论知识 知识系统
  • 简介:摘要对比语言的元语言是学者在对语言进行对比或研究语言理论时,使用的一种解释工具的表属性或概念性语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对比语言语言系统演变过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这种分析有助于促进对比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对比语言学 元语言系统 演变
  • 简介:认知语言视角下,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作者借助于概念隐喻理论,以贵州苗族史诗《仰阿莎》为目标文本,识别其中的隐喻表达式,定量和定性地剖析各隐喻表达中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特点,探究贵州苗族先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社会经验和文化习俗。作为在贵州苗族地区广泛传唱的史诗,发现在《仰阿莎》中,结合苗族先民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体验,产生了独特的隐喻认知现象及语言表达。尽管《仰阿莎》被广泛看作是苗族民间爱情叙事史诗,但通过隐喻理论的视角,也极大地反映了朴实的苗族先民对自然界的原始认知,通过大胆的想象,借助隐喻投射作用把自然现象与人类世界紧密联系了起来。

  • 标签: 苗族史诗 仰阿莎 隐喻 认知
  • 简介:摘要授受动词的表达一直是日语学习者普遍的难点,因其与我们母语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较难把握其授与受之间微妙的关系导向,对事态把握的角度不同造就了我们与以日语为母语的人们之间看待问题的差异。本文以认知语言为基础,主要以“话者视点”为中心介绍授受表达方式的使用,同时就其恩惠利益的转移,也就是作为一种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言交际策略的体现,以及在内外排他意识基础下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进行分析,有助于广大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掌握授受动词并加以正确使用。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话者视点 授受动词
  • 简介: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快速,国家交流日益争增多。外国语言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中提出我国外国语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在进行外国语言研究的过程当中要以充实理论研究,提高实践研究价值为原则,同时也要立足整体,拒绝片面化的研究,并与汉语的研究学者多沟通交流的建议,以期能够助力我国外国语言的研究工作。

  • 标签: 外国语言研究 语言体系 语言理论
  • 简介:文章就《语言概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词例“狗”“狼”进行辩正。论证了把“狗”叫作“gǒu”、把“狼”叫作“láng”,正是由“狗”尾向上卷曲和“狼”尾向后下斜伸之长的特征,与“狗”音“gǒu”表“卷曲”及“狼”音“láng”表“长”之结合而来。结论是,拿汉语的“狗”“狼”作语言符号任意性词例是不恰当的。

  • 标签: 音义结合 理据
  • 简介:1.引言二语习得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促成了二语习得研究视角的多样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心理语言视角研究二语加工过程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趋势。顺应这一趋势,JillJegerski和BillVanPatten联合全球15位语言家编撰了《二语心理语言研究方法》一书,于2014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本文首先介绍该书主要内容,然后加以评价。2.内容简介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二语习得的心理语言研究”(VanPattenB)是全书的引入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心理语言,讨论了心理语言和二语习得的关联性,心理语言研究语言理解产出和习得时大脑中的加工过程。二语习得与心理语言有着密切联系。

  • 标签: 语言学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 心理语言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评介 加工过程
  • 简介:在20世纪中叶开始的针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反思以及之后的辩护浪潮中,建筑界借鉴了大量来自语言的概念和理论,讨论建筑语言是否具备交流性,这与当时西方哲学界开展的“语言转向”相得益彰。后现代建筑师认可建筑是一种具备交流性的语言,但是应该在语用还是语义学层面关注建筑对信息的传达,不同建筑师之间有所分歧。某些解构主义建筑师则否认现代建筑的交流性,并由此创造出破碎的建筑形式以契合“解构”的主题。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建筑的危机在于现代社会自身,只有通过用交往理性替代了工具理性,避免生活世界被社会系统所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建筑表里不一的问题,体现了高人一等的视野。

  • 标签: 现代建筑 语言学转向 语用学 交往理性
  • 简介:摘要元语言自哲学界引入语言界后引起了研究热潮,目前语言视角下的元语言研究方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分析阐释波兰语义学派、莫斯科语义学派和国内汉语界学者在元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成就。

  • 标签: 元语言 理论 实践
  • 简介: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 标签: 社会语言学 成都地名 语言特征 文化内涵 保护措施
  • 简介: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与汉语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一方面。语言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而语言中的系统功能语言研究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特点等根本性问题,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系统功能语言学 限定系统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