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传统计算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成像不同,宝石能谱CT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提供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与多参数成像的综合诊断模式,如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物质分离图像和有效原子序数等,它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定量评估和准确诊断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工具,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了解和熟悉能谱CT的概念和成像原理,对于影像科医生乃至临床医生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能谱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能谱计算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为影像诊断提供了包括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物质分离成像和有效原子序数等能谱信息。本文旨在综述能谱CT在神经影像学方面的初步应用和研究,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能谱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神经放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术中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 标签: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 鳞状细胞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制定和完善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计算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icscanning,CT)成像时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840例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及婴儿行256层螺旋CT检查的护理要点:抢救物品的配备及正确使用,检查前患儿得到有效镇静,保持正确的扫描体位及对比剂有效正确的注射等。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所取得的图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结论认真做好护理工作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层螺旋CT检查成功和取得优质影像的关键环节之一。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婴儿 护理
  • 简介:摘要:计算断层扫描(CT)技术是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关键工具,其快速发展已经在诊断、治疗和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CT技术的多个前沿与突破,强调了它们对医疗保健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前言 突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与生物学领域对高分辨率组织成像需求的不断增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已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非侵入性成像工具。OCT结合了光学干涉测量和成像技术,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二维切面图像,用于探索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然而,要完整理解生物组织的三维结构以及病变的空间分布,需要采用三维重建算法来将单个切面图像整合成连贯的三维模型。本文着眼于电子测量中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并旨在深入探讨OCT技术的原理和在三维重建领域的应用。OCT通过使用光学干涉原理,能够以微米级的分辨率在非侵入性条件下获取组织内部结构的图像,使其成为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要工具。然而,要实现对三维结构的高质量重建,需要结合先进的算法和技术。

  • 标签: 光学 测量领域 相干断层扫描 三维重建 算法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计算断层扫描系统(CT)在各级医院中是常规必备的极其重要的医疗设备,其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对CT设备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方法:以卫生部颁发的《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为准则,从CT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和维护等全过程加强对其的质量控制。结果:提高医院诊疗中的准确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创造医疗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通过加强CT设备从购置、验收、使用及维护等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提高医院诊断的准确率,并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质量控制 验收 维护保养 计量检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工业电子计算断层扫描技术(CT 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CT 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无损检测、高精度、快速等,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探讨了 CT 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无损检测 故障诊断 材料研究
  • 简介:摘要分析11例胰腺胶样癌(P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度,病灶内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和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总结PCC的CT、MRI特征性表现。结果显示,PCC多发于老年男性,以胰头多见,病灶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性区内见条索状分隔或分隔样实性肿瘤成分,呈膨胀性生长,可见点状和条形钙化,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图均呈高信号,增强呈轻度海绵网状渐进性强化,伴有胰腺萎缩和胰管扩张。

  • 标签: 胰腺胶样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X线 磁共振成像 囊实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计算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经手术确诊的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计算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诊断,对比两种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计算断层扫描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48%(22/27)、100%(21/21)、89.58%(43/48);磁共振成像诊断分别为100%(29/29)、100%(19/19)、100%(48/48),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检查在周围软性组织变化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错位程度、关节面坍塌程度、骨折部位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计算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是磁共振成像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MRI是确定心脏容积和心肌质量的金标准MRI正发展成为一种吸引人的、可不使用电离射线而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的方法MRI是到目前为止最准确的评估心肌存活的影像学方法心脏CT是冠状动脉非侵入性显像的最好的方法,其分辨率目前已达到400×400μm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 心脏容积 影像学方法 MRI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诊断脑膜瘤时应用磁共振成像联合计算断层扫描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4例脑膜瘤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7例。给予参照组MRI扫描,给予实验组CT联合MRI扫描,将手术病理结果当做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 对比诊断准确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使用CT联合MRI对脑膜瘤患者诊断的时候,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数据,确保患者得到针对性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脑膜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 vs. 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 vs. 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 vs. 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严重创伤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WBCT) 漏诊率 急性肾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医院电子计算断层扫描(CT)设备的故障特点和规律,提出其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RCA)法对在用6年的1台CT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故障分析(FA),分析其发生故障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和措施。结果该CT设备故障分布包括扫描参数设置、电源分配系统、扫描架旋转控制系统、扫描床以及高压发生与控制系统,其中扫描架旋转控制系统的故障所占比例最高,约占30%;高压发生与控制系统所占比例最低,占7.27%。结论医院CT设备故障涉及到的种类较多,原因较复杂,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有针对性地预防故障的发生。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故障分析 根因分析 故障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断层扫面(computedtomography,CT)在永存动脉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永存动脉干患者,年龄7d-8岁,中位年龄3.4岁。采用双源CT,心电门控下对比增强完成心脏检查,并在图像工作站完成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处理。其中有4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结果双源CT对7例永存动脉干均作出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共发现合并畸形28处。超声心动图共显示24处。结论双源CT可以对永存动脉干患者作出准确诊断及分型,并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与完善。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干
  • 简介: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计算断层扫描(MDCT)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64排螺旋CT、双源CT(dualsourceCT,DSCT)、320排螺旋CT等相继问世,并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使冠心病的无创检查开启了新纪元[1]。应用无创伤、几乎没有危险和并发症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技术,患者在一次屏气的时间(5~15s),甚至更短的时间(1s)内,

  • 标签: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