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眼内注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发展,息肉脉络血管(PCV)的早期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展。PCV一旦合并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治疗较棘手。本文就PCV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原因,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合并玻璃体积血的PCV的治疗,其中包括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注气术、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和PDT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CF6、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其他玻璃体切割的联合手术以及手术常见并发症、复发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手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息肉脉络血管(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例(31只眼)PCV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息肉消除率等。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优于治疗前(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息肉消退者18只眼,消退率为58.06%。息肉消退组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及最长间隔注射时间与息肉未消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一过性高眼压及结膜下出血外,未见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PCV安全有效。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息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 作者: 杨默迟 魏文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现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息肉脉络血管(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常见于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疾病,眼底镜下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性病变,可合并有浆液性或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下出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是其临床诊断金标准,OCT及OCTA等技术的兴起提供了PCV诊断的新思路,OCT能清晰地分层显示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所在层面,且因其无创性及便捷性为随访带来极大便利,临床也针对PCV的OCT特征制定了诊断标准。PCV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VEGF、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方案,其中以抗VEGF或联合PDT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为规范PCV诊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03-110)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
  • 简介:1概述息肉脉络血管(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目前被认为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的一种亚型或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以脉络异常分枝状血管网(branchingvascularnetwork,BVN)末端息肉扩张灶(polyps)为特征的。

  • 标签: 脉络膜血管 息肉样 choroidal MACULAR degeneration branching
  • 简介:目的分析息肉脉络血管(PCV)的临床误诊原因,以作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为PCV患者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B超改变情况。结果误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5例,误诊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3例,误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提高对PCV的全面认识,掌握其眼底、FFA、OCT、B超特征性改变,可降低临床误诊率。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误诊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脉络血管(PCV)眼内出血内外路联合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8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CV合并玻璃体积血(VH)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平均病程为(1.12±0.68)个月;视力下降时间2~14 d;出血性视网膜脱离至手术平均时间为(6.32±2.82)d。BCVA光感、手动、数指者分别为9、3、2只眼;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FT)为(564.6±102.2)μm。视网膜脱离范围累及≥2个象限。采用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VH,经巩膜外路引流排出视网膜下积血,复位视网膜。手术后1周和1、2个月,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 )。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24±1.16)个月。手术后1周和1、3、6个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CFT、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所有患眼VH完全清除,手术中未出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手术后6个月,患眼BCVA手动、数指、0.1、0.2、>0.2者分别为1、1、8、2、2只眼;与手术前比较,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11 ,P=0.000 )。患眼平均CFT为(336.4±54.8)μm;与手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2,P=0.006)。OCT检查可见黄斑形态结构清晰可见。14只眼中,视网膜脱离复位13只眼;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1只眼。手术后1周内眼压升高3只眼,其中前房少量积血1只眼。随访期间所有患眼未出现复发性VH。结论内外路联合手术治疗PCV合并VH伴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 标签: 脉络膜疾病/外科学 玻璃体出血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术 巩膜 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脉络血管(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的脉络特征变化,初步评估其对PCV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63例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9例39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平均年龄(62.53±6.05)岁;均为单眼发病。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应答不佳者再行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63只眼中,治疗后无应答或应答不佳38只眼,应答良好25只眼,并据此分为应答不佳组、应答良好组。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共焦激光同步血管造影系统(HRA+OCT)增强深度扫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 )、脉络血管层厚度(LCVT)。依据ICGA检查结果对脉络高通透性(CVH)进行判定。CVH:中晚期(吲哚青绿注射后10~15 min)后极部脉络可见边缘模糊的多灶性强荧光。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以及应答良好组治疗后6个月、应答不佳组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患眼SFCT、LVCT变化。治疗前后SFCT、LCVT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前,63只眼中,伴有CVH表现38只眼(60.3% ),其中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分别为5 (20.0%,5/25)、33 (86.8%,33/38)只眼。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SFCT、LCVT分别为(244.16±23.74)、(152.76±22.70)μm和(367.34±35.21)、(271.84±35.42)μm。两组患眼治疗前SFCT、LV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4、6.87 ,P=0.01、0.01 )。治疗后6个月,应答良好组患眼SFCT、LVCT分别为(241.04±32.56)、(150.44±23.4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35、8.64,P=0.08、0.07 )。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SFCT、LCVT分别为(311.63±25.36)、(220.11±41.30)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9.23 ,P=0.02、0.01 )。治疗后,所有患眼CVH表现无明显改变,但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多灶性强荧光明显减弱。结论PCV厚脉络多以脉络血管异常增厚为主;具有厚脉络和CVH表现的患眼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不佳,联合PDT治疗可能更适用于该类患者。

  • 标签: 脉络膜/病理生理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预测
  • 简介:摘要脉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脉络血管(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增厚、脉络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息肉脉络血管(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孤立息肉的2型PCV 33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每月1次,共6次。观察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和息肉的变化。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视力均有提高(F=21.502,P<0.05),CRT均有减少(F=296.290,P<0.05)。术后11例(33.3%)RPE脱离逐渐降低。息肉消退率为100%(33/33)。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PCV视力明显提高,CRT明显降低,息肉消退率高。

  • 标签: 血管病变,脉络膜,息肉样,2型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息肉脉络血管采取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40例息肉脉络血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延长给药)和观察组(固定给药),各20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BCVA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wk与48wk后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患者采取康柏西普固定给药治疗方案,对息肉脉络血管具有明显的疗效。

  • 标签: 康柏西普 治疗方案 息肉样 脉络膜血管病变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息肉脉络血管(PCV)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伴有玻璃体积血的PCV 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术,其中8眼联合视网膜造孔引流,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硅油填充;其余22眼仅进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和手术灌注液眼内填充,视网膜下出血未进行处理。随访3~9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眼底形态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玻璃体积血均被清除,8眼视网膜下出血顺利排出,其余22眼中2眼发生复发性玻璃体积血,20眼视网膜下出血逐渐吸收减少。末次随访术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t=6.295,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息肉脉络血管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血管病变,脉络膜,息肉样 积血,玻璃体 玻璃体切除术 出血,视网膜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出血型息肉脉络血管(PCV)疗效的出血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就诊的新发PCV经治疗且随访至少3个月的患者。根据基线视网膜下出血面积是否>4视盘面积(DA),出血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出血中心位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环位置等进行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ogMAR视力变化,分析影响出血型PCV治疗后视力的出血特征。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患者122例(124眼),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64.9±9.8)岁。基线有视网膜下出血69眼(55.6%)。其中,出血>4 DA的34眼(49.3%)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4 DA者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出血累及中心凹59眼(85.5%)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未累及者明显(F=3.92,P=0.01)。出血累及中心凹的59眼中,出血中心位于ETDRS 1环的25眼(42.4%)治疗后视力较基线改善程度不如2、3环明显(F=2.23,P=0.05)。结论:视网膜下出血面积大,出血累及中心凹,出血中心距黄斑中心凹近,是伴有视网膜下出血PCV患者视力预后差的特征因素。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视网膜下出血 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脉络血管(PCV)息肉病灶和脉络分支血管网(BVN)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42例45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16例18眼;平均年龄为(68.59±8.52)岁。所有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和OCTA检查,观察息肉和BVN的OCTA影像特征,并计算其OCTA的检出率。结果所有PCV患者ICGA图像上均可观察到明确的高荧光息肉病灶,其中38眼的ICGA图像上可观察到BVN结构。OCTA图像显示息肉为点状、环状、团簇状或结节状高反射信号,共检测出45眼中35眼的息肉病灶信号,检出率为77.8%。OCTA能清晰显示38眼的BVN血管结构,检出率为100.0%。结论OCTA能无创地显示PCV的息肉病灶和BVN结构,结合en face图像和B扫描图像能实现对病灶的定位。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分支血管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脉络血管(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特征,初步探讨其在PCV诊断和治疗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CV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平均年龄(67.75±9.5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及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异常分支血管(BVN)面积、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观察OCTA对PCV诊断率,以及BCVA、OCTA各项指标变化。治疗前后BCVA、CRT比较行配对t检验;BVN面积、PED高度、SFCT比较行方差分析。分析患者治疗前后OCTA的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22只眼中,BVN 8只眼;息肉病灶(polyps)5只眼;BVN合并polyps 5只眼;未发现BVN和polyps 3只眼;小片状血管网结构1只眼,此患眼ICGA表现为结节样强荧光(polyps)。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 (19/22 )。治疗后12个月,BVN明显减少或消失16只眼(72.72%,16/22);polyps消退17只眼(77.27%,17/2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BCVA提高(t=3.071),CRT下降(t=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均BVN面积、PED高度、SFCT均下降,平均BVN面积、PED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3.916,P<0.05),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7,P>0.05)。结论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PCV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BVN面积减小、polyps消退;OCTA是PCV诊断和抗VEGF药物治疗后随访时有效手段。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新生血管(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临床
  • 简介:摘要息肉脉络病变(PCV)目前被归类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nAMD)的一个亚型,但PCV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与nAMD有显著差异。鉴于PCV在亚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眼底专家推行了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于研究针对PCV的有效和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案,并为PCV患者的诊治提供1级循证医学证据。本文从PCV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未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向引发一些思考。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兰尼单抗 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