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保护性通气策略对百草枯(PQ)诱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家猪血管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6月,采用PQ诱导家猪ARDS模型,造模成功后所有家猪均接受机械通气并按照吸入潮气量(VT)分为小VT组(6 ml/kg)、中VT组(10 ml/kg)和大VT组(15 ml/kg),每组各5只,设置呼气末正压(PEEP)为10 cmH2O。分别于造模前(基础值)、造模成功时(t0)及机械通气后2 h(t2)、4 h(t4)和6 h(t6)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并测量血管指数(ELWI)和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指标;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别在造模前、t0和t6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成功后,各组t0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高于基础值,而pH值、氧分压(PaO2)及OI水平低于基础值(P<0.05);接受机械通气后,各组t2、t4、t6时HR和MAP水平低于t0时,t4、t6时PaCO2水平高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PaO2和OI水平在通气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大VT组t2、t4、t6时MAP、PaO2、PaCO2及OI水平低于同期小VT组(P<0.05)。各组家猪t0时ELWI和PVPI均高于基础值(P<0.05);小VT组ELWI在t6时低于同组t0时以及中、大VT组t6时(P<0.05)。HE染色发现,造模成功后家猪肺泡组织充血水肿、毛细血管肿胀,红细胞渗出,肺泡间隔增宽,t6时各组组织可见肺泡融合、肺泡间隔进一步增宽,部分可见肺泡间隔断裂,小VT组损伤程度最轻。结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少PQ中毒家猪血管,减轻ARDS,改善氧合状况。

  • 标签: 百草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血管外肺水 氧合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达尼布联合参附注射液对百草枯(PQ)中毒所致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21年9月,将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尼达尼布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四组以20% PQ 80 mg/kg灌胃,参附注射液治疗组(12 ml/kg参附注射液)、尼达尼布治疗组(60 mg/kg尼达尼布)和联合治疗组(12 ml/kg参附注射液+60 mg/kg尼达尼布)于染毒6 h后开始每日一次药物干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1、3、7 d时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β(IL-1β)水平,观察各组大鼠7 d时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组织湿重/干重比(W/D),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组织中的含量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染毒组大鼠染毒后血清TGF-β1、IL-1β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联合治疗组1、3、7 d大鼠血清TGF-β1、IL-1β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和尼达尼布治疗组(P<0.05);经药物治疗后第7天,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尼达尼布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PQ染毒组减轻,以联合治疗组大鼠损伤病变最轻;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大鼠组织W/D升高,MDA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FGFR1、PDGFRα、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和尼达尼布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组织W/D明显降低,组织中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FGFR1、PDGFRα、VEGFR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尼达尼布联合参附注射液可减轻PQ中毒大鼠急性损伤,可能与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抑制TGF-β1的激活及抑制FGFR1、PDGFRα、VEGFR2在大鼠组织的表达相关。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肺损伤 尼达尼布 抗炎 抗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