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超”保护通气策略(ultra 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strategy, UPLV)是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和体外二氧化碳排除(extracorporeal CO2 Removal, ECCO2R)等]的帮助下实施超低潮气量和平台压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的一种通气策略。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基础和临床开展的UPLV研究,思考并进一步阐明与UPLV相关的VILI机制、高频震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以及膈肌保护通气中的一些问题。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是通过观察保护通气模式,比较不同的机械通气方法对老年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化分为四组。结果1.C组T2时刻的Ppeak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2.对照组的PaO2在T3时刻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1);A-aDO2对照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3.对照组的PaO2T0时刻与T3时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它三组T3时刻较T0时刻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保护通气模式应用于老年患者时能够有效改善氧合,避免老年患者术后低氧血症;

  • 标签: 全身麻醉 肺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讨论研究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诊断和用呼吸机进行保护通气的治疗。方法将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36例患者分为两组,为传统机械呼吸组12例和呼吸机保护通气组24例,分析传统机械呼吸组和保护通气组的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经过。结果在传统组12位患者中平均带机时间为7天,死亡7例,病死率58.33%;保护通气组24例中平均上呼吸机的时间为6天,死亡5例,病死率为20.83%,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护通气治疗比传统机械治疗有效,可以提高术后ARDS患者的成活率。

  • 标签: 体外循环术后 ARDS 肺保护性通气
  • 简介: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保护通气措施对老年患者术后内氧合的功能影响。 方法 选择 2021年4月到 2022年 4月我院治疗的7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于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常规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通过保护通气措施进行治疗,通过不同措施对两组患者氧合功能、血压、心率、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第 1、3、5、7天CPIS 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在气管插5分钟后其 OI、Pa O2没有差别(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气管拔管1小时后,观察组患者 OI、Pa O2比对照组高。 结论 采取保护通气措施能够使患者术后内氧合功能得到提高与改善,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损伤以及肺部感染情况。

  • 标签: 双腔 支气管 插管 单肺通气  保护性通气  肺内氧合响
  • 简介:摘要保护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术中机械通气损伤的发生。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复张是小儿LPV策略的主要措施;此外,FiO2、驱动压等对小儿保护的重要也不容忽视。文章分析总结了有关小儿LPV策略的文献资料发现,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阶段的成果,但小儿LPV策略的发展远滞后于成年人,各项措施的最佳实施水平也有待确认。小儿LPV研究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 IBW)的计算、机械死腔的影响、氧合和力学的矛盾平衡等,需要大量长期的临床研究进行探究,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发生率,改善小儿预后。

  • 标签: 小儿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小潮气量 呼气末正压 肺复张 吸入氧浓度 驱动压 理想体重 机械死腔
  • 简介:摘要目的保护机械通气(lung protec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LPMV)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降低相关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中未被证实。本研究旨在确定PARDS中应用LPMV策略是否与临床预后改善有关。设计这项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的试点研究为LPMV策略实施前后对比设计。每日筛查所有PICU入院患儿中满足儿童急性损伤共识会议(PALICC)标准者并入组。对象PARDS患儿。干预LPMV策略包括峰压、潮气量、呼气末压力与吸入氧浓度合值、允许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收集并比较策略组(n=63)和非策略组(n=69)PARDS前7天的呼吸机和血气数据。策略实施后,中位潮气量[6.4(5.4,7.8) vs.6.0(4.8,7.3)ml/kg;P=0.005],动脉血氧分压[78.1(67.0,94.6)vs.74.5(5 9.2,91.1)mmHg;P=0.001]和氧饱和度[97(95,99)vs.96(94,98)%;P=0.007]降低,呼气末压力[8(7,9)vs.8(8,10)cmH2O;P=0.00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4.9(38.8,53.1)vs.46.4(39.4,56.7)mmHg;P=0.033]升高,与保护措施一致。两组病死率[10/63(15.9%)vs.18/69(26.1%);P=0.152],脱离呼吸机天数[16.0(2.0,23.0)vs.19.0(0.0,23.0);P=0.697]和PICU外天数[13.0(0.0,21.0)vs.16.0(0.0,22.0);P=0.233]无差异.校正疾病严重度,器官功能障碍和氧合指数后,LPMV策略与病死率降低相关[校正风险比0.37(95%CI 0.16,0.88)]。结论PARDS中实施LPMV策略改善了LPMV策略依从,并可能改善病死率。

  • 标签: 人工呼吸 潮气量 间歇正压通气 急性肺损伤 PICU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诸多手术需要通过全身麻醉进行,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围麻醉期机械通气相关肺部并发症的产生,影响手术患者预后效果。因此,为预防和减少全身麻醉患者围麻醉期易出现的损伤问题,本文就全身麻醉患者围麻醉期实施保护通气策略做如下概述,希望为围麻醉期保护通气提供参考。

  • 标签: 全身麻醉 围麻醉期 保护性通气 肺损伤
  • 简介:摘要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是影响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康复和预后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术中使用保护通气策略可减少PPCs。首个针对手术患者保护通气策略的国际专家组推荐规范于2019年发布,其中有22项建议和4项声明。通过解读该推荐规范的重点内容,文章将更新术中通气策略的最新观点。内容包括:患者术前评估应包括肺部风险的专项评估;个体化机械通气可改善术中呼吸功能,预防PPCs;呼吸机的初始潮气量应设置为6~8 ml/kg(预测体重),呼气末正压至少为5 cmH2O (1 cmH2O=0.098 kPa);在实施复张策略时,应予以最低有效的驱动压和最少次数的有效复张。未来应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明确保护通气策略对以患者为中心的预后结局的影响。

  • 标签: 麻醉 指南 术后肺部并发症 肺保护性通气 呼气末正压 肺复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保护通气策略(LPVS)对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中危患者腹部手术PPCs的影响。方法择期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100例,年龄50~8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预计加泰罗尼亚外科患者呼吸风险评估(ARISCAT)评分26~4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通气策略组(T组)和LPVS组(L组),每组50例。T组VT10 ml/kg(理想体重),FiO2 0.5;L组VT 6 ml/kg(理想体重),FiO2 0.5、PEEP 6 cmH2O,每隔30 min进行1次手法复张(气道正压30 cmH2O,持续30 s)。于麻醉诱导前5 min(T0)、气管拔管后30 min(T1)、手术结束后24 h(T2)时取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测定血清IL-6、TNF-α、NF-κB、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术后7 d随访PPCs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最终T组纳入47例,L组纳入46例。与T0时比较,T1时T组血清IL-6、TNF-α、NF-κB和sICAM-1浓度升高(P<0.05),L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T2时T组血清IL-6、TNF-α、NF-κB和sICAM-1浓度降低,L组血清TNF-α和NF-κB浓度降低(P<0.05);与T组比较,L组T1时血清IL-6、TNF-α、NF-κB和sICAM-1浓度降低,PPCs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降低(P<0.05)。结论LPVS可减轻腹部手术PPCs中危患者全身炎症反应,降低PPCs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 标签: 呼吸,人工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手术后并发症 腹部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保护通气策略对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机械通气策略,观察组采用保护通气策略,其他治疗相同。观察治疗后的呼吸机参数主要包含吸气峰压、呼吸末正压、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的参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呼吸末正压、呼吸频率参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pH、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PC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呼吸机损伤、脑室内出血、动脉导管开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保护通气策略能够优化呼吸机参数,改善患儿动脉血气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意义。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机械通气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护(单)通气在肺癌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4例在我院行肺癌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分为常规组(42例)与干预组(4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分别实施常规通气保护通气。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情况,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在气管插管后、通气90min后、术后24h、术后72h的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麻醉中实施保护通气,提高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在手术时有效的保护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及使用。

  • 标签: 保护性通气 单肺通气 肺癌 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