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含解耦联蛋白2(UCP2)-3’非翻译区(UTR)序列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的双荧光报告基因载体.探讨微小RNA(miR)-15b对UCP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miR-15b的靶基因,分别将预测靶基因UCP2的3’UTR及其突变体克隆到荧光载体DsiCHECK-2骨架中,构建UCP2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并采用测序方法鉴定DsiCHECK-2-UCP2载体是否构建成功。将UCP2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分别与miR-15b模拟物、miR-15b模拟物正常对照、miR-15b抑制剂、miR-15b抑制剂正常对照在293T细胞中共转染。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分析miR-15b对UCP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测序鉴定证实psiCHECK-2-UCP2双荧光报告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显示转染UCP2野生型和UCP2突变型报告基因的293T细胞过表达miR-15b后,UCP2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荧光活性明显下降.下调31%(P=0.003),过表达miR-15b抑制剂后,UCP2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荧光活性明显增加,上调46%(P=0.01)。而miR-15b模拟物、miR-15b模拟物正常对照、miR-15b抑制剂、miR-15b抑制剂正常对照对UCP2突变型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UCP2是miR-15b直接作用的靶基因,且miR-15b结合于UCP2基因3’UTR区域.转录后水平对UCP2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解耦联蛋白2 微小RNA-15b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生物发光标记以其可视化,便捷,快速,灵敏,可用于活体研究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中。本研究通过CaCl2方法将实验室构建的带有青海弧菌荧光基因luxAB的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Top10中,利用切和核酸电泳检测荧光基因的存在,利用SDS-PAGE检测荧光表达的情况,然后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初始pH值6.0,癸醛体积分数1.25‰,接种量1%,IPTG浓度0.1mmol/L,装液量50mL/150mL,温度37℃条件下,重组菌的发光度最大,即表达量最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pH6,IPTG浓度0.08mmol/L,接种量1.2%,温度36℃时重组大肠杆菌表达情况最好,发光度达1262.7。本研究中的重组大肠杆菌为在益生菌等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 标签: 青海弧菌 荧光素酶 优化 生物发光
  • 简介:摘要目的对聚合链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设计的HBV-FQ-PCR试剂盒对101份临床血清标本同时进行PCR荧光定量和ELISA肝炎标志物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FQ-PCR检测,24份HbsAgHbeAg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也全部阳性,HBV-DNA拷贝数范围在1.4×105-7.0×109/ml之间;32份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46.9%,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8.1×107/ml之间;14份HbsAb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7.1%,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5.0×104/ml之间;18份全阴性的标本,阳性率为5.6%,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4.9×105/ml之间。结论FQ-PCR定量检测HBV-DNA灵敏度,特异性较高,能基本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真实复制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聚合酶链反应 定量 HBV-DNA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
  • 简介:摘要目的在pMDT-18克隆质粒载体的基础上,构建实用型的能够稳定转染甲型流感病毒RNPs并且可体外定量检测的RNA聚合I荧光报告系统。方法设计并人工合成人RNA聚合I启动子、小鼠终止子序列及毒株A/Puerto Rico/8/34的NP基因的UTR,利用嵌合PCR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与上述元件体外连接,形成小鼠终止子-3’UTR-eGFP-5’UTR-人RNA聚合I启动子报告元件,将报告元件克隆至不携带任何启动子的pMDT-18质粒载体中,构建实用型RNA聚合I荧光报告质粒,转染稳定表达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34 RNPs的HeLa细胞,观察荧光表达及测定相对荧光度。结果该系统在转染HeLa细胞后,无任何荧光产生,而转染稳定表达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34 RNPs的HeLa细胞后24 h、36 h、48 h和60 h均有荧光产生,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成功构建了实用型RNA聚合I荧光报告系统,有助于提高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拯救效率、研究流感病毒聚合功能以及探索UTR多态性对特定基因的复制或转录的影响机制,为流感工作者在病毒分子机制领域的研究搭建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 标签: RNA聚合酶I 流感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目的:对炎症细胞因子TNF-α及IFN-γ刺激下,人NOX1基因的表达调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将NOX1基因5′-端上游序列连接到无启动子的PGL3-BASIC质粒,构建了PGL3-BASIC/NOX1报告质粒。PGL3-BASIC/NOX1质粒转染A549细胞,用TNF-α、IFN-γ刺激12h,双荧光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克隆的NOX1片段具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在TNF-α和IFN-γ共同刺激下,转染报告基因的A549细胞萤光素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增高(约4.3倍)。分析显示NOX1基因5′端上游序列片段含有NF-KB结合位点,提示细胞因子刺激的荧光表达增强可能与NF-KB位点激活相关。结论:NOX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受到炎症细胞因子的调控,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机体免疫防御(特别是上皮细胞免疫防御),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NOX1 报告基因TNF-α IFN-Γ
  • 简介:<正>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对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抗HBe阴性患者HBVDNA拷贝数与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或HBeAg阴性/抗HBe阴性患者的拷贝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DNA拷贝数与肝实质损害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

  • 标签: 血清谷丙转氨酶 乙肝病毒 肝实质损害 拷贝数 肝炎患者血清 荧光探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QF-PCR)在快速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F-PCR技术对2018年5月7日至2019年5月7日于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产前诊断的1 190例产前羊水样本进行13、18、21、X及Y的非整倍体产前诊断并与核型分析结果对比。结果1 190例羊水QF-PCR共诊断出33例各种染色体异常,包括21-三体20例;18-三体4例及性染色体异常9例。结论作为常见的快速诊断方法,QF-PCR诊断结果快速、准确,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核型分析。

  • 标签: 羊水 产前诊断 荧光抗体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 染色体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稳定表达荧光基因(lux)的产酸克雷伯菌,旨在更直观地观察产酸克雷伯菌(K. oxytoca)在宿主体内的分布以及评估不同杀菌方法的效果。方法扩增pBAV1k-T5-Lux质粒的荧光基因簇(Lux A/B/C/D/E),构建含有Lux A/B/C/D/E基因簇的pBBR1质粒(pBBR1-lux),并获得能够表达荧光素基因基团的大肠埃希菌(E. coli-pBBR1-lux)。将pBBR1-lux质粒电转化至产酸克雷伯菌感受态细胞,经荧光强度鉴定及菌株的3次传代,筛选能够稳定表达lux基因的产酸克雷伯菌(K. oxytoca-pBBR1-lux)。结果连接成功的环状质粒产物命名为pBBR1-lux。与大肠埃希菌对照株相比,含E. coli-pBBR1-lux的Luminesence荧光信号值显著升高[15 345(14 676,18 654) vs. 63(60,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1.14、P = 0.035)。K. oxytoca-pBBR1-lux的Luminesence荧光信号值[399 303(265 245,617 192)]显著高于产酸克雷伯菌对照菌株[83(63.5,8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7.07、P = 0.014)。E. coli-pBBR1-lux和K. oxytoca-pBBR1-lux均能够在Veritas微孔板光度计和小动物成像仪上检测到Luminesence荧光信号。将所得菌株按照1︰10稀释6个梯度,荧光值检测结果显示,Luminesence值随菌落浓度降低而下降。多次传代后pBBR1-lux能够在产酸克雷伯菌中稳定表达荧光,不同理化杀菌方法对产酸克雷伯菌杀菌效果不同,紫外线和84消毒液(10%)是最有效的杀灭产酸克雷伯菌方法。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可被微孔板光度计和小动物成像仪检测到的稳定表达荧光的K. oxytoca-pBBR1-lux。

  • 标签: 产酸克雷伯菌 生物发光 荧光素酶基因
  • 简介:为提高促合成食品添加剂乙酸肉桂酯的效果,选用荧光假单胞脂肪(PFL)为生物催化剂,肉桂醇为底物,乙酸乙烯酯为酰化试剂和溶剂,研究了PFL在反应器内壁上的固定化、及其催化转酯反应合成乙酸肉桂酯的动力学。结果表明,相对于塑料(PMMA和PET),在玻璃壁上的固定化PFL,吸附牢固,活性高。的固定化中,水可以明显优化PFL,但是不能稳定PFL;如果添加亲水性大分子羧甲基纤维素(CMC),则可以更好地稳定PFL。催化转酯18h,在玻璃壁上的CMC-固定化PFL可转化底物99%,再次使用时仍可转化83%的底物;而水-固定化PFL可转化底物98%,但再次使用时仅转化底物76%;粉转化底物86%,再次使用时转化底物62%。可见,在玻璃载体上的CMC-固定化PFL可更有效地催化合成乙酸肉桂酯。

  • 标签: 乙酸肉桂酯 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 酶固定化 酶活性 酶稳定性
  • 简介:将萤火虫的发光基因移植到花草树木上,就可以培育出新型的荧光植物。这种植物白天与普通的植物没有什么两样,不过

  • 标签: 荧光植物
  • 简介:为了漂亮、气派,临街的商店很喜欢使用巨大的玻璃门,而且这些玻璃门常常被擦得锃亮、一尘不染。每当夜幕降临时,玻璃门就会"隐身"起来,行

  • 标签: 玻璃门 荧光剂 行人 记号笔 宣传画 隐身
  • 简介:因为一场大风吹断电线,很久不曾停过电的城市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黑暗。我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到了一只打火机,点着了不久前为孩子买的生日蛋糕上剩下的几只小蜡烛,那荧荧的火光像萤火虫一样气若游丝,却令我不再那么慌乱。忽然就想起祖母来。

  • 标签: 荧光 生日蛋糕 打火机 萤火虫
  • 简介:本矿物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使之具有彩虹般多种颜色。光是能量的一种反应,不同色彩的各种矿物可以看作是在可见光波谱下能量大小的代表。但是,也有许多波谱是我们肉眼无法观察的,如紫外线。当这种光照在矿物上,就能反射出荧光

  • 标签: 矿物 荧光 成分组成 可见光 紫外线 能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免疫荧光与聚合链(PCR)法在淋球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09年至2012年就诊的淋球菌感染的尿道炎患者126名,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免疫荧光定量与PCR法,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涂片染色法,进行比较两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126名患者中,免疫荧光PCR法62例的阳性检出率为85.5%;涂片法64阳性检出率为54.7%,免疫荧光PCR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涂片法。结论免疫荧光PCR法优于图片染色法,并具有敏感性强,快速、特异性高等特点1,在临床诊断上有显著效果,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免疫荧光 聚合酶链(PCR) 淋球菌 尿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实时荧光逆转录重组介导的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T-RAA)技术检测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的方法,以实现ZIKV的现场快速筛查及诊断。方法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选择ZIKV保守序列设计RT-RAA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用系列稀释的ZIKV重组质粒与毒株核酸验证方法的灵敏性与重复性,通过检测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西尼罗病毒等其他虫媒病毒验证方法的特异性。结果建立的RT-RAA方法可在39 ℃恒温条件下30 min内对ZIKV进行高效扩增,检测系列稀释的ZIKV重组质粒,其95%检测限可达到15拷贝/反应,特异性强,与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西尼罗病毒虫媒病毒无交叉反应,且重复性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ZIKV的RT-RAA等温扩增方法,具有反应迅速,无需精密仪器,操作简单等优点,适合于应急快速检测。

  • 标签: 寨卡病毒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快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6.250,P<0.05)。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新型布尼亚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胶体金
  • 简介:目的建立针对脆性X综合征FMR1基因CGG重复数的快速产前检测技术方法,用于基于人群的筛查。方法采用荧光PCR法对356名孕妇进行产前FMR1基因CGG重复数检测。结果本方法可检测CGG重复数小于130的携带者,共275例(77.25%)毛细管电泳结果显示为2组峰,提示为杂合型基因型,可明确诊断。81例(22.75%)仅见到一组峰,提示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CGG重复数高于130的携带者。结论基于荧光PCR的检测技术,临床上可实现近80%孕妇FMR1基因CGG重复数精确、快速的初筛,剩余病例的明确诊断尚需其他技术辅助。

  • 标签: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FMR1基因 产前检测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