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实施筋膜神经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设置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选取此时院内收治的剖宫产术患者104展开分析,以随机抽样分组法进行分组,52例/组,参比和实验两组的镇痛方案依次为静脉泵处理、筋膜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比较两组的术后疼痛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痛满意率。结果:经过处理后,实验组的术后疼痛水平低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的镇痛满意率高于参比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患者实施研究麻醉处理的镇痛效果更好,能够减轻术后疼痛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镇痛满意率,值得借鉴。

  • 标签: 剖宫产术 腹横筋膜神经阻滞 术后疼痛水平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实施筋膜神经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设置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选取此时院内收治的剖宫产术患者104展开分析,以随机抽样分组法进行分组,52例/组,参比和实验两组的镇痛方案依次为静脉泵处理、筋膜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比较两组的术后疼痛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痛满意率。结果:经过处理后,实验组的术后疼痛水平低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参比组(P<0.05);实验组的镇痛满意率高于参比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患者实施研究麻醉处理的镇痛效果更好,能够减轻术后疼痛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镇痛满意率,值得借鉴。

  • 标签: 剖宫产术 腹横筋膜神经阻滞 术后疼痛水平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筋膜织网修补术对治疗缺损较大的儿童腹股沟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广东省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在腹腔镜下对缺损较大儿童腹股沟斜疝施行筋膜织网修补+高位结扎术(观察组)92例,同期施行腹腔镜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作为对照(对照组)89例,比较二者在手术时间、镇痛药使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复发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在镇痛药使用、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稍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P<0.001);住院费用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1);术后复发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腹腔镜下治疗缺损较大的儿童腹股沟斜疝,筋膜织网修补+疝囊高位结扎术在预防手术后复发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疝修补术 腹腔镜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筋膜在腹股沟斜疝修补中的解剖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总结泰州人民医院35例以充分解剖内环及其周缘筋膜为基础进行修补的斜疝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6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充分解冲内环及其周缘筋膜对斜疝修补意义非常大,值得提倡.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腹横筋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硬膜外和筋膜组滞下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患者87例作为主要探究主体,按照患者手术时间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4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筋膜阻滞下实施麻醉,对照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到达最大麻醉平面时间以及患者心率变化情况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到达最大麻醉平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手术实施过程中,采用筋膜阻滞效果确切,筋膜阻滞具有起效快,影响小的特点,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该种麻醉方式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硬膜外 腹横肌筋膜 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前修补联合筋膜交叉缝合治疗腹股沟疝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5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Ⅱ型以上205例腹股沟疝患者修补方式的临床资料,比较Kugel补片腹膜前修补联合筋膜交叉缝合修补方式(B组)与传统无张力修补(A组)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4、2.108,P〉0.05)。B组患者在切口液化感染、术后慢性疼痛及疝复发率上明显低于A组,但B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9、15.948,P〈0.05)。结论Kugel补片腹膜前修补联合筋膜交叉缝合治疗腹股沟疝能有效减少患者切口液化、感染,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是一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新技术。

  • 标签: 腹股沟 疝修补术 KUGEL补片 腹横筋膜
  • 简介:筋膜在腹股沟疝外科领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解剖结构,是热门的讨论议题之一,但是疝和腹壁外科对筋膜的定义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利于准确理解腹股沟区筋膜以及其它筋膜解剖的理解,造成了一些紊乱,本文从基础解剖和胚胎学的角度对腹股沟区筋膜以及其它筋膜进行分析,以理清腹股沟区筋膜的解剖学问题。

  • 标签: 腹股沟 筋膜 腹膜前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筋膜阻滞(TAPB)联合全身麻醉对急诊开胃肠道手术患者组织灌注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2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急诊开胃肠道手术ASA分级Ⅰ或Ⅱ级60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0 ~ 65岁,平均(48.1±4.1)岁。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分为TAPB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匹配按照1∶1比例进行,每组得到30例。TAPB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对照组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1)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入室后、切割皮肤、分离肌肉层和分离壁层腹膜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2)组织灌注情况:手术开始时(T0)、手术开始1 h(T1)、手术开始2 h(T2)、术毕(T3)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ABL)水平。(3)手术相关结局:术中麻醉药物(七氟烷、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用量,术后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曲马多用量。记录并统计TAPB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TAPB组切割皮肤、分离肌肉层和分离壁层腹膜时MAP、HR更平稳,术中T1[(75.9±4.5)%比(73.1±3.2)%]、T2[(75.4±4.6)%比(72.8±3.3)%]、T3[(74.7±4.4)%比(71.5±3.5)%]时ScvO2水平更高,术中T3时ABL水平更低[(0.8±0.4)mmoL/L比(1.2±0.4)mmoL/L];且术中七氟烷[(52.4±7.9)mL比(61.6±10.4)mL]、瑞芬太尼[(1.7±0.4)mg比(2.6±0.5)mg]、去甲肾上腺素[(0.8±0.3)mg比(1.4±0.5)mg]、阿托品[(0.2±0.1)mg比(0.4±0.2)mg]以及术后曲马多[(127.4±32.6)mg比(252.3±62.5)mg]用量更少,术后2 h[(2.4±0.6)分比(3.8±1.0)分]、24 h[(2.0±0.5)分比(2.5±0.7)分]的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未发生TAPB相关并发症。结论TAPB联合全身麻醉可保证急诊开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良好组织氧合灌注,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患者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的用量,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横筋膜阻滞 胃肠道手术 组织灌注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患者复发腹股沟疝与患者筋膜组织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择取22例健康体检志愿者构筑健康组,22例斜疝患者构筑斜疝组,22例直疝患者构筑直疝组,22例复发疝患者构成复发组,运用氯氨-T法针对向所有入选对象筋膜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物质的含量水平展开测定。结果复发组的筋膜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物质含量水平,低于直疝组、斜疝组,以及健康组。结论成人腹股沟疝疾病复发患者筋膜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物质含量水平,远远低于其他类型腹股沟疝患者和健康人群,值得关切。

  • 标签: 成人 复发型腹股沟疝 腹横筋膜组织 胶原蛋白含量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肌阻滞对剖宫产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316例在本院进行剖宫生产的孕产妇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院的此次研究,纳入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随机抽签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对孕产妇生产后镇痛方法途径的不同,将其均等分为对照组(n=158例)和观察组(n=158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剖宫生产,对照组孕产妇在剖宫产后利用静脉自控镇痛进行止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肌平面阻滞进行止痛,对比两组孕产妇生产后不同时间的疼痛情况以及止痛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孕产妇产后第1d、第3d、第7d的疼痛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止痛实施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组间统计学对比得知其差异不显著(P>0.05),在经过临床止痛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通过组间统计学对比得知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行剖宫产的孕产妇的术后止痛来说,肌阻滞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腹横肌阻滞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橫筋膜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abdominisplaneblock,TAP)是一种为前腹壁皮肤、肌肉及壁层腹膜提供镇痛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是将局麻药注入肌平面,阻断经过此平面的感觉神经,从而达到镇痛效果。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降低了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阻滞成功率。通过本文的综述以期该项技术能被推广应用于临床。

  • 标签:
  • 简介:摘要肌阻滞是腹壁区域阻滞中的新方法,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由于其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迅速被临床推广。

  • 标签: 腹横肌阻滞 术后镇痛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妇科手术后需要完善镇痛方案,以确保快速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肌平面(Transversuabdominisplane,TAP)阻滞用于治疗下腹部手术后的急性疼痛。TAP阻滞可能是缓解术后疼痛更好的选择。本研究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TAP阻滞对疼痛控制效果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评估。方法50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分为TAP阻滞组(n=25)和对照组(n=25)。术后24h两组患者使用PCA。术后1、2、4、6、12、18和24h评估VAS评分,Ramsey镇静评分,PCA使用量,吗啡使用量,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P阻滞组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差异显著(P<0.05),镇痛药物剂量也有显著差异(P<0.001)。TAP组中较对照组术后2、4、6、12、18和24hVAS降低,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AP阻滞作为全子宫切除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一种方法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 标签: 术后疼痛 腹横肌平面阻滞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妇科手术后需要完善镇痛方案,以确保快速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肌平面(Transversuabdominisplane,TAP)阻滞用于治疗下腹部手术后的急性疼痛。TAP阻滞可能是缓解术后疼痛更好的选择。本研究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TAP阻滞对疼痛控制效果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评估。方法50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分为TAP阻滞组(n=25)和对照组(n=25)。术后24h两组患者使用PCA。术后1、2、4、6、12、18和24h评估VAS评分,Ramsey镇静评分,PCA使用量,吗啡使用量,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P阻滞组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差异显著(P<0.05),镇痛药物剂量也有显著差异(P<0.001)。TAP组中较对照组术后2、4、6、12、18和24hVAS降低,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AP阻滞作为全子宫切除术后多模式镇痛的一种方法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 标签: 术后疼痛 腹横肌平面阻滞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筋膜阻滞技术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进行腹部手术90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段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将选取的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45例患者。观察结合使用超声引导下腹筋膜阻滞技术进行手术,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1.1%(32/45),两组间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4;P<0.05)。同时,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2/45)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相比,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明显(χ2=5.5411;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筋膜阻滞技术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治疗的有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患者在后期的观察中未表现出严重并发症,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腹横筋膜阻滞技术 腹部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筋膜织网修补术治疗I、Ⅱ型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施行腹腔镜下腹筋膜织网修补术治疗I、Ⅱ型腹股沟斜疝的145例患者(腔镜组)与同期施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143例患者(开放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复发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腔镜组在手术操作时间[(14.8±11.5)min]、发现对侧隐匿性斜疝(15例)、术后恢复活动时间[(16.5±14.3)h]、术后镇痛药使用(5例)、术后阴囊水肿(1例)、住院时间[(4.2±1.5)d]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分别为(37.6±25.4)min、0例、(52.7±12.6)h、13例、14例、(8.4±2.6)d];术后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腹筋膜织网修补术治疗I、Ⅱ型腹股沟斜疝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 腹横筋膜 织网修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