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脑出血患者59例,分别在人组时、人组后7d、14d、28d应用CT灌注测量血肿周围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参数数值,计算脑出血侧(患侧)与其健侧镜像部位各参数的比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后rCBF、rCBV7d时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其患侧与健侧比值各时相点均〈1。MTT与TTP7d时达高峰,随后逐渐缩短,其患侧与健侧比值各时相点均〉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持续的低灌注状态,且这种低灌注状态随时间改变呈波动性的变化规律。

  • 标签: 脑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近年来,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交通建设,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对施工中的现场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钻孔灌注桩在建筑施工中,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桩基基础的施工质量,而且其具有安全性能高、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受到了各家施工企业的青睐,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现场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是当前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关于现场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方面的文献资料,并结合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的相关理论进了研究分析,并对现场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从人员组织、设备组织、工序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施工中的一些重点控制点进行了阐述,望能够为今后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组织管理提供一点建议。

  • 标签: 钻孔灌注桩 施工组织 工序组织
  • 简介:目前已有动物脑组织的常规灌注固定技术[1,2].陈浩宇等[3]又改进了脑组织灌注固定技术,使固定脑组织的方法基本完善.由于脑组织耐氧能力很差[4],就要求尽可能早地开始固定脑组织,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脑组织.为达此目的,对目前的脑组织局部灌注固定技术作了适当的修改,并对右心房流出的液体作了仔细观察,现介绍如下,以与同行商榷.

  • 标签: 脑组织 局部灌注 灌注固定 生理盐水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肠淤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探讨淤血再灌注肠神经组织损伤的机制,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6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采用阻断门静脉1h后开放的方法建立大鼠小肠淤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只进行同样腹部手术操作但不夹闭门静脉,正常组不手术。6小时后取各组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然后处死动物,取距回盲部15厘米处肠管1厘米,采用伊红-苏木素(HE)染色观察肠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小肠壁肠神经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可见,正常组、对照组为正常肠道管壁结构,实验组肠壁各层有比较明显的淤血、出血,小肠绒毛固有层水肿,黏膜上皮有脱落、坏死;实验组MAP-2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肠淤血再灌注可能导致肠道神经元数量减少,其机制可能与肠淤血再灌注造成的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有关。

  • 标签: 肠淤血再灌注 MAP-2 SOD MD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CT灌注成像诊断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灌注损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治的34例脑出血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灌注成像检查,并对脑血肿中心区、血肿边缘区、血肿外层区、对侧镜像区的主要灌注参数进行记录,计算相对灌注参数值,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分别对对侧镜像区、血肿中心区、血肿边缘区、血肿外层区的各项灌注参数进行比较,可见对侧镜像区的rCBV、rCBF均显著高于血肿外层区,高于血肿边缘区,高于血肿中心区,而MTT则呈相反规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对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血肿周围组织灌注损伤程度进行判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CT灌注成像 脑出血 血肿 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2015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数据统计表明,30岁以下女性患者为3.88万,这些恶性肿瘤患者急需得到医生关于生育力保护和保存的建议,而卵巢组织冷冻方法是保存内分泌功能和生育能力的最佳方法。目前影响卵巢组织存活的关键是解决卵巢组织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本文将从卵巢组织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机制,以及抗氧化剂、促血管生成和远处缺血预处理等干预方法进行系统地文献梳理,有助于结合生物技术与医疗技术开发更有效、安全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以改善卵巢移植后缺血状态,解决日益增长的女性生育力保护需求。

  • 标签: 卵巢组织移植 缺血再灌注 血管再生 女性生育力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液体平衡量对急诊创伤休克患者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收治的50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血红蛋白浓度(72.65±0.26)高于对照组(55.62±0.21),而输血量(48.61±0.43)、复苏时间(106.32±30.11)、复苏液体使用量(1561.34±125.34)分别低于对照组输血量(77.62±0.26)、复苏时间(265.35±30.26)、复苏液体使用量(3110.56±156.31),组间差异明显,(p<0.05);经过复苏后,研究组的血气指标改善效果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合理的液体平衡量是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键,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其复苏情况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促进了血气指标的改善,并降低了病死率的发生,其并发症也显著减少,对患者病情的预后转归有很大帮助。   

  • 标签: 液体平衡量 急诊创伤休克 组织灌注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O2C)术后监测游离皮瓣灌注状态的效果及其预警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完成的20台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收集术后使用O2C监测皮瓣获取的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血流量和流速等数据,并记录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O2C预判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O2C监测发现共4例游离皮瓣存在灌注异常。经及时处理后2个皮瓣血供完全恢复,皮瓣完全成活;1个皮瓣灌注改善,远端轻度血运障碍,表皮脱落,尖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个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出现并发症,O2C预警准确率为100%。结论O2C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皮瓣灌注评价设备,其预警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高,在皮瓣外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游离皮瓣移植 皮瓣灌注 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F=2.226,P=0.189;HRPE:F=2.634,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5,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10)。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灌注液 细胞活性 视网膜功能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检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iNOS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肢体缺血-再灌注(I-R)组、肢体单纯缺血(I)组及正常对照(N)组,通过夹闭腹主动脉末端4?h,或/和开放2~24?h,复制I、I-R组动物模型,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iNOS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脑组织内iNOS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硝基化产物硝基酪氨酸(NT)的生成与分布.结果N组脑组织iNOSmRNA未检出,I组及I-R组脑组织iNOSmRNA均有表达,再灌注2?h,iNOS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vsN组),再灌注6?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24?h仍有少量表达;I及I-R组脑组织均有iNOS阳性细胞,I-R组见于大脑皮层各区、海马、尾状核,I组仅见于皮层后肢区及尾状核.I-R组脑组织可见弥散分布的NT阳性神经元,I组偶见NT阳性神经元.结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后脑组织iNOS基因表达显著增强,且有时相变化特征.

  • 标签: 脑组织 INOS基因 再灌注 肢体缺血 表达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肝切除患者组织灌注及预后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择期行开腹肝切除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输液组(常规组)43例、目标导向液组织灌注(GDFT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液体治疗后,GDFT组患者术中CBF为(129.16±15.89)ml/min、SV为(71.69±8.36)ml、SVV为(10.21±1.45)%、CVP为(8.16±4.89)kH2O、MVP为(90.35±4.29)mmHg以及HR为(89.36±11.36)次/min,均优于常规组,除MVP、HR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81%,GDF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缩短肝血流阻断时间,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术后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肝切除 组织灌注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眼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4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眼针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即刻、12h及23.5h,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min。正常组未进行处理;假手术组插入栓塞线深度0.5~1.0cm,其余同模型组。于再灌注即刻及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右侧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即刻眼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别,再灌注24h眼针组评分为1.50±0.53,与模型组3.13±0.64比较,明显下降(P〈0.01);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为正常组0.71±0.02、假手术组0.70±0.04、眼针组0.69±0.04,与模型组0.37±0.03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大鼠BDNFmRNA表达趋势同蛋白表达。结论:眼针疗法能通过增加内源性BDNF的表达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修复,实现对脑缺血组织保护的目的。

  • 标签: 眼针疗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125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浸润巨噬细胞的表达,初步分析microRNA125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浸润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心肌损伤组织,分离浸润巨噬细胞,提取RNA。Qrt-PCR方法首先检测巨噬细胞中M1和M2标志分子,评估浸润巨噬细胞的类型。随后检测microRNA125a在浸润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干预microRNA125a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microRNA125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高表达M1标志分子(TNF-α和IL-8),呈现M1型巨噬细胞。同时microRNA125a在此巨噬细胞中也高表达。体外干预巨噬细胞中microRNA125a可以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和水平。结论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呈M1型,microRNA125a在此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并促进了其向M1型偏移。

  • 标签: microRNA125a 心肌缺血-再灌注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明其潜在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选取百会穴、膈俞穴、肾俞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7 d。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情况,试剂盒检测脑匀浆液中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内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2.95±0.53)vs(1.43±0.39),P<0.05],神经元病理损伤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ROS、MDA水平下降[(110.71±16.92)vs(67.91±10.31),(11.06±2.33)vs(6.29±0.57), P<0.05],SOD、GSH水平上升[(18.27±3.14)vs(25.71±2.77),(4.20±0.58)vs(6.27±0.81),P<0.05],Keap-1阳性表达降低[(0.623±0.087)vs(0.504±0.056),P<0.05],Nrf2和ARE阳性表达显著增加[(0.260±0.031)vs(0.571±0.066),(0.384±0.039)vs(0.611±0.071), P<0.05)。结论电针能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调节脑组织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神经损伤行为。

  • 标签: 电针 脑缺血再灌注 氧化应激 Keap-1/Nrf2/ARE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54只成年SD雄性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脑缺血再灌注3h、15h、27h动态观察各组脑缺血大鼠再灌注损伤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各造模组大鼠血浆SOD活性比正常组均有所降低,模型组与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大鼠血浆MDA的含量比正常组均有所升高,模型组与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及连锁反应的发生,提高SO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从而起到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 标签: 电针大鼠 缺血再灌注SODMD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I/R组)、阿司匹林+I/R组(A+I/R组)。小鼠心肌I/R模型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30 min后恢复血液灌注24 h建立。阿司匹林按100 mg/kg于术前2 h及再灌注结束前2 h通过腹腔注射分别给药。伊文蓝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双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IL-1β、IL-6 mRNA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15-epi-lipoxin A4, 15-epi-LXA4)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甲酰肽受体2(formyl peptide receptor 2, FPR2)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A+I/R组心肌缺血面积及心肌梗死面积增加,TNF-α、IL-1β、IL-6 mRNA水平升高,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P<0.05);I/R组心肌损伤加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A+I/R组FPR2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A+I/R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TNF-α、IL-1β、IL-6 mRNA水平降低,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FPR2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减轻小鼠MI/RI,其机制可能与阿司匹林促进15-epi-LXA4合成以及激活FPR2受体发挥抗炎作用有关。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氧素类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MRI纹理特征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方法IRI组(n=40)实验兔夹闭左肾动脉60 min后松开建立肾IRI模型。于术前、术后1 h、12 h、24 h、48 h行MRI检查,每次MRI扫描后处死8只IRI组实验兔,假手术组(n=8)实验兔于术后48 h MRI扫描后处死行病理检查,计算病理组织学特征评分、微血管密度(MVD)及病理总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差异。提取左肾MRI纹理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MRI纹理特征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术后1 h、12 h、24 h、48 h IRI组肾小管刷状缘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管型、间质炎性细胞浸润、MVD及病理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WI_S(3,-3)InvDfMom与肾小管刷状缘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管管型均具有最高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56、-0.58、0.62和0.69,P均<0.01)。BOLD_S(4,-4)Correlat与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相关性最高(r=0.63,P<0.01)。SWI_S(4,4)DifEntrp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最高(r=0.61,P<0.01)。结论MRI纹理分析能为评价早期肾脏IRI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