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细胞肝癌与肝细胞肝癌侵犯胆管的CT及MRI特征的差别,提高鉴别诊断准确。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侵犯胆管的8例ICC和12例HCC病例,分析其CT或MRI资料,研究ICC和HCC侵犯胆管的影像学特征。结果结论ICC和HCC侵犯胆管的影像学表现有显著差异,CT或MRI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胆管细胞性肝癌 肝细胞性肝癌 MRI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细胞肝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8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36例原发性胆管细胞肝癌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36例患者多以上腹痛、黄疸、胆管扩张为主要临床表现,合并胆石症9例;AFP升高5例,CA19-9升高9例,CEA升高3例;手术治疗28例,其中根治切除19例(67.8%),姑息切除9例(32.2%)。全组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1%、33.6%及17.8%,其中根治切除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47.1%及32.7%,姑息手术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0.7%、7.1%及0%,行介入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0%及0%。结论胆管细胞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掌握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有助于提高胆管细胞肝癌与肝细胞肝癌的鉴别诊断水平。

  • 标签: 胆管细胞性肝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还有诊断的价值。方法:针对47例通过诊断得知是胆管细胞肝癌的患者采取CT表现分析。 结果: 平扫属于低密度,35例可见更低密度区,而18例患者呈现病变区胆管扩散的情况,12例患者存在胆管结石影像,9例患者存在局部肝包膜回缩,13例患者存在肝叶萎缩,较为显著的象征在于:增强后早期边缘增强、门脉期网格状增强还有延迟期病灶向心性增强。 结论:胆管细胞肝癌的CT表现存在特异性,有助于提升诊断的水平。

  • 标签: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目前原发性肝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占死亡率第2位。原发性肝癌(PLC)以肝细胞癌(HCC)为主,胆管细胞肝癌(ICC)占PLC的5%-25%。ICC是由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一种原发性肝癌,起源于二级以上的肝内胆管上皮恶性肿瘤)。本病症状隐匿,早期难以发现,根治切除机会较少,进展快,预后差,本文试对其诊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胆管细胞型肝癌 诊治 上皮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 肝内胆管 根治性切除
  • 作者: 郑学超 霍明月 裴超帅 王建涛 张萌 陈英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唐山 063000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张家口 075132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石家庄 050011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24例进行回顾分析,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无诱因乏力、腹胀、右上腹隐痛不适或黄疸,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超声诊断率显著高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细胞肝癌单发与多发差异并不明显,而胆管细胞癌主要以单发为主;肝细胞肝癌组合并甲胎蛋白升高、肝硬化以及HBsAg升高显著高于肝胆管细胞癌组,而肝胆管细胞癌组的化脓性感染与合并结石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72%和77.78%。结论肝细胞肝癌和肝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肝胆管细胞癌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肝切除术与非解剖肝切除术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细胞肝癌(IHCC)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IHCC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解剖切除组和非解剖切除组。分析比较两种肝切除方式中对IHCC生存结局影响的因素,以及肝硬化率、TNM分期、腹水率、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率等对生存的影响。结果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解剖切除组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71.4±5.2)岁;非解剖切除组94例,男49例,女45例,年龄(70.8±4.8)岁。解剖切除组的3年生存率为41.4%(36/87),高于非解剖切除组的25.5%(2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非解剖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TNM分期为Ⅲ期[OR(95%CI):2.168(1.245~3.776)]、发生淋巴结转移[1.664(1.087~2.545)]、发生血管侵犯[1.883(1.167~3.038)]是患者术后3年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P<0.05),患者采用解剖肝切除手术方式是患者3年随访生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IHCC患者术后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采取解剖肝切除术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切除术 解剖性肝切除术 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老年 肝内胆管癌 生存结局
  • 简介:摘要肝细胞肝癌(HCC)采用手术为主,联合介入、化疗、放疗和局部治疗的综合治疗,但术后易复发,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且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有效率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CC的发生与进展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密切的联系,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新型疗法令人瞩目。其通过提高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和效应细胞的杀伤敏感性,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本文就近年来HCC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癌,肝细胞 免疫治疗 干扰素 细胞因子 过继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我院 2020 年 07 月—2021 年 07 月期间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 3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比较两组超声影像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结果:研究组组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率高于对照组,有占位效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肝细胞 肝癌 超声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临床常用的肝癌胆管癌标志物AFP、AFU、CEA、CA19-9及联检对肝内胆管细胞肝癌(I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肝内胆管细胞肝癌和92例肝细胞癌(HCC),以及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AFP、AFU、CEA、CA19-9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并运用ROC分析各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在IC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ICC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AFU、CEA、CA19-9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HCC组相比血清AFP、CEA、CA19-9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在ICC组中,单独检测血清AFP、AFU、CEA、CA19-9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4、0.777、0.873、0.873,CEA的敏感性最高(80.00%),CA19-9特异性最高(95.24%),联合检测血清AFU、CEA、CA19-9时AUC为0.917。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AFU对ICC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ICC和HCC鉴别诊断中血清AFP意义较大。

  • 标签: ROC曲线 AFP CEA CA19-9 AFU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胆管细胞癌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2014~2015年于我院行超声检查诊断胆管细胞癌的21例患者的超声声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术前行超声检查共检出胆管细胞癌19例(90.5%),漏诊2例;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特征为边缘不清晰形态不规则的单发实肿块,经线不大,呈偏高或偏低的中等回声。结论运用超声检查诊断胆管细胞癌效果好,诊断符合率高,为胆管细胞癌的预防及治疗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超声诊断 胆管细胞癌 特征
  • 简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m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HCC)是由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定位于远离左右肝管汇合部的肝内,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的胆管上皮,或源于Ⅱ级以上肝内胆管上皮,也称为胆管癌之肝内型[1].日本肝癌研究会将IHCc病理特点分为肿块型(mass-forrming)、管周浸润型(periductalinfiltrating)、管内生长型(intmductal-growing)和混合型.肿块型最为多见,恶性程度也最高[2].IHCC发生率较肝细胞癌低,但预后却差很多.治疗虽然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效果却不理想,手术切除的范围也存在较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 标签: 癌诊治 细胞癌 肝胆管
  • 作者: 蔡华亮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4-19
  • 出处:《健康体检与管理》2024年3期
  • 机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  200137
  • 简介:【摘要】目的:在混合型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中应用MRI影像组学,探究其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有65例,混合型肝癌有25例,对患者的临床信息、术前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根据2: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60)与验证集(n=30),对比两组临床参数并建立临床模型,通过MRI影像提取影像学特征参数并建立影响组学模型,对比不同模式对混合型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肝硬化以及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混合型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相关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临床模型、影响组学模型以及综合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其中综合模型的AUC高于其他2个模型(P<0.05);在验证集中,3个模型的AUC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混合型肝癌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MRI影像组学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分析临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使鉴别诊断的准确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标签: 混合型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鉴别诊断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中心估计。2012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78.2万例.中国占50%。2015年我国肝癌的新发患者数估计为46万人.死亡人数为42万。二者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三位[2]。局部区域治疗失败是肝癌患者的常见死因。因此局部区域治疗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早期的肿瘤可以用可治愈的方法治疗,局部晚期肿瘤主要治疗目的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延长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放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 肝癌患者 局部区域治疗 晚期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隐匿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2019年诊断的28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隐匿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9岁。临床、影像、大体检查均未见占位性病变。镜下观察,所有病例均可见高级别胆管上皮内肿瘤,其中13例可见浸润癌,浸润灶直径从0.2~1.2 cm不等。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胚抗原(CEA)及p53在高级别胆管上皮内肿瘤及浸润癌中均为阳性,Ki-67呈核阳性表达,在浸润癌区域阳性率5%~10%。25例随访1~51个月,6例死亡,余19例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隐匿胆管细胞癌是临床、影像及病理都易漏诊的病例,需要提高对其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但其预后及治疗尚需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索核内胞质自噬体的结构和性能,从肝组织内选择17例肝细胞癌和患有其他疾病的肝细胞。核内胞质会被核膜隔离和降解,被破坏的胞质会损伤自身胞膜和除核膜以外的周围核组织,导致特殊核溶解和细胞死亡。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细胞 特殊性核溶解 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