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脏结节增生的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肝脏结节增生患者35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这些患者均进行了超声检查,其中有18例患者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35例患者检查出53枚病灶,单个病灶的19例,两个病灶的14例,三个病灶的2例。直径大于3.0cm的14枚病灶中有中央无增强瘢痕的占71.4%(10枚),直径小于等于3.0cm的12枚病灶中有中央无增强瘢痕的占16.7%(2枚)。直径不同的两组病灶中央无增强瘢痕比较大于3cm的高于小于等于3cm的,且差异有意义(P小于0.05).结论超声检查和多普勒超声联合运用可检测出肝脏中典型病灶的部分主要特征,本次部分患者选用的超声造影可检测出病灶动脉在早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变特征,明显提高了此病在临床上的诊断的准确

  • 标签: 结节性增生 肝脏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超声造影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结节增生患者20例,对其超声造影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动脉期18例病灶呈“轮辐”增强,2例病灶呈整体增强;延迟期17例病灶中央或偏心出现瘢痕的征象,3例病灶边缘见包膜样强化征象。结论肝脏结节增生在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征表现,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 简介:目的:探讨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9例FNH患者10个病灶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中8例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平扫9个呈低或稍低密度,1个等密度。平扫3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多期增强扫描7个病灶见中央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瘢痕均未见强化,延迟期5个见中央瘢痕强化。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8个FNH病灶明显均匀强化,2个中等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下降,但均略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等于或略低于肝实质。动脉期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其中1个为肝动脉分支直接进入病灶中心,1个的供血动脉自病灶中心沿纤维间隔向周边呈放射分布,另2个周边见供血动脉。结论:MSCT多期扫描可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学特征,对FNH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结节中的应用价值,为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1.10-2013.9期间来我院门诊以及住院的4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脏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通过二维灰阶超声检查,40名患者共发现50个结节。患者先后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总结病例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造影表现的特殊与一般。结果: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病灶的诊断能力很好,对结节的敏感性85.8%,特异性99%、阳性预测值95%,阴性预测值96%,准确率95%。结论:肝脏结节的超声造影诊断有助于临床上判定局结节良恶性,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但是,由于许多假阳性的原因,故对于某些缺乏特异性的超声造影表现,需要其他方法或是穿刺活检进行辅助检查。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 超声造影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结节增生的患者,对其MSCT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共4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12例病例男女比例为7∶5,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4岁。12例患者均进行CT四期扫描,共观察到病灶12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2个,左内叶3个,右前叶4个,右后叶3个,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7~4.8cm,平均(3.1±1.3)cm。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5个,低密度7个,等密度者无法显示病灶边缘,低密度者2例病灶边界清楚,5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12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中央瘢痕或条索低密度影,中间瘢痕组织无强化,11例病灶边界显示清晰,均未见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仍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瘢痕组织可见强化,与病灶呈等密度分辨不清。结论MSCT多期扫描在肝脏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作用,但确诊还需要病理诊断。

  • 标签: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结节增生(FNH)与AFP阴性肝细胞(HCC)肝癌的区别。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诊的15例FNH患者与10例AFP阴性肝细胞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组试验的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诊断,结果15例FNH患者,其有16个病灶,且检出率为100%,在右叶、左叶的分别有9个、5个病灶,有2个病灶在左叶与右叶之间7个为稍低回声病灶,7个为低回声的病灶,2为强回声病灶10例AFP中,共12个病灶,9个等回声病灶,2个混合型回声病灶,1个低回声病灶。结论通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脏结节增生与AFP阴性肝细胞肝癌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AFP阴性肝细胞肝癌 区别
  • 简介:目的比较原发性肝Ca和肝增生结节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肝Ca患者以及25例肝增生结节患者,入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经患者允许,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做好相关记录。结果原发性肝Ca的造影方式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型,肝增生的造影方式呈中央向周边逐渐充填,除充盈方式不同外,肝增生病灶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原发性肝Ca(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有效显示肝结节增生及原发性肝Ca的充填方式及充填过程,能清除鉴别病变类型,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Ca 肝局灶性增生结节 超声 临床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炎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误诊的原因,以提高CEUS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68例肝脏炎性病变患者的CEUS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8例肝脏炎性病变中,24例肝脓肿、5例炎假瘤、2例肉芽肿、37例其他炎症,全部经病理证实。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占61.8%(42/68);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以低增强为主,占75.0%(51/68)、80.9%(55/68)。出现17例假阳性,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转移瘤6例、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及CEUS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可提高CEUS诊断肝脏炎性病变准确率。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 超声造影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42例肝脏性病变病例行影像学回顾分析,总结MRI影像特征。方法42例(72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诊断、穿刺活检及随访等确诊为肝脏性病灶病例进行MRI扫描,先行平扫,再行三维增强扫描,最后录入工作站处理鉴别。结果42例患者临床经手术、病理诊断、穿刺活检及随访等共确诊肝脏病灶72个,采用MRI检测最终确诊(三维增强扫描)63个,确诊率87.5%,显著高于常规平扫的确诊率66.7%(48/72);病灶检出方面,三维增强扫描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平扫检出率;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鉴别诊断肝脏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三维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提高MRI对肝脏病变的检出率和确诊率。

  • 标签: MRI 肝脏局灶性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节段肾小球硬化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48例节段肾小球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已经有46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起决定作用。

  • 标签: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患者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芹菜素(Apigenin,APG)对大鼠永久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pMCAO)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芹菜素(10、25和50mg/kg)治疗组、金纳多4mg/kg治疗组,插入栓线后立即腹腔注射给药。术后6h,采用盲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梗死体积(IV%)、脑含水量及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荧光标记法测定神经细胞胞浆Ca2+浓度([Ca2+]i)。结果:芹菜素组脑缺血大鼠行为学体征显著改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显著减轻,胞浆[Ca2+]i浓度显著降低。其中,芹菜素25mg/kg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结论:芹菜素对大鼠永久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芹菜素 梗死体积 神经功能评分
  • 简介:目的对散发性或家族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进行FSGS致病基因热点突变进行筛查,了解这些热点突变在我国FSGS患者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经肾脏活检确诊的40例FSGS散发病例及一个22人的FSGS家系LF-01。收集散发病例的外周血,采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对LF-01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并留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40例散发病例及所有家系成员进行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通过PCR扩增外显子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LF-01家系共9人为患病或可能患病状态,该家系表现为不完全外显遗传模型。40例散发FSG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26:14,其中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均未发现有已知的基因突变。结论国外报道的FSGS致病基因的热点突变ACTN4、TRPC6和INF2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FSGS的致病基因。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家族性 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胰腺炎(AIP)的CT和临床特征,提高该病与胰腺癌的CT鉴别能力。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AIP及9例胰腺癌患者的动态增强CT特征和临床表现。AIP选择美国梅奥医学中心AIP诊断标准,均由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胰腺癌均由手术病理证实。对比病灶在部位、形态、强化方式、胰管改变、胰周及胰腺外改变等方面的不同。结果9例AIP患者中,8例(88.9%)有胰腺肿大,1例(11.1%)外形正常。9例(100.0%)病灶均在CT平扫中呈相对低密度,8例(88.9%)增强后呈延迟强化,3例(33.3%)出现病灶远端胰管轻度扩张,以上特点与胰腺癌患者表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例(22.2%)出现胰周包膜样改变。仅1例(11.1%)具有梗阻黄疸及AIP合并硬化性胆管炎。3例(33.3%)有胰周淋巴结肿大。以上特征与胰腺癌患者表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对局AIP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胰腺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鉴别诊断
  • 简介:报告2例结节型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2例患儿均为出生后不久发病,表现为躯干和四肢散发的结节皮损,部分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或中层弥漫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可见肥大细胞内紫红色异染颗粒。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结节型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 标签: 肥大细胞增生症 结节型
  • 简介:患者男,65岁,上腹钝痛伴食欲减退1个月,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HBsAg(-),AFPCEA、CA19-9等肿瘤标记物均(-)。腹部CT:肝实质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异常密度影,多数呈高密度(图1A),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低于肝实质,延迟期部分病灶密度略高于肝实质,部分呈环形强化。

  • 标签: 肝肿瘤 黑色素瘤 原发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增生结节患者采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04例乳腺增生结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1%(51/52)、5.8%(3/52)与对照组84.6%(44/52)、13.5%(7/52)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手术联合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结节患者,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耐受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手术 乳癖散结胶囊 乳腺增生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对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6例经由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和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于肝脏结节性疾病的确诊率误诊率、漏诊率以及对良性结节的灵敏度。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多排螺旋CT检查对于患者的确诊率96.51%高于超声检查的81.40%,且扫描出77例良性结节,即灵敏度96.25%高于超声检查的81.2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借助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的效果良好,既能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又可增强对结节的灵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脂肪肝 肝脏结节性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擂题石块与泥土/合成一口简单的/张大的嘴/吞食带有水汽的清晨/木碳火星上的光/散发出一种深度的蓝/涂抹一尊雕塑/两片嘴唇合力向外凸起/舌尖弹出的风/让火焰显得很有张力/一暗一亮/驱走内心的黑暗与潮湿/几经释放的岁月/松陷了额头的光滑/伸出梦的手指/打开皱缝里的光/染白一头花发。

  • 标签: 高中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