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耳廓缝合术与耳廓开窗术应用于耳廓假性囊肿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W用1]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期内接受的100例耳廓假性囊肿[W用2]患者开展分类研究;进行耳廓缝合术的50例[W用3]患者作为研究对照组,50例耳廓开窗术[W用4]患者作为研究实验组。结果:实验组[W用5]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00%(49/50);对照组[W用6]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00%(40/50),实验组均高过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医治耳廓假性囊肿的最佳方式,耳廓开窗术与手术缝合均是常见手术且均有较好的实际效果,但在治疗和并发症[W用10]层面,耳廓开窗术的实际效果更加准确,可作为优先治疗方法。

  • 标签: 耳廓假性囊肿 耳廓开窗术 耳廓缝合术 并发症[W用11]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耳廓无创矫正器治疗先天性耳廓畸形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91例(294耳)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为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耳廓无创矫正器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家属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  191例(294耳)患儿经耳廓无创矫正器治疗后288  例(97.95%)患儿有效,6例(2.05%)患儿疗效欠佳。191例(294耳)患儿家属非常满意250耳(85.00%)、基本满意29耳(10.00%)、不满意15耳(5.00%)。191例(294耳)患儿中在治疗期间发生压力性皮损18耳(6.12 %),过敏性湿疹26耳(8.84 %),均在停戴矫正器后1~3d内自愈,自愈后继续佩戴,2例(0.70%)患者因年龄偏大,难以长期佩戴矫治器治疗失败。结论  耳廓无创矫治器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耳廓畸形的效果较好,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较高,且并发症轻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耳廓无创矫正器 先天性耳廓畸形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矫正招风耳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与整形外科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招风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应用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进行手术矫正耳廓畸形:沿对耳轮外侧单边切开耳廓软骨,软骨剥离后做软骨表面划痕,折叠软骨并缝合固定形成对耳轮形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耳廓形态、切口愈合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8例(22只耳)招风耳畸形患者,其中男12例(15只耳),女6例(7只耳),年龄18~51岁,平均25.8岁;左侧9例,右侧5例,双侧4例。术后2 d内有4例患者出现术区疼痛,口服止痛药物后缓解。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3.6个月,22只招风耳畸形均获得矫正,舟甲角及颅耳角均明显减小,对耳轮形态圆润流畅,双侧对称性良好,患者均满意。术后未发生畸形复发、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耳廓软骨变形及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结论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矫正招风耳畸形,方法简单,效果自然而稳定。

  • 标签: 耳廓 招风耳 耳软骨 软骨单边切开 软骨划痕 软骨折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后双蒂扩张皮瓣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全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一期行扩张器置入,二期采用耳后双蒂扩张皮瓣覆盖耳支架,耳后筋膜包裹耳支架外耳轮,联合耳后上极游离植皮重建耳廓。患者于术后1、6个月及三期手术前进行复查,由两名未参与手术的初级医生在患者三期手术前复查时对其再造耳廓形态进行评价,如有分歧,则由上级医生进行最终评价,评估结果分为好、中等、差。结果共纳入46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49只耳),男36例(39只耳),女10例(10只耳),年龄6~23岁。其中3例患者(3只耳)术后5 d拔除引流管时双蒂扩张皮瓣下有积血,经负压抽吸和换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43例(46只耳)再造耳形态评价为好,患者双侧耳廓大小和位置对称,再造耳廓三维结构完整、清晰,形态良好,色泽均一,瘢痕位于耳后发际线处,位置隐蔽,可被头发遮盖,乳突区色泽佳;3例(3只耳)再造耳形态评价为良,术后5 d拔除引流管时有积血,经负压抽吸及换药后完全成活,未见耳支架感染及外露。结论耳后双蒂扩张皮瓣血运可靠,再造耳廓形态自然,瘢痕隐蔽,皮肤色差小,是耳廓再造时包裹耳支架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再造术 外科皮瓣 软组织扩张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舌形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许昌市立医院采用舌形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患者57例并设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术治疗者83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皮损发生诱因、皮损形状大小、皮损累及部位与范围、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治疗后6个月随访信息等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诱因、家族史、皮损形状、皮损长径及皮损累及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感染、皮损加重及局部血肿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改善率(100.00%,57/57)高于对照组(73.49%,61/83),P<0.05;皮损改善后复发率(15.79%,9/57)低于对照组(39.34%,24/83),P<0.05;治疗满意度评分[(7.54±1.22)分]高于对照组[(5.49±1.17)分],P<0.05。结论舌形超薄皮瓣技术治疗耳廓瘢痕疙瘩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且安全性好,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瘢痕疙瘩 耳廓 舌形 超薄皮瓣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对耳轮以远耳廓撕脱性离断显微再植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5例对耳轮以远的耳廓撕脱离断伤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9~62岁。将耳廓彻底清创后,采用逆行再植法进行再植,动脉:均取足背静脉桥接耳后动脉;静脉:2例直接缝合,2例取足背静脉将离断耳廓的耳后动脉分支桥接于近端耳廓的耳后静脉,1例未缝合。其中2例断耳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皮缘小切口放血治疗,2例动脉静脉化的断耳血运良好,术后均行抗凝、抗血管痉挛、抗感染治疗。术后定期采用电话、微信图片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再植5例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2例静脉危象耳廓轻度萎缩,所有耳廓均无明显色素沉着,1年后感觉恢复接近正常。结论血管质量的预判及高质量的显微缝合是耳廓再植成活的必要条件。对于撕脱性离断耳廓再植,彻底清除损伤血管、行血管移植是预防血管危象的关键技术。

  • 标签: 耳廓 再植术 血管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廓假性囊肿,选用微创小切口联合甲强龙腔内灌注的效果。方法:取24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均实行微创小切口+甲强龙腔内灌注。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完全治愈,1例未完全治愈,无不良反应。3例患者局部皮肤稍有增厚、粗糙,1例耳廓出现小硬结。结论:选择微创小切口+甲强龙方法,可提升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预防复发或耳廓畸形情况,不影响外形美观,值得推广。

  • 标签: 耳廓假性囊肿 微创小切口 甲强龙腔内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矫正技术在先天性耳廓畸形治疗活动当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46例,按照患者年龄划分为

  • 标签: 先天性耳廓畸形 无创矫正技术 并发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耳廓假性囊肿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探讨曲安奈德结合理疗治疗方法的实际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我院接诊的30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为曲安奈德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为曲安奈德结合理疗的方式。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整体更高。结论:在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患者的过程中,与单纯的曲安奈德治疗方式相比,曲安奈德结合理疗的治疗方式有着更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 标签: 曲安奈德 理疗 耳廓假性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缝接神经的接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供瓣区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对11例手指指端缺损采用缝接神经的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0.6 cm×1.2 cm~1.6 cm×2.0 cm,同时皮瓣供区采用掌背动脉皮支皮瓣修复。术后通过门诊预约复查及微信方式随访。结果11例22块皮瓣完全成活,创面I期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及蒂部无臃肿,手指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手指皮肤。感觉均恢复超过S3,皮瓣TPD为6~11 mm,平均8.4 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不需要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术后能恢复患指良好外形及感觉,活动接近正常,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接力皮瓣 指端缺损 修复 神经缝接 供区
  • 简介:摘要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骨缺损修复水平,但是骨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骨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骨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骨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骨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骨类器官有助于阐明骨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在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骨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骨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2例足背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大段跖骨骨缺损,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伴大段胫骨骨缺损的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8.0 cm~15.0 cm×10.0 cm,骨缺损长度3.8~7.0(平均5.75) cm。一期先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跖骨骨缺损或胫骨骨缺损,同时2例足部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采用局部筋膜皮瓣转位修复,皮瓣大小6.0 cm×8.5 cm~16.0 cm×11.0 cm。术后2~7个月,采用个体化设计的微孔假体(微孔钛5例、微孔钽1例)修复骨缺损。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跖骨及胫骨骨断端与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骨整合情况及行走情况。随访6~25(平均12.7)个月。结果5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开始站立,3个月开始扶拐行走,5~6个月脱拐行走;骨整合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3个月足部伤口感染,微孔钛假体取出并更换万古霉素骨水泥后,伤口愈合,恢复行走。结论皮瓣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更早下地的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如何降低假体感染率需要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外科皮瓣 假体 3D打印微孔钛(钽) 下肢 软组织缺损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缺损患儿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骨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中是否伴有脑组织高出骨窗平面1.5 cm将患儿分为脑膨出组(28例)和无膨出组(32例),比较2组患儿颅骨缺损时间、缺损面积等临床资料。应用钛网或聚醚醚酮材料对患儿颅骨缺损进行修补,24例脑膨出组织中无神经纤维束分布的患儿同时行膨出组织切除术。所有患儿门诊随访3~10年,术后1年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2组患儿预后。结果与无膨出组患儿比较,脑膨出组患儿颅骨去除时的年龄更小,颅骨缺损病程时间更长,癫痫发病率更高,缺损周围脑组织继发改变更多见,但颅骨缺损面积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均无出血及严重水肿,伤口无感染、脑脊液漏,均一期愈合。脑膨出组16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10例癫痫完全控制,余6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无膨出组8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6例癫痫完全控制,余2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术后1年无膨出组患儿GOS评分明显高于脑膨出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缺损发生年龄早、缺损时间较长的患儿易出现严重的缺损局部结构继发改变及偏高的癫痫发生率,治疗更加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 标签: 颅骨缺损 脑膨出 儿童 临床特点 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以实验研究为基础,以临床和循证医学结果为依据,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后,形成推荐性应用指南。本指南制订金合金修复牙体缺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指导和规范金合金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提高金合金修复体的临床疗效和长期存留率,促进金合金修复牙体缺损技术的临床推广。

  • 标签: 金合金 牙修复,永久 牙修复体 嵌入法 牙冠(假体) 义齿修复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眶缺损是常见的一类颌面缺损,目前尚不能通过外科手段进行良好地重建,主要依靠眶赝复体(义眶)进行修复。如何精确、快速地制作赝复体以重建患者容貌,尚缺乏相应的专家共识。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业委员会邀请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多位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并制订本专家共识。旨在从基础理论、修复原则、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等方面全面阐释赝复体修复眶缺损的有关知识,指导更多的修复医师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从而提高我国在眶缺损修复重建领域的整体水平,提升该类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 标签: 眼眶 眶缺损 眶赝复体(义眶)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作 负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子宫瘢痕缺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内剖宫产的产妇184例,对其进行长期随访。将其中存在子宫瘢痕缺损的8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未存在子宫瘢痕缺损的99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的相关数据,分析导致剖宫产子宫瘢痕缺损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剖宫产次数、子宫位置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剖宫产次数是导致刨宫产子宫瘢痕缺损的高危因素(OR=1.420,95%CI 0.872~2.314,P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瘢痕缺损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治疗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共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经修复治疗后的各项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牙列缺损 各项功能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治疗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列缺损患者共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经修复治疗后的各项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口腔种植固定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牙列缺损 各项功能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石榴皮多酚对大鼠耳廓痤疮模型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石榴皮多酚低、中、高浓度组和阳性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大鼠双耳内侧面耳导管开口处均匀涂抹100%油酸,0.5 ml/次,1次/d,并于涂抹油酸的第21天开始在大鼠耳廓同一部位皮下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液50 μl,1次/d,连续3 d,构建大鼠耳廓痤疮模型。肉眼观察提示造模成功后外用药物,石榴皮多酚组给予不同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1.4%、2.8%、5.6%)石榴皮多酚软膏0.5 mg,阳性组给予盐酸克林霉素凝胶0.5 mg,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2次/d,连续用药2周。末次用药24 h后,取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剪取大鼠耳廓模型处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组织中mTOR/HIF-1α/RORγt表达水平。对满足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满足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石榴皮多酚组及阳性组大鼠耳廓造模处囊肿脱屑及痂皮明显改善,表皮角化改善,真皮层炎症因子浸润减少。IL-17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61.03 ± 5.99)ng/L、中浓度组(55.35 ± 2.24)ng/L、高浓度组(54.35 ± 4.29)ng/L、阳性组(48.11 ± 4.07)ng/L及空白组(42.10 ± 5.62)ng/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70.24 ± 3.30)ng/L,t = 3.12、5.34、5.70、8.29、10.54,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HIF-1α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9 ± 0.05)、中浓度组(0.29 ± 0.03)、高浓度组(0.33 ± 0.02)及阳性组(0.30 ± 0.01)均明显低于模型组(0.41 ± 0.04),t值分别为4.89、5.50、3.62、5.21,均P<0.05;RORγt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8 ± 0.02)、高浓度组(0.31 ± 0.04)均低于模型组(0.35 ± 0.02),t值分别为3.68、2.18,均P<0.05;各组间mTO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19)。结论石榴皮多酚可以改善大鼠痤疮模型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RORγt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寻常痤疮 石榴皮 TOR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维A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