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肢体缺血(CLI)缺血溃疡患者影像资料中膝下动脉病变的分布特点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下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152例(152条患肢)CLI缺血溃疡患者的术前膝下动脉造影影像学资料,糖尿病组患者106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对两组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受累数量、缺血溃疡区域angiosome位置分布、膝下动脉侧支循环状况以及足部动脉弓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CLI缺血溃疡患者溃疡高发于足底外侧支动脉angiosome(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溃疡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血管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69.8%)低于ATA(89.6%)和PTA(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56.5%)低于ATA(80.0%)和PTA(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下动脉多支受累高于单支受累(P〈0.05)。糖尿病组3支小腿动脉病变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1支小腿病变多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足部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足部动脉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动脉Jenali侧支评分Jenali0级糖尿病组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Jenali3级糖尿病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CLI缺血溃疡患者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最高(P〈0.05)。糖尿病组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其它动脉连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LI缺血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受累更为严重,侧支循环建立差;溃疡分布�

  • 标签: 重症肢体缺血 缺血性溃疡 糖尿病 膝下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缺血中风偏瘫患者在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根据实验调查结果研究最有效的缺血中风偏瘫患者肢体早期康复护理的治疗方法。方法调查80例缺血中风偏瘫患者肢体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案例资料,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为常规护理组,观察组40例为早期康复护理组。早期康复护理包括良肢摆放、坐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上肢功能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针灸疗法等。结果早期康复护理组的40例缺血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好,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早期康复护理组(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7.5%,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两组调查数据具有明显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治愈缺血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

  • 标签: 缺血性中风偏瘫 肢体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日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5—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康复日记进行康复干预。通过量表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康复日记的使用有利于偏瘫患者的肢体更好的康复。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日记
  • 简介:我们对表现为缺血脱髓鞘的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和潜在临床意义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CT扫描上的低密度损害被称为脑白质疏松,最常见于脑室周围,也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在过去几年,尝试使用“Binswanger病”一词来描述这种损害的神经系统结局并不少见。随着脑MRI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种损害的描述更为精细,MRI对这种白质区域信号强度增高非常敏感,特别是T2加权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阐明这种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现象的临床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最近的研究以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所见的方式对损害负荷进行了研究。白质疾病的一种独特临床相关模型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它结合了小血管病变的潜在成分(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与偏头痛(也与白质损害有关)常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与微血管病(它似乎是缺血脱髓鞘的核心)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仍然是高血压。我们如何能很好地将这种脑终末器官损害的各种致病机制联系在一起将决定我们如何能对这种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

  • 标签: 缺血性脱髓鞘 脑白质疏松 BINSWANGER病 CADASIL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缺血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住院治疗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肢体运动功能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加显著(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治疗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加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缺血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缺血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恢复治疗的缺血脑卒中偏瘫患者共68例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7月。平均将患者分成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肢体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特异性 研究
  • 简介:摘 要:缺血中风又称脑梗死,是由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脑血管血流量受限的疾病,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神功受限的一系列疾病。脑血管疾病是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原因。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影响缺血脑卒中预后的因素以及为患者预后需要采取的一些护理措施。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护理方式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塌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取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肌力5-级以下84例,不分性别、年龄、民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采取中药塌渍联合静脉活血药物及营养脑细胞治疗52人为观察组,仅静脉活血药物及营养脑细胞治疗32人;以7天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对偏瘫肢体康复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天肢体肌力≥5-级中药塌渍好转率73.1%,仅药物治疗好转率43.75%。结论中药塌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偏瘫肢体康复 脑卒中 中药塌渍 静脉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综合康复护理对缺血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效果的影响,从而提高科室的护理服务水平。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接收治疗的 56 例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将该 56 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8 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其中,这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远远强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非常高。结论 对缺血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着积极作用,且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综合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 肢体功能 恢复效果
  • 简介: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卒中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压控制 短暂性 指南 预防 发作
  • 简介:目前,国内缺血脑卒中诊治及预防指南,对于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建议:(1)建议在急性缺血脑卒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方面,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2)提及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剂在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应用;(3)推荐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近年来研发出很多新型抗凝剂,我们拟对新型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药 卒中 因子Xa 维生素K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肠道血供情况,总结肠道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几种特异性缺血肠病,旨在提高对缺血肠病的认识。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理
  • 作者: 杨卓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新津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7-01说起缺血性血管疾病,大部分人们对该病并不陌生,因为缺血性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成为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然而,关于缺血性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呢?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也可以称其为脑缺血性疾病,是指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常见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的是缺血所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一般24小时内便可完全恢复;(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指的是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持续时间一般会超过24小时,但是,一般在3周内便可完全恢复;(3)进展性卒中(PS),脑缺血症状不断进展,病情加重,超过6小时,才会达到高峰,脑内可出现梗死灶,常常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4)完全性卒中(CS),发病后,几分钟至1小时内,便可以达到高峰,最迟不超过6个小时;(5)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I),在脑梗死中约占10%,多发生在临近血管分布的周边区域;(6)腔隙梗死(LI),是一种由于脑实质中单支终末穿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一般直径在3-20mm范围内,在脑梗死中约占12%-25%。病因分析: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较多,病理机制相对复杂,一般情况下,认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因。另外,所有可能引起血管壁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因素,都可能引起该病,如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治疗方案:(1)内科治疗。早期给予抗凝治疗,首次口服2-6mg华法林,2-8mg为维持剂量,至少用药半年,停止发作或者发作次数减少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根据血压水平,积极控制血压,保持收缩压与舒张压在安全范围内;积极治疗血液成分异常的疾病,如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2)外科治疗。颈外动脉狭窄,可行颈动脉血栓内膜剥离术(CEA)、血管形成术(或者自体大隐静脉搭桥术、人造血管移植术)、颈部动脉旁路术(仅仅适用于治疗颅外动脉完全闭塞病人)、Fogarty导管法(属于替代上述动脉旁路手术不能使用的一种备选方法)。颅内动脉的栓塞狭窄闭塞,可行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吻合术、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S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