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均30例患者;观察组通过中医辨证诊治之后,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则给予阿托品口服;患者均连续用药35天之后,详细判定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心率及平均心率与最慢心率评分比较,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静息状态心率及平均心率和最慢心率评分比对照组高,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7%,比对照组低,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使用中医辨证论治效果良好,内外兼治,治标治本,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不适症,提升心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论治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各项身体指标,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抽样调查法,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76名,将以上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参照组通过常规西医进行治疗,分析观察组与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理参数。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均取得较好效果,其中观察组有效率达到94.7%,高于参照组有效率(86.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更好,且治疗风险更低,可以将该种疗法在临床诊疗中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西医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西药治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缓慢性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力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米力农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力农。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4小时动态心电图指标平均心室率、室性心律失常、长RR间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B型利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EF)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BNP下降水平、LVEF升高幅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VEDD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长RR间期事件无明显增加,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短期使用米力农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 标签: 米力农 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腔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明显,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13.33%)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可明显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双腔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体外无创心脏起搏(ENCP)在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对17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抢救治疗中应用ENCP,同时加强护理。[结果]17例病人均心肌夺获成功,其中12例择期成功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5例病人经紧急ENCP及后续药物治疗好转出院。[结论]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可应用ENCP行保护性心脏起搏治疗,作为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前的过渡性起搏;正确的护理配合是ENCP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缓慢性心律失常 无创心脏起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阳和汤联合随证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心宝丸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阳和汤联合随证加减方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阳和汤联合随证加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麻黄附子细辛汤 阳和汤 缓慢性心律失常
  • 简介:心脏由四个“房间”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节律的,因为位于右心房的上部“司令部”--窦房结,能以60~100次/分的频率发出指令(电脉冲)来掌控心脏。心脏还有一套与此对应的“电路”(电传导系统)。窦房结发出电脉冲以后,传导至心房,进入“信号中转站”--房室结,再通过左右束支下传心室,形成一次电传导过程,从而引起心脏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入全身。

  • 标签: 心律失常 治疗 传导系统 人心脏 左心房 右心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曾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这些患者均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对药物产生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观察。结果引发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占据比例较多的为IC类,另外还有IA类,在应用胺碘酮过程中也会发生。在联合用药中会产生致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在洋地黄及利尿剂应用方面。结论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起到良好效果,但也会导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当合理控制,对联合用药应当适应选择,从而减少心律失常作用发生。

  • 标签: 抗心律失常药物 致心律失常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心律失常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司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4.44%,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司洛尔治疗可提高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健康,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 简介:林女士7岁的女儿今年刚入小学,下午该去上学时突然诉说嗓子堵得难受,心慌,20多分钟后恢复正常。连续发作数次,而且社区医生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

  • 标签: 心律失常 紧急处理 形色 胸闷 心悸 社区医生
  • 简介:患者女性,45岁,主因“发作性心悸10年,加重9h”于2015年4月3日入院。既往白塞病史20年,间断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外阴溃疡,针刺试验(+)。9:30出现心悸,持续无缓解,伴头晕、头痛,无胸痛、气短,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60/45mmHg(1mmHg=0.133kPa),给予药物处理后(具体用药不详)急诊转入我院。

  • 标签: 致心律失常 白塞病 发作性心悸 口腔溃疡 外阴溃疡 药物处理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CRF)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以及患者当时的治疗措施、后续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6例患者共实施了720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透析过程中并发心律失常184次。依据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其中有室性早搏65次、发生率35.3%;房性早搏50次、发生率27.2%;室上性心动过速16次、发生率8.7%;窦性心律不齐14次,发生率7.6%;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21次,发生率11.4%;房室传导阻滞18次,发生率9.8%。治疗结果显效42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8.5%。治疗无效患者停止血液透析,后续症状逐渐缓解,未有死亡病例。结论CRF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时应该积极祛除诱因、对症给予药物治疗,必要时停止透析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心律失常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经过护理后各项心率、血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老年 慢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