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酸钠(NaB)是否通过组蛋白酰化修饰改善糖尿病肾脏病(DKD)炎症和纤维化。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雄性小鼠24只,8周龄、16~17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50 mg/kg)复制的DKD模型组(DKD组)、NaB溶液(每48小时40 mg/kg)腹腔注射干预组(DKD+NaB组),每组8只。体外培养肾系膜细胞,分为正常葡萄糖(NG)组(5.56 mmol/L葡萄糖)、高糖(HG)组(30 mmol/L葡萄糖)、HG+NaB组(30 mmol/L葡萄糖和1 mmol/L NaB)、HG+NaB+乙酰转移酶活性转录共激活因子(P300)抑制剂(A485)组(30 mmol/L葡萄糖、1 mmol/L NaB和10 μmol/L A48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并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和肾系膜细胞IL-6、MC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泛丁酰化、H3K9丁酰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和肾系膜细胞TGF-β、纤连蛋白(Fn)、P300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组织硬化及纤维化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DKD组比较,DKD+NaB组小鼠UACR、血清IL-6、MCP-1水平均下降,肾脏组织的TGF-β和Fn的蛋白、mRNA表达均下降,泛丁酰化修饰、H3K9丁酰化修饰以及P300的蛋白、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5);HE、Masson染色显示,小鼠肾脏组织硬化及纤维化程度改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NaB呈浓度依赖性上调肾系膜细胞泛丁酰化和H3K9丁酰化修饰水平;与HG组比较,HG+NaB组肾系膜细胞泛丁酰化和H3K9丁酰化修饰均明显上调,IL-6和TGF-β的蛋白表达均下调;与HG+NaB组相比,HG+NaB+A485组的肾系膜细胞泛丁酰化和H3K9丁酰化修饰均下调,MCP-1、IL-6的蛋白、TGF-β的蛋白及mRNA、Fn的mRNA表达均上调(均P<0.05)。结论NaB可能通过组蛋白酰化修饰途径,抑制肾脏炎症及纤维化基因表达,改善DKD肾脏损伤。

  • 标签: 糖尿病肾脏病 丁酸钠 组蛋白丁酰化 炎症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组蛋白酰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受细胞能量代谢影响并可调控细胞代谢,参与β细胞发育与凋亡、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过程,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研究针对该靶点进行对糖尿病治疗进行探索,但仍处于初期阶段。

  • 标签: 组蛋白乙酰化 糖尿病
  • 简介:组蛋白去乙酰化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构建及逆境胁迫和激素信号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基因组范围内,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基因家族的各成员、分布及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辣椒HDAC家族包含14个蛋白质,分为3个亚族,其中RPD3/HDA1成员最多,为10个;HD2具有3个成员,SRT2仅有1个成员;其主要分布在8个染色体上,且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辣椒HDAC基因成员与拟南芥家族具有相似分类.在辣椒HDAC结构域中包含18个重要的基序,同组中的HDAC成员蛋白序列的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基本一致,且各亚族成员的氨基酸保守结构域组成特异,表明这些基序的存在对HDAC蛋白功能的执行是必需的.分析辣椒发育过程中HDAC各成员表达谱数据发现,CaHDA1在果皮和胎座成熟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升高,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辣椒后期果实的发育过程.这将为辣椒HDAC家族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功能解析提供实验参考依据.

  • 标签: 辣椒 组蛋白去乙酰化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乙酰化是一种重要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过程。研究证明组蛋白酰化可调控脏器的纤维化进程。腹膜纤维化是腹膜透析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来,关于组蛋白酰化调控腹膜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方面,本课题组和其他课题组均发现组蛋白酰化修饰可调控TGF-β信号通路传导、炎性因子和血管增生等作用,本文将针对组蛋白酰化在腹膜纤维化发生与发展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腹膜透析 纤维化 乙酰化作用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 简介:组蛋白酰化组蛋白修饰的一种,其主要调控植物基因表达过程,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acetyltransferases,HATs)和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s,HDACs)协同作用参与调控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HDACs主要参与植物的形态发育和应对冷,干旱,抗病等胁迫过程。最新的研究表明,HDACs也和各种染色质重塑因子和转录因子共同参与阻遏发育中的转录过程。文章对最近几年关于植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上述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新功能的挖掘和应用研究以及HDACs调控机制的详细阐明奠定基础。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生物学功能 基因表达 激素途径
  • 简介:目的研究孕期营养不良造成的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growthretardation,IUGR)大鼠肝脏中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deacetyl—ases,HDAC1)的表达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采用孕期全程低蛋白饮食法建立大鼠IUGR模型,分离成年雄性子鼠(8周)的肝脏,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肝脏中HDAC1的mRNA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细胞核中HDACI的蛋白含量,以及组蛋白H3/K9的乙酰化水平。结果IUGR组HDAC1的mRNA水平仅是对照组的54%(t=2.042,P〈0.05),肝细胞核中的HDAC1蛋白表达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438±47VS1128±110)(t=2.179,P〈0.05)。与之相反,与对照组(10.5±1.2)%相比,IUGR大鼠肝脏中乙酰化的H3/K9占总H3组蛋白的百分比(17.3±1.6)%明显增高(t=3.597,P〈0.01),且核中的HDAC1蛋白水平与H3/K9乙酰化水平明显负相关(r=-0.781,P〈0.01)。结论IUGR大鼠肝细胞核中HDAC1蛋白表达降低,引起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增高,染色质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可能是肝脏某些基因转录调控变化的分子基础。

  • 标签: 宫内生长受限 组蛋白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乙酰化 大鼠
  • 简介:摘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作为一种新型靶向药物,它通过调节染色质和某些非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调控基因的转录,并发挥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近期临床试验发现,HDACIs对某些类型肿瘤,尤其是血液恶性肿瘤有良好疗效。本文主要在血液恶性肿瘤的组蛋白去乙酰化及靶向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进展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血液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deacetylase1,HDA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胰腺癌和相应癌旁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DAC1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HDAC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胰腺癌HDAC1mRNA表达指数为2.60(0.42—12.81),癌旁组织为1.02(0.19—3.58),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1)。胰腺癌HDAC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为(56±26)%,癌旁组织为(6±6)%,相差显著(P=0.000)。以阳性细胞率平均值56%为界,高表达(≥56%)18例,低表达(〈56%)12例。胰腺癌HDAC1高表达和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胰腺癌HDAC1高表达提示肿瘤可能已属晚期,预后不良。

  • 标签: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和组蛋白酰化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望成为脑胶质瘤的治疗靶点。组蛋白酰化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通过调控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调控基因转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HOTAIR和组蛋白酰化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HOX转录反义RNA(HOTAIR)和组蛋白酰化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望成为脑胶质瘤的治疗靶点。组蛋白酰化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通过调控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调控基因转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HOTAIR和组蛋白酰化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IFN-γ组蛋白酰化改变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KD患儿为KD组,经IVIG治疗后为KD-IVIG组,KD组依冠状动脉有无损伤分为冠状动脉损伤(KD-CAL+)亚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KD-CAL-)亚组,于IVIG治疗前、后取血备检;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IFN-γ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及组蛋白酰化酶p300和去乙酰化酶HDAC1/2结合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IFN-γ+细胞(Th1)比例及IFN-γ、pSTAT4、pSTAT5和T-bet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IFN-γ、IL-2Rα/β、IL-12Rβ1/2、IL-18Rα/β和ITLR4mRNA表达;ELISA检测外周血浆中IL-12、IL-2和IL-18浓度。结果①KD患儿38例(男20例),年龄1-5.2岁;KD-CAL+亚组16例,KD-CAL-亚组22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年龄1.2-4.9岁。KD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急性期KD患儿Th1细胞比例、IFN-γ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组蛋白酰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KDCAL+亚组高于KD-CAL-亚组(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③急性期KD患儿CD4^+T细胞IFN-γ组蛋白酰化酶p300结合水平显著增加(P〈0.05),HDAC1/2结合水平明显降低(P〈0.05),p300/HDAC1/2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IFN-γ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呈正相关(r=0.52;P〈0.05),经IVIG治疗后均有所恢复(P〈0.05)。其中KD-CAL+亚组p300结合水平及p300/HDAC1/2比值均高于KD-CAL-亚组(P〈0.05),而HDAC1/2结合水平则低于后者(P〈0.05)。④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2、IL-12和IL-18浓度显著增高(P〈0.05),CD4^+T细胞表面受体IL-2Rα/β、IL-12Rβ1/2、IL-18Rα/β和TLR4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STAT5、pSTAT4、T-bet和MyD88表达明显上调(P〈0.05),且KD-CAL+亚组前述各项均高于

  • 标签: 川崎病 IFN-Γ 组蛋白乙酰化 TH1细胞 免疫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A,TSA)高效低毒的抗癌机理.应用细胞培养、MTT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Annexin-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术观察TSA对HL-60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ormalhuma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NPBMNC)的生长抑制,组蛋白酰化水平以及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TSA能够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HL-60细胞增殖,36小时IC50为100ng/ml.TSA能够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作用也呈时间、剂量依赖性.TSA在显著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对NPBMNC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TSA处理4小时后,HL-60细胞和NPBMNC组蛋白酰化水平上调显著高于未用TSA各组(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SA对HL-60细胞有明确的抑制增殖能力;TSA有明确的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能力,这可能是TSA体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系HL-60生长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与NPBMNC相比较,TSA能够选择性诱导HL-60细胞凋亡;TSA选择性抑制HL-60细胞的机理与TSA调控HL-60细胞和NPBMNC组蛋白酰化水平的差异无关.

  • 标签: 曲古菌素A 组蛋白乙酰化 细胞凋亡 HL-60细胞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气道高反应性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吸烟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炎症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它能增强抗炎基因的表达和减少炎症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但是糖皮质激素在COPD的治疗中对炎症效应细胞、细胞因子、蛋白酶等无抑制作用,相反,还延长了中性粒细胞的生存时间,这一现象被称为糖皮质激素抵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基因表达的核酶家族,主要作用是调节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而HAT和HDAC的动态平衡对炎症基因的转录活性和炎症反应程度的调节起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对COPD、HDAC和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相关关系作了大量研究,证明了糖皮质激素在一定程度上通过HDAC发挥其抗炎作用,而吸烟等因素引起的HDAC活性降低可能参与了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形成。COPD中的糖皮质激素抵抗,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氧化应激反应干扰了GR核移位,阻断了糖皮质激素-GR复合物与DNA的结合,从而限制了其炎症拮抗效应的发挥。而氨茶碱、N—乙酰半胱氨酸、布地奈德等能够活化HDAC,拮抗因HDAC表达降低而引起的糖皮质激素抵抗,为COPD的治疗寻找新的路径。但氧化应激是怎样作用于HDAC引起表达下调、HDAC/HAT失衡在COPD中的影响、各种炎症因子在HDAC/HAT失衡和糖皮质激素抵抗中扮演何种角色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糖皮质激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糖皮质激素抵抗
  • 简介:摘要组蛋白酰化水平受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共同调控,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异常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多项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存在B细胞增殖、分化功能异常及各亚型HDACs表达水平改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对多种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主要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自身免疫病B细胞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B细胞 自身免疫病 红斑狼疮,系统性 干燥综合征 系统性硬化症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 简介:组蛋白的乙酰化调节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参与了机体病理、生理水平的多方面调节。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共同决定了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从而调节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我们建立了非同位素法高通量筛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模型,筛选了约二百种化合物,发现三种能够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化合物。实验证明,它们能在细胞水平促进组蛋白的乙酰化,并对体外培养的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初步体内实验表明,化合物H9能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发生、发展。新结构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能具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抗肿瘤活性 初步观察 结构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 简介: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组蛋白在被乙酰化修饰后可引起结构的改变,影响与DNA的结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而发挥生物学作用,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参与了免疫应答的许多过程及免疫功能的调节。本文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组蛋白 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是Ⅱa类去乙酰化酶的一员,特异性分布于骨骼肌、心肌、神经系统、血管系统、骨、软骨及肝脏等组织中,不仅可去乙酰化组蛋白,使染色质凝集,抑制基因转录,还可与多种非组蛋白结合,调节靶蛋白转录活性,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代谢等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HDAC4是调节软骨细胞肥大分化的重要因子,其不仅在软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骨关节炎发病过程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HDAC4调节软骨细胞肥大分化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同时,也对其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软骨生长发育过程,也将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 软骨细胞 肥大分化
  • 简介:摘要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癌症的手段之一,但其仍存在辐射剂量高、正常组织不良反应大,以及肿瘤细胞的放疗耐受等缺点。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放疗增敏剂以提高肿瘤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一直是放疗研究的热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s)是一类表观遗传学修饰剂,除了其固有的抗癌特性外,还能调节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敏感性。本文在查阅文献基础上,重点阐述了HDACIs增强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不同分子机制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 标签: 放射治疗 放疗增敏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选择性杀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组蛋白酰化修饰水平改变及其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KD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同年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KD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后4~5 d取血备检。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H4乙酰化和p300、CREB结合蛋白(CB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Ⅱ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CD4+ IL-4+)比例及CD4+ T淋巴细胞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6(pSTAT6)、GATA结合蛋白3(GATA3)、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Ⅱ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Ⅱ)、磷酸化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pLAT1)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D4+ T淋巴细胞IL-4、IL-5、IL-13、IL-4受体α(IL-4Rα)、Ⅰ型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Ⅰ)、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4(SOX4)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1.KD患儿Th2细胞比例、功能相关分子(IL-4、IL-5和IL-13)表达及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组蛋白酰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冠状动脉损伤组(CAL)前述指标均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IVIG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300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与后者表达均呈正相关(r=0.72、0.43,均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AL组p300、CBP与IL-4基因启动子、增强子Va结合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血浆IL-4水平及CD4+ 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AL组血浆IL-4水平及CD4+ T淋巴细胞IL-4Rα/STAT6/GATA-3、pLAT1/NFATc1表达均高于NCAL组,血浆TGF-β水平及下游信号分子TGF-βRⅡ/TGF-βRⅠ/SOX4表达低于N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的回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4基因组蛋白H4过度乙酰化可能是导致K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川崎病 Ⅱ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组蛋白乙酰化 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