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产后静脉血栓形成一例。患者女性,19岁,产后一月,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头颅CT提示脑梗塞并脑出血,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出血性脑梗塞。凝血功能实验提示高凝血状态,血小板减少,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无异常。按脑梗塞、脑出血、脑炎治疗,入院7天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加重,请上级医院会诊,确诊为“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给予规律脱水降脑压、醒脑、营养脑细胞、清除氧自由基、防治并发症、补充水盐电解质、营养支持治疗,未抗凝,未介入治疗,治愈出院。报道该病例旨在增加同行对该疾病的认识,遇到孕产妇有类似症状要排除本病。

  • 标签:   产后  静脉窦血栓  诊治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瘘(TCCF)合并海绵假性动脉瘤临床上相对少见,由于其易并发致死性鼻衄或重症脑血管病,病情凶险,应及时诊治。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TCCF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可选经动脉与经静脉两种。血管内治疗入路应首选患侧颈内动脉通路,由于瘘口部位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微导丝未能从颈内动脉入路通过瘘口,故只能选择静脉入路。静脉入路的路径较长而迂曲,且可能需要多通道,对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报告1例TCCF合并海绵假性动脉瘤患者,探讨经颈内静脉、面静脉、眼静脉联合入路行颈内动脉海绵瘘闭合及假性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疗效。

  • 标签: 颈动脉损伤 动脉瘤,假性 颈动脉海绵窦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存在上颌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39.3±11.7)岁(22~56岁)。术后6~8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间隔位置分为E类(颧牙槽嵴之前)、M类(颧牙槽嵴之后)和D类(近远中走向)。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拍摄锥形束CT。测量术前上颌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测量上颌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统计黏膜穿孔率、种植体存留率。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共植入种植体24枚,患者均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黏膜穿孔率为0(0/24),种植体的愈合期内存留率为100%(24/24)。术前RBH为(5.26±1.90)mm;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的VBH分别为(11.82±1.09)、(10.98±0.52)、(10.66±0.44)和(10.40±0.33)mm,不同观测点的V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70,P<0.001)。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的V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种植体周炎。结论在种植位点RBH>2 mm且存在上颌间隔时,使用盘钻经牙槽嵴顶上颌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患者均未发生黏膜穿孔,成功率高,可获得足够骨高度并完成同期种植,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未发生明显的骨吸收改建,骨结合形成良好,操作安全可控。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盘钻
  • 简介:摘要:主动脉瘤破裂在临床并不常见,但其预后凶险不易控制,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通过手术封堵缺口,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因此积累该病的诊断经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缩短确诊时长、为尽早手术争取时间意义重大。另外术前准备护理及术中引导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术后长期护理情况、评估预后的康复过程也十分重要。本文将从主动脉瘤破裂的概述、治疗方式及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窦 主动脉疾病 术后护理
  • 作者: 桂俊申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3-03-13
  • 出处:《系统医学》 2023年第2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杭州 310000
  • 简介:[摘要] 总结1例伴上颌囊肿的上颌外底提升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的手术配合;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及健康宣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例患者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病程,完成了种植义齿修复。

  • 标签: []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外提升 种植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海绵区结构复杂,诸多神经及重要血管穿行其中,累及此处的肿瘤治疗方式包括硬膜内入路、硬膜外入路和内镜经鼻入路。本综述围绕内镜经鼻入路,就海绵区肿瘤的种类、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等进行介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0年6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9例脾脏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患者的临床、病理、CT和MRI资料。其中5例行CT增强检查,3例行MRI增强检查,1例同时行CT和MRI增强检查。9例患者中,6例(6/9,66.7%)单发,3例(3/9,33.3%)多发;8例(8/9,88.9%)为良性,1例(1/9,11.1%)恶性伴肝转移;所有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1例含钙化,2例合并出血,1例囊变。CT平扫,6例(6/6,100%)均为等或略低密度,边缘不清。MRI平扫,3例(3/4,75%)边界清楚,1例(1/4,25%)恶性边界不清;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2例(2/4,50%)为稍低信号,2例(2/4,50%)为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3例为略高信号且其内示多发点状不强化低信号,即“雀斑”征。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均为略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6例(6/9,66.7%)病灶呈渐进性强化,3例(3/9,33.3%)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增强病变内部亦可见点状及星芒状始终未强化区。多发病灶增强扫描数量经历“少-多-少”的过程。本研究表明脾脏岸细胞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颅内静脉内血栓的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经 DSA确诊的颅内静脉内血栓的 CT、 MR及 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周,脑静脉内有条带状或三角形的高密度影,有脑水肿的征象,有脑梗塞或出血性梗塞。MRI平扫显示有严重的脑水肿症状,有深的引流区、弯曲的浅静脉和皮质出血性梗塞。MRV显示静脉狭窄或阻塞。DSA主要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部或广泛性静脉未显形,有局限性或广泛的侧分支静脉。结论: CT检查对颅内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R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随诊的方法.它可以弥补 CT的缺点.在阳性检出率和病变分布上与 DSA非常吻合.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CT/M DSA影像 特征
  • 简介:摘要:研究颅内静脉内血栓的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经 DSA确诊的颅内静脉内血栓的 CT、 MR及 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周,脑静脉内有条带状或三角形的高密度影,有脑水肿的征象,有脑梗塞或出血性梗塞。MRI平扫显示有严重的脑水肿症状,有深的引流区、弯曲的浅静脉和皮质出血性梗塞。MRV显示静脉狭窄或阻塞。DSA主要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部或广泛性静脉未显形,有局限性或广泛的侧分支静脉。结论: CT检查对颅内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R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随诊的方法.它可以弥补 CT的缺点.在阳性检出率和病变分布上与 DSA非常吻合.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 CT/M DSA影像 特征
  • 简介:摘要:自发性纵隔气肿是一种自限性良性过程,可无任何基础疾病,可无任何基础疾病。大多数病人可通过胸部 X 线检查诊断,但易出现漏诊,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诊断率几乎可以达到100%。自发性纵膈气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好发于青年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胸痛、胸闷为主,保守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在我们的病例中,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患有典型的自发性纵隔气肿,经吸氧、休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并且在1个月的随访中表现良好。回顾过去,我们回顾了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

  • 标签: 原发性 气管窦 纵隔气肿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跗骨切口治疗法,讨论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患者70例,采用微创跗骨切口术,治疗研究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率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治疗时,采用微创跗骨切口手术,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尽早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跗骨窦切口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跟骨骨折治疗中经跗骨切口入路的效果。方法:跟骨骨折患者取样65例,纳入时间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盲选抽签分组,给予经跗骨切口入路治疗(n=33,试验组)和传统 L 形切口内固定术治疗(n=32),对比AOFAS、Maryland评分,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AOFAS(79.85±3.69)分,Maryland(89.33±5.24)分,比对照组(73.42±3.84)、(81.45±5.52)分高,试验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更短,切口愈合、首次下床时间更早,术中失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跟骨骨折治疗中,经跗骨切口入路手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有利于足功能恢复,提升手术安全性。

  • 标签: 恢复情况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经跗骨入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1-2022.12三年期间内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平均划分成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分别予以锁定钢板经跗骨入路和经外侧扩大L入路两种治疗方式并分析二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的Bohler、Gissane、根骨宽度等指标并无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及其愈合时间、术后的Bohler、Gissane、根骨宽度相较于对照组表现更好(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经跗骨入路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少,恢复快,安全性高。

  • 标签: 锁定钢板 跗骨窦入路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颅内静脉血栓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的实施,可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 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颅内静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磁共振诊断价值,总结磁共振影像特征特点。方法 收录我院自2013年至2021年间收治的31例颅内静脉和静脉窦性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采取颅脑CT扫描和磁共振影像扫描,比较阳性诊断率,观察CT及MRI影像征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经CT扫描,颅内静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阳性诊出率为64.52%,MRI扫描阳性检出率为93.55%,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影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海拔地区颅内静脉栓塞(CVST)的CT征象及临床特征。方法:从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我院4500米高的高原站门诊就诊的CVST患者中选出符合入选条件的23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首诊后即进行急诊CT检查,首先诊断为颅内静脉血栓,经MRV诊断,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证据进行分析。结果①在高海拔条件下,CVST病人起病很快,所有人都是男性,平均年龄为27.96±5.27,CVST病人最多的临床症状是头疼,(86.95%)。23名病人在高海拔工作超过3个月,开始发病的时间在24小时到3周之间,72.2%的病人在发病前1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③X线征象:在急诊CT检查中,上矢状、直、左右横分别为52.17%、43.47%和30.43%的静脉栓子。结论:高原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分散,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血栓相关检查,可以实现对CVST的早期筛选;同时,通过急诊CT,可以获得静脉血栓特征改变的证据,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利支持。

  • 标签: 高原 颅内静脉窦血栓 急诊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藏毛Ⅰ期切除缝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干预效果。方法:该研究总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06~2023.01到医院诊治的藏毛I期切除缝合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25例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余下25例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患者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的康复情况、疼痛情况、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结果:在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恢复正常工作时间上,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在VAS评分与SF-36评分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HAMA评分与HAMD评分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藏毛患者开展Ⅰ期切除缝合术治疗期间,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良好,有利于缩短康复时间,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藏毛窦 I期切除缝合 围手术期护理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腹腔镜阑尾术后道形成与引流管的关系。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2例,两例患者均行腹腔镜阑尾手术,分析术后道形成和引流管的关系。结果:两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均得到有效的恢复。结论:腹腔镜阑尾术后道形成和引流管存在较大的关系,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避免出现其它更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术 窦道形成 引流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