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评估圆锥角膜患者行穿透角膜移植(PKP)和板层角膜移植(LKP)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因圆锥角膜角膜移植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其中PKP组23例(24眼),LKP组17例(19眼),术前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并应用OQAS检查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检查指标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和泪膜质量OSI变化。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23~25个月,PKP组和LKP组患者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状态,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KP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低于LKP组(t=3.91,P<0.001)。PKP组的斯特列尔比、20%对比度视力、9%对比度视力以及OSI与LKP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KP组的MTF截止频率和100%对比度视力较LKP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1;t=2.66,P=0.01)。泪膜质量OSI在LKP组明显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01)。结论:双通道OQAS测量结果表明圆锥角膜患者行PKP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优于行LKP术后,PKP术后的MTF截止频率和对比度视力高于LKP术后。

  • 标签: 圆锥角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板层角膜移植术 客观视觉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 2016年 2月 -2018年 3月期间应用羊膜移植诊治的 32例( 32眼)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其中 9只眼为病毒性角膜溃疡, 2只眼为细菌性角膜溃疡, 7只眼为免疫性角膜溃疡, 9只眼为粥样角膜溃疡, 5只眼为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所有患者皆实施羊膜移植,术后持续对症用药治疗。定期对眼压和视力进行复查,对术后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角膜基质水肿、羊膜眼表愈合、角膜新生血管等。结果 一次性治愈 31只眼,手术成功率为 96.88%。 4-7个月随访后, 31例 31眼完全吸收羊膜,角膜溃疡愈合。 32眼术后视力部分提高或者维持原视力。讨论 羊膜移植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有效途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羊膜移植术 难治性角膜溃疡 疗效
  • 简介:摘要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是角膜缘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导致的角膜上皮细胞稳态失衡,以角膜上皮结膜化为特点的眼表疾病。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LSCD患者常需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LSCT)进一步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开展的自体角膜移植(CLAU)、简化角膜缘上皮移植(SLET)、异体角膜移植、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CLET)、体外培养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移植(COMET)5种手术治疗LSC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数据基础。(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56-960)

  • 标签: 角膜疾病 角膜缘 干细胞移植 上皮, 角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穿透角膜移植(PKP)后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的PKP术后白内障共15例(15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大角形细胞比例、中尖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减少(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较术前降低(P<0.05),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有虹膜出血3例(20%),角膜移植片水肿2例(13.33%),后发障3例(20%)。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PKP术后白内障安全有效,但中需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 标签: 角膜移植,穿透性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植入术,晶状体,人工 细胞,内皮,角膜
  • 简介:摘要健康的角膜缘干细胞是维持角膜上皮透明与完整的前提。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和/或角膜缘干细胞龛受损均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恢复干细胞功能、治疗LSCD的主要方法之一。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移植角膜缘组织、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以及在体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每类手术按照供体来源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近年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技术不断改进,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术后植片存活率逐步提高,明显改善了LSCD患者的预后。(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32-237)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翼状胬肉切除和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我院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处于进行期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 80 例 随机分为两 组: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 40 例 (42 眼 )。 对照组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研究 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散光度,比较术后 3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 1 周,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术后 1 周、 1 个月及 3 个月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散光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 1 周、 1 个月及 3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对泪膜稳定性及散光度的改善效果与单纯胬肉切除相当,但复发率较低 ,值得推广。

  • 标签: []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terygium excision and limbal stem cell autograft transplantation on pterygium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CXL)对阻止扩张性角膜病、感染性角膜病、屈光不正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见CXL有常规胶原交联、加速胶原交联、跨上皮胶原交联、激光化学反应胶原交联以及联合手术。CXL可有效阻止扩张性角膜病进展,可延迟或避免角膜移植手术的治疗,并在大泡性角膜病、除疱疹病毒性感染外的感染性角膜炎、屈光不正等其他角膜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对于眼部疱疹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及薄角膜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会加重病情发展。本文就常见CXL手术方式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增强CXL的临床应用,减少其并发症。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扩张性角膜病 感染性角膜病 屈光不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大丰区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原发性翼状胬肉50例(50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患者分为两组:A组25例(25眼),术后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组25例(25眼),术后未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部症状评分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后当天、1天、3天眼部症状评分,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年,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手术能减轻术后不适症状,提高舒适度。

  • 标签: 切除术,翼状胬肉 移植,结膜瓣,游离 镜,接触,绷带,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78例(78眼)圆锥角膜的临床资料。每例任选1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值(Kmax)≥55,共39例(39眼);B组患者Kmax<55,共39例(39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核黄素/UV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2,P=0.007)。两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99,P=0.00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4,P=0.018)。术后B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高,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较低。结论去上皮CXL治疗Kmax<55的圆锥角膜患者效果较好。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术,胶原,角膜 曲率,角膜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层间染色的手术特点及对角膜白斑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诊断为角膜白斑并行角膜层间染色的患者30例(30只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1.50±15.66)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眼部外观像、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照相、B超、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检查。观察术后角膜染色效果,调查者及患者对于手术效果的满意度,观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中并发症。术后1~3 d角膜上皮均完全愈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30.68±18.02)个月(12.37~58.10个月),随访期内均无染色剂渗透进入前房的情况,也未见前房炎性反应发生。18例(72.0%)患者角膜颜色及外观维持良好;7例(28.0%)出现角膜轻微褪色,其中1例在染色术后4年因原发病造成眼球持续萎缩和角膜带状变性,行美容性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本组病例中者对所有病例的外观改善程度满意,患者满意度调查报告亦显示:22例患者(88.0%)对术后外观基本满意。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层间染色操作简单,对眼部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角膜白斑效果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65-472)

  • 标签: 角膜混浊 着色剂 治疗效果 角膜染色术
  • 作者: 戴鹏飞 亓晓琳 刘明娜 李翔 李颖 高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西安市第四医院 71000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济南 250021,西安市第四医院 71000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患者16例(19眼),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随访资料完整。其中包括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6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8眼,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5眼。随访12~32(17.1±1.3)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及随访时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散光度、等效球镜度(SE)、平均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植片排斥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BCVA为光感~0.25,其中小于0.10者10眼,0.10~0.25者9眼;末次随诊时为0.12~0.80,其中0.10~0.25者5眼,0.30~0.40者5眼,≥0.50者9眼。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提高2.00~8.00(5.3±1.8)行。术前角膜散光0.50~2.60(1.62±0.57)D,末次随诊时1.30~4.20(2.56±0.87)D;术前SE -4.00~+1.25(-1.29±1.86)D,末次随诊时-7.50~+8.00(-0.48±3.84)D;术前角膜曲率42.78~45.38(44.24±0.95)D,末次随诊时39.20~45.06(43.12±2.22)D;术后12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较术后1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8%。末次随诊时测量植床厚度为20~39(29.4±6.1)μm。术后并发症为1眼中植床微小穿孔,1眼术后首日可见植片、植床层间少量积血,处理后病情稳定。所有患者末次随诊时均可见角膜植片与植床紧密贴合且透明,未见松线、层间积液及植片免疫排斥反应,未见营养不良病变复发。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安全方法,术后散光较少,视力较好。

  • 标签: 飞秒激光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大泡技术 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济南明水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圆锥角膜76例(76眼)行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中总能量7.2 J/cm2,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6A)。结果术前CD,CV及6A分别为(2 856.71±276.13)个/mm2,30.93±7.65及(57.78±16.52)%。术后1周CD为(2 724.94±317.33)个/mm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术后1个月、6个月的C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的CV、6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治疗圆锥角膜耗时短,且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

  • 标签: 角膜,交联术,快速,高能量 圆锥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逆行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视功能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逆行切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视功能水平及角膜散光度。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功能水平(0.78±0.56)高于对照组(0.49±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7,P<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0.75±0.43)D]高于对照组[(1.05±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3,P<0.01)。结论羊膜移植联合逆行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其角膜散光度,利于改善患者视力预后情况。

  • 标签: 翼状胬肉 羊膜移植 逆行切除术 视功能 角膜散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角膜胶原交联治疗有严重感染的暴露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暴露性角膜炎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结果随访7~14个月,患者均无复发,且无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后2周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0,P=0.000);术后3个月,角膜荧光染色均呈阴性,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病变范围均缩小形成稳定的薄翳。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治疗有严重感染的暴露性角膜炎效果良好。

  • 标签: 角膜炎,暴露性 胶原交联术,角膜 感染,严重
  • 作者: 张妍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2-03
  • 出处:《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年2期
  • 机构:解放军第二〇五医院烧伤整形科
  • 简介:摘要:带蒂移植的皮肤称为皮瓣。皮瓣是指包括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层等所组成的组织块。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个或两个蒂部相连接。此相连的部位称为蒂,皮瓣的血运与营养在早期完全依赖此蒂供应,故名带蒂移植。被移植的部分称为瓣,故亦称皮瓣移植。皮瓣内包含着足以供应整个皮瓣血运的动脉及其回流静脉,以保证在移植时不致因血运障碍而发生坏死。待皮瓣移植后 3周左右,可从受区获得血运,在 逐渐建立新的血液循环系统后,即可将蒂切断,结束皮瓣的移植过程。有时,根据缺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可在缺损紧邻的部位设计皮瓣,这时仅需一次手术就可以达到修复目的。本文探讨皮瓣移植的围期护理。

  • 标签: 皮瓣移植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点/线间距、不同激光能量的飞秒激光蘑菇状穿透性环切角膜对环切口光滑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并与普通穿透性环切进行比较。方法根据点/线间距及爆破能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猪眼角膜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8只,其中A、B、C、D和E组点/线间距分别为4/4、4/4、8/8、8/8和4/2 μm,爆破能量分别为1.5、2.0、1.5、2.0和2.0 μJ;F组为负压环钻进行穿透性环切。使用200 kHz的飞秒激光在猪角膜上制作相应的蘑菇状穿透切口,并与环钻环切组进行比较。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估各组环切口光滑度。采用飞秒激光对4片人角膜进行蘑菇状穿透性环切,参数为点/线间距4/2 μm,爆破能量为1.5 μJ,作为实验组;3片采用负压环钻进行穿透性环切,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飞秒激光蘑菇状穿透性环切口完成率均为100%。光学显微镜下可见,A组和E组环切口剖面最光滑,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E组环切口表面最光滑。光学显微镜下各组猪角膜环切口表面光滑度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5,P<0.01),其中A组切口光滑度较B组高,C组切口光滑度评分较D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各组猪角膜环切口表面光滑度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33,P<0.01),其中A组切口光滑度评分较B组高,C组切口光滑度评分较D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规则,连接紧密,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欠规则,连接疏松。实验组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为(2.2±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9,P<0.05)。结论飞秒激光可制作完美蘑菇状穿透环切口,环切口光滑度明显优于环钻切割。飞秒激光环切对角膜内皮损失更小。

  • 标签: 飞秒激光 蘑菇状穿透性环切 环切口质量 内皮细胞丢失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羊膜和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眼表疾病临床效果,以期为眼表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 60例在我院 眼科角膜组进行治疗的眼表损伤患者,治疗时间在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之间,随机均分为 30例接受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的对照组和 30例接受羊膜和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验组,对比两组角膜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眼表上皮的恢复时间以及视力的恢复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结束后,根据统计数据,实验组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理想,

  • 标签: 羊膜和角膜干细胞移植 眼表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于 2019 年 1 月 ~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翼状胬肉患者中 选取 84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2 例给予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治疗,研究组 42 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为 2.3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1.43% ,具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研究组术后视力、散光程度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应用于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 干细胞移植 治疗效果 散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