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引起细胞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的感觉能力或运动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最终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员在神经保护药物、生物材料、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可能被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尽管在院前护理、医疗和外科管理以及康复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许多脊髓损伤患者仍然经历着严重的神经系统残疾,且许多基础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在转化为临床试验时没有显示出相关疗效,因此,可能需要同时利用多种治疗方法的组合疗法来达到满意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探索的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学机制、脊髓再生的影响因素及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治疗策略,并强调了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神经保护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内外血管再生是涉及多种细胞和因子的连续过程,神经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可为神经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交换通道并引导髓鞘再生。研究神经内血管再生的过程及关键节点有利于指导神经修复手术方案及围手术期管理,并为今后的组织工程化移植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就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血管再生的作用、过程及常用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血管再生
  • 简介:摘要目前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非动力性治疗以及动力性治疗。前者通过各种材料悬吊面部软组织,借此重建面部静态的对称性;后者通过神经修复以及带血管神经肌瓣的移植,恢复患侧部分面神经及表情肌收缩功能,达到理想的动态治疗效果。本文综述相关文献中各种神经修复方法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探讨其适用范围以及优点和缺点,为临床医生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方法选择上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神经修复 神经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在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7年6月,治疗臂丛根性损伤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1~55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摩托车祸伤2例,电动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2例,爆炸伤1例;臂丛损伤类型:全臂丛根性撕脱5例,第5、6颈神经根性撕脱2例,第5~7颈神经根性撕脱1例;左侧3例,右侧5例。8例患者术前通过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肌电图、MRI)诊断为臂丛根性撕脱伤,并于手术中证实,手术时间为伤后25 d~6个月,平均3个月。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患者采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以恢复其肩关节外展功能。术后4周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出院后患者通过门诊及微信进行随访。结果术后8例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术后2~5个月受区肌肉均可记录到新生电位,末次回访,肩外展功能恢复至55°~65°,冈上、下肌肌力M4为5例, M3的3例,动力神经供区未明显出现运动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可取得较稳定、可靠、快捷的疗效。

  • 标签: 臂丛 副神经 后入路 神经移位 肩胛上神经 根性撕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肢神经电损伤早期显微外科松解修复的临床疗效和肌电图评估结果。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对8例肢体Ⅲ~Ⅳ度电击伤即上肢神经电损伤患者在伤后3个月内进行神经探查松解术。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行肌电图检查,术后6个月随访患肢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周本组患者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受损神经支配肌均可记录到偶见或少量MUP,术后3个月肌电图结果显示神经功能进一步恢复。术后6个月随访,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功能,均为优。结论采用早期显微外科松解修复上肢神经电损伤,能使受损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 标签: 电击伤 治疗结果 神经松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损伤临床十分常见。目前已知的技术作为周围神经修复方法并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结果。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外泌体及其包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具有修复作用,如通过介导轴突再生、活化许旺细胞、调节炎症等途径来恢复神经功能。本文从许旺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及其包含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角度来进行外泌体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进展的总结和展望。

  • 标签: 外泌体 周围神经损伤 巨噬细胞 许旺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疑难病,治疗的首要策略是通过轴突的再生来桥接神经病损。物理因素对轴突再生的促进作用逐渐被关注,精确控制的机械力对轴突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在体内对轴突施加一个远程、无创、精确、可控的机械力是一个挑战。生物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这个设想提供了可能。通过将磁性纳米粒子(MNPs)整合到神经细胞内,将其作为磁性操纵的执行器,利用外部磁场来影响细胞行为,从而实现对神经再生的指导与操控。

  • 标签: 周围神经再生 磁性纳米粒子 轴突再生 磁性机械力 机械力转导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导致的脑内继发性损伤涉及多种病理过程,神经系统内漫长的炎症反应是影响神经修复与再生的重要因素。作为神经系统内固有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MG)在整个神经炎症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节MG活化状态,改变炎症反应向促进神经修复再生的方向进行,是治疗TBI极具潜力的策略。本文围绕TBI后神经系统产生的炎症反应及MG在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探讨其对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意义。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肪组织来源的脱细胞基质水凝胶(DAT-gel)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集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大腿或腹部吸脂术的健康成年女性的术后废弃无菌颗粒状脂肪组织,术前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脂肪组织行脱细胞和酶消化处理制备成DAT-gel。扫描电镜(SEM)观察水凝胶的超微结构,流变学测试水凝胶的凝胶动力学和粘弹性。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单纯几丁质导管组(Chitin组)、DAT-gel加几丁质导管组(DAT-gel组)和自体神经反接组(Autograft组),每组10只动物。术后12周分别对再生神经的大体观、功能学以及形态学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观察,评估损伤神经修复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Turkey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EM检查结果显示DAT-gel凝胶内部呈三维疏松多孔的纤维网络结构。流变学测试结果显示:水凝胶在4 ℃与37 ℃时复数粘度分别为148.91 mPa·s和801.29 mPa·s。DAT-gel随温度增高发生溶胶-凝胶相变结果显示DAT-gel具备良好温敏效应,其溶胶-凝胶相变临界点近似体内温度。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12周,DAT-gel组的再生神经形态及其功能均优于Chitin组(P<0.05)。结论DAT-gel可能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脂肪组织脱细胞基质水凝胶 坐骨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组织工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总结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断裂修补术后跟腱外露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断裂术后跟腱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硬膜外麻醉下,对坏死的皮肤及软组织彻底清除,对跟腱不选择彻底清创,仅清除液化坏死的跟腱表面,且保留之前跟腱手术缝线,清创后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覆盖创面。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血运及外形情况、足部感觉及踝关节功能。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4~69岁,平均45.7岁。跟腱外露处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约2.0 cm×5.0 cm~5.0 cm×7.0 cm,皮瓣面积约4.0 cm×7.0 cm~6.5 cm×9.0 cm。7例患者皮瓣供区伤口均能一期闭合。除1例术后10 d发现皮瓣远端约1 cm血运欠佳,后期经换药愈合外,其余患者转移的皮瓣均血运良好,全部供区及缺损区伤口均愈合良好。全部患者随访10~14个月,皮瓣色泽及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术区瘢痕较轻,足跟活动良好,除4例患者足外侧仍有轻度麻木感,其余患者无感觉异常。Kofoed踝关节评分为78~97分,平均88.3分,优6例,良1例。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邻近跟腱外露缺损区,虽然跟腱断裂开放性修补术后对跟腱区域周围的皮肤软组织及其血运有一定的影响,但仍可以形成蒂部稍高的逆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跟腱外露。皮瓣供区能直接缝合,具有皮瓣切取简单、创伤小、效果良好等优点。

  • 标签: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外科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跟腱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兔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及视网膜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构建兔右眼视神经钳夹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PRP组,每组12只,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另取12只健康未造模兔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兔自体血制备PRP,造模后每隔1 d分别在PRP组和生理盐水组实验眼球后近视神经损伤处注射20 μl PRP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共注射10次。正常对照组实验兔不做注射干预。分别在造模后30 d和60 d过量麻醉法处死各组3只实验兔,摘取右侧眼球和视神经,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比较凋亡蛋白家族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神经和视网膜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PRP组造模后30 d和60 d时RNFL厚度值分别为(6.60±1.16)和(6.89±1.21)μm,均大于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4.80±0.43)和(2.18±0.2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组造模后30 d和60 d时RGCs数量分别为(13.00±1.00)/视野和(20.00±2.65)/视野,均多于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6.33±0.58)和(10.33±1.53)/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组造模后60 d时的RGCs数量较造模后30 d时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0 d和60 d,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视网膜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RP组,PRP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A值均较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视网膜和视神经中BDNF和Gap-43的mRNA水平和蛋白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高,PRP组造模后60 d时各组织中BDNF和Gap-43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造模后30 d时水平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P可有效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凋亡及视网膜的继发性损伤,促进RGCs抗凋亡作用,从而减缓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的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同时通过上调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视神经和视网膜的修复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生长相关蛋白-4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31例虎口中重度挛缩患者,彻底松解虎口挛缩后,以尺骨茎突上1.5~2.5 cm处为旋转点,根据虎口处软组织缺损面积设计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逆行转移。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 cm×2 cm~15 cm×6 cm,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2 cm~16 cm×6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3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无明显色素沉着、质地弹性好、外形美观,虎口挛缩均得到纠正,拇指对指、对掌、外展、内收功能均得到改善,腕部功能活动正常。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12例,良17例,可2例。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达S2~S3。供区仅遗留植皮瘢痕。结论含皮神经的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带蒂皮瓣是修复虎口挛缩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案。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虎口挛缩 骨间背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对9例足底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一期予以清创、VSD敷料覆盖创面,待创面稳定后,二期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7.0 cm~25.0 cm×14.0 cm,均与受区皮神经缝接重建感觉。术后定期随访,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术后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出现少量坏死,创面经换药、植皮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6个月,皮瓣质地耐磨无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无站立疼痛,无色素沉着,外形不臃肿,不影响穿鞋,无需再次修薄处理。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至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情况为:S2级1例,S3级3例,S3+级5例。结论应用带感觉神经的ALTPF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效果确切,外形美观,质地耐磨,部分感觉功能得到恢复。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感觉神经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在农业生产中连作障碍是指同一区域中所种植的农作物属于同类,并对其持续作业,会降低土壤生产力与肥力,也属于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基于现代化农业发展背景下,各地区均在农业种植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重点考虑引发连作障碍的影响因素,还需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强土壤保护及改良力度,依据土壤使用规律提升种植价值。

  • 标签: 连作障碍 土壤修复技术 修复实践
  • 简介:摘要:当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障碍性土壤修复技术应用成效较突出,依据农作物习性及特点,详细探究土壤各项指标及基础条件,进而确保最大化地满足农作物种植与生长需求,并且在此方面加大先进技术引进与应用力度,注重土壤保护,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此外,随着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也能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进而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与产量。

  • 标签: 连作障碍 土壤修复技术 修复实践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重金属的使用量大大增加。本文立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针对重金属的修复方法,分别从“物理修复”“电动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植物修复技术五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地探索和研究。

  • 标签: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修复 微生物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含隐神经的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20年2月,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7~73岁,平均54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3.5 cm~4.0 cm×10.0 cm,切取皮瓣面积:3.0 cm×5.0 cm~5.0 cm×11.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者取同侧股内侧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所有患者均采取门诊随访,观察患肢的功能恢复和皮瓣愈合情况。结果18例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清创后行游离植皮修复;1例皮瓣移植术后远端血运不佳,予以间断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血运改善并顺利成活。随访3~24(平均13)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踝关节功能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不损失肢体主干血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内踝上穿支皮瓣 隐神经 足踝部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经统计,近些年来我国各地上报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事件数量持续增加。目前,该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事件之一,如果预防重金属污染土壤以及如何有效的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也成人们讨论的焦点。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了相关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并通过土壤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 标签: 重金属污染 土壤修复 修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