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骑跨上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双骨窗开颅术治疗,记录治疗过程信息,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在本院收集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近一年时间的骑跨上硬膜外血肿患者资料52例,针对52例患者在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等方面进行恢复性分析。在52例患者中存在上旁单骨窗采取开颅手术的患者25例,针对患者的出血情况采取旁硬脑膜悬吊,附加明胶海绵堵塞填满的方式进行止血;另外,存在27例患者进行了双骨窗开颅的上旁治疗手术,在患者的上保存原有的骨桥后硬脑膜悬吊方式进行止血操作。

  • 标签: 双骨窗 开颅术 治疗 骑跨上矢状 窦硬膜外血肿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后和乙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后和乙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后入路由横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乙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后入路〉乙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前入路〉乙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标签: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下份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治方法,提高临床治疗下颌骨偏颌畸形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7-2016.1期间7例成人下颌骨偏颌畸形病例,通过口内进路下颌骨升支劈开改良手术矫治,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36个月,6例患者偏颌畸形得到明显矫形,咬合恢复,张闭口功能正常,下颌骨截骨区愈合良好,口内创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并发症。1例因术前正畸未做术后咬合不佳,经术后正畸治疗咬合恢复正常。结论通过口内切口下颌骨升支劈开改良手术矫治下颌骨偏颌畸形疗效明显,手术创伤小,恢复正常咬合,

  • 标签: 下颌骨 偏颌畸形 矢状劈开 术后正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心动图技术诊断主动脉破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应用超声心动图(TTE)诊断的12例主动脉破裂(RAS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分析,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GEVivid7、GEVividS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例主动脉破裂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发生情况及部位、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对主动脉破裂的形态、部位、大小、破入心腔方向及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做出明确判断。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诊断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诊断主动脉破裂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窦瘤破裂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观测经枕下乙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枕下乙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P点至弓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P点作为参照点,测得P点至弓隐窝的最短距离(4.10±0.60)mm,P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mm,P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枕下乙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 标签: 内耳 内听道 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内听道后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造成的位失衡重视不够。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位失衡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X射线片记录脊柱椎体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_7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椎体骨折数目按单个椎体、双个椎体、3个及以上椎体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_7位比值的差别,分析椎体骨折数目和C_7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_7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_7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_7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3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椎体数目增多出现整体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盆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区手术的应用及心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中电生理监测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6例采用术中电生理监测的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的术中及预后情况,选取我科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总计16份手术病例,其中有听神经瘤切除术3例,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3例,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9.6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行乙后入路开颅,并成功完成,术后清醒存活,术中均应用颅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总结病例中,3例听瘤患者,有2例术中波形提示患侧听觉诱发电位降低,术后伴有听力下降,1例正常。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13例,面肌痉挛9例、三叉神经痛4例,术中监测提示的波形变化与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均有正相关性。结论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对于辅助术中手术操作,指导肿瘤切除并神经功能保护有确切作用,监测波形及数据变化对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及评估预测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术中电生理 神经功能监测 桥小脑角区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本院经乙后进路行三叉神经根减压梳理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9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局麻下行经乙后进路行三叉神经根减压梳理术,其中79例为血管襻与神经交叉压迫1,6例为蛛网膜粘连,5例为胆脂瘤压迫,4例为血管压迫并蛛网膜粘连,3例未探及血管压迫,行神经根部前内侧切断.结果97例患者93例术后立即止痛,4例术后出现面瘫,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好转。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护理操作,积极的术中配合,严密的术后观察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乙状窦后进路 三叉神经痛 减压梳理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乙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改良侧俯卧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侧俯卧位,研究组患者使用改良侧俯卧位,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经乙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改良侧俯卧位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标签: 乙状窦 后入路 听神经瘤切除术 改良侧俯卧位 效果
  • 简介: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小河被冻得硬邦邦的,山坡上、森林里、草地上都白茫茫一片,屋檐(yán)下挂满了冰柱子……嘟嘟猪一觉醒来,肚子饿得咕咕叫。它赶紧起床,准备到院子里舀水,然后做饭。可是嘟嘟猪刚踏出门,就发现自家盛水的水缸(ɡānɡ)破了。原来满满的一缸水都流到地上,冻成了冰碴(chá)儿。嘟嘟猪想:"这水缸才买几天,怎么会破呢?肯定是质量有问题!"

  • 标签: 盛水 质量合格证 跳兔
  • 简介:背景:峡部裂性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两者在脊柱-骨盆面形态各参数及生活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退变性滑脱症与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面形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退变性滑脱症与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共169例,其中退变性滑脱(退变组)83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86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两组患者脊柱-骨盆面形态学指标,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面平衡、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运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结论:①退变组患者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滑脱角明显低于峡部裂组(P〈0.05-0.01);退变组患者面平衡明显高于峡部裂组(P〈0.01);②就SF-36量表各维度而言,退变组身体功能维度得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低于峡部裂组(P〈0.01);③两组患者在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率及滑脱距离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提示,退变性滑脱症与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而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此外,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身体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受到明显的损害。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骨盆 生活质量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 简介:目的:探讨兔上颌外侧壁截骨术对上颌黏膜功能及MUC5A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成年兔12只,每只兔左侧为实验侧,全麻后切开龈颊沟黏膜,充分剥离,显露上颌骨前、外侧壁。上颌外侧壁截骨线做20mm×2mm上颌骨壁及黏膜缺损。右侧上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侧。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2、4和8周处死一组动物。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上颌黏膜的组织学变化过程及杯细胞的分泌情况。采用GraphpadPrismv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2周.上颌黏膜附着纤毛脱落.且有腺体部分破坏、减少;术后4周。黏膜细胞水肿呈空泡样,黏膜固有层腺体、血管增生;术后8周,黏膜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纤毛上皮减少、排列不完整,形态仍有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侧2、4、8周MUC5AC表达较对照侧显著增加(P〈0.001)。2周时MUC5AC表达最强.4周时表达稍减弱,8周时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兔上颌外侧壁截骨术后的上颌黏膜分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修复,但与正常结构相比仍有一定差异。减轻手术对上颌及黏膜的损伤.可降低术后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 标签: 上颌窦外侧壁截骨 上颌窦黏膜 MUC5AC
  • 简介:目的探讨经岩下途径栓塞海绵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区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岩下插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海绵和瘘口。结果15例插管成功,DAVF均达到完全致密栓塞。术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并发颞叶梗死1例,致左侧肢体偏瘫。10例于6~24个月行DSA检查,均无复发。结论经岩下途径栓塞可作为海绵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岩下窦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跨比是网壳结构几何形状的重要参数,本文从线性屈曲荷载及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的非线性临界荷载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跨比条件下初始缺陷对网壳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同类结构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矢跨比 初始几何缺陷 非线性屈曲 临界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