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淀粉(AMY)水平在Turner综合征(TS)的临床意义,为TS患儿糖脂代谢异常提供可能的早期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本院55例TS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5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AMY、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分析AMY与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及IGF1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AMY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MY、FPG及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GF1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双变量相关分析,AMY与TC呈正相关(r=0.188,p<0.05),与IGF1呈负相关(r=-0.269,p<0.05),而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TS组AMY异常率较健康儿童明显升高,提示AMY与TS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其升高可能是早期预测TS患儿糖脂代谢异常的一项指标。

  • 标签: 血淀粉酶 Turner 综合征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目的分析气腹压对后腹腔镜手术后血淀粉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气腹压实施手术提供依据。方法31例泌尿外科患者在气腹压14mmHg(1.87kPa)下,经后腹腔镜途径实施上尿路手术,术后24h检查血淀粉,并对血清淀粉升高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5例患者术后血淀粉升高,最高的1例血淀粉为237U·L-1,5例患者均无腹痛等胰腺炎症状及体征,未采取任何针对胰腺炎的治疗措施,其中4例术后5d血淀粉均恢复正常,1例尿毒症患者1周血淀粉仍未恢复正常。结论气腹压14mmHg实施后腹腔镜手术,术后血淀粉≤237U·L-1,提示对胰腺损伤是轻微、可代偿的,不会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

  • 标签: 气腹压 后腹腔镜 淀粉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淀粉变化,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将49例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两组入院时,入院24小时,48小时抽静脉血查血清淀粉,准确记录。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淀粉变化。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淀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监测血清淀粉的动态变化,对判断短期预后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血清淀粉酶 胰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联合检验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其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对比其血清淀粉、脂肪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经检测的血清淀粉浓度为(665.46±61.99)U/L,脂肪浓度为(1411.97±125.97)U/L,C反应蛋白浓度为(44.31±12.08)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联合检验血清淀粉、脂肪与C反应蛋白的早期诊断价值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血清淀粉酶 脂肪酶 C反应蛋白 急性胰腺炎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实施ERCP术者,使用吲哚美辛栓剂预防高淀粉血症及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实施ERCP术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手术后使用安慰剂,观察组术后使用吲哚美辛栓剂,探究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h和24h的血清淀粉显著较低,P<0.05.就胰腺炎以及高淀粉血症发生来看,观察组上述两种疾病的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于实施ERCP术患者,术后经直肠使用吲哚美辛栓,可显著降低术后血清淀粉量,降低术后胰腺炎以及高淀粉血症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吲哚美辛栓剂 ERCP术 高淀粉酶血症 胰腺炎
  • 简介:研究不同类型马铃薯淀粉积累及相关活性的变化动态,探讨各种活性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以"陇薯3号"、"宁薯15号"、"农家1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和"陇薯6号"、"青薯168号"、"宁薯14号"(低淀粉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块茎,分别测定淀粉含量、ADP焦磷酸化(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SSS)和淀粉分支(DBE)活性。6个马铃薯品种的AGPase、SSS、DBE活性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6个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为"升高-降低",薯块重量为120-200g时,马铃薯淀粉总量达到最大值。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是各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马铃薯 淀粉合成 淀粉合成关键酶
  • 简介:对自行分离的产漆真菌菌株Z7,以稻草粉作为碳源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并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使用DesignExpert8.0.5进行实验设计,首先用PB法筛选出3个主要因子:(NH4)2SO4(氮源)用量、pH、接种量。设计最陡爬坡实验获得各因素的中心值:接种量5%、氮源用量0.15g·L-1、pH5。运用BBD设计进行优化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获得三个因子的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5.53%、氮源用量0.1725g·L-1、pH5.31,其余因子为温度28℃、装液量50mL、摇床转速150r·min-1、培养时间168h,此时漆活为801.364U·mL-1。经验证实验证明该最优水平组合可行。

  • 标签: 漆酶 黄原孢毛平革菌 响应面法 发酵工艺优化
  • 简介:亲爱的赵浦捷“淀粉”:虽然在你看到这封回信的时候生日已经过去了,但小编还是要衷心地祝你生日快乐!同时,也希望你刚刚开启的初中生活一切顺利。

  • 标签: 淀粉 俱乐部 生日
  • 简介:土豆,又名马铃薯、洋山芋等,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食物.它既可以做粮食,又可以做蔬菜,既有营养又口感好,就连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的主人公在火星上都选择了种植土豆。同学们知道吗?土豆还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呢.而它之所以成为粮食的原因,就是富含淀粉。土豆淀粉长啥样?就是白色粉末吗?

  • 标签: 土豆淀粉 淀粉长 长样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链反应(PCR)在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的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的符合率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对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约有160万种,目前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为10万余种。其中大部分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益,但也有少数种属对人类有害,会引起人类疾病。至今被确认为致病菌的真菌有500余种。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交叉与进步,尤其是随着整个医学的发展和客观需要的增加,医学真菌迅速发展,人们对真菌所致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据初步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真菌病患者增加了30~50倍,

  • 标签: 真菌感染 人类疾病 真菌种类 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 简介:目的了解血流感染常见病原真菌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评估(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真菌感染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真菌血流感染的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同步分析G试验检测结果。结果3年共分离真菌114株,以念珠菌属为主(86.8%,99/114),其中以白念珠菌比例最高,占30.7%。真菌血流感染科室分布以胸外科、血液科、ICU多见,占41.2%,其中胸外科感染逐年减少(2013年5例10株,2014年2例5株,2015年3例4株),血液科和ICU在2014年最高,分别有11株和7株。药敏结果显示血流感染真菌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敏感率达到100%,对伊曲康唑敏感率最低,平均敏感率仅为83.5%。88例患者中54例进行了G试验检测,其中13例G试验先于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结论真菌血流感染以念珠菌属为主,抗真菌药物中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活性最强,血培养与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可给临床提供较早且可靠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血流感染 真菌 (1 3)-β-D-葡聚糖检测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梢血涂片显微镜查真菌是否可靠。方法我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病人末梢血涂片显微镜查真菌、血培养,同时静脉外周血涂片查真菌;对照组为正常人及同期骨穿病人末梢血涂片。结果恶性血液病病人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长或终末期合并长期严重感染的病人末梢血涂片查到真菌,血培养阴性。对照组为正常人及同期骨穿病人末梢血涂片未查到真菌。结论真菌菌血症病人末梢血可查到真菌

  • 标签: 末梢血涂片 真菌 真菌血症 血液病。
  • 简介:按照化学结构分类简要介绍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独特的药代动力学以及目前相关指南对于曲霉病、念珠菌病等的管理。重点介绍了三种新上市的抗真菌药物,如艾沙康唑、艾氟康唑、Tavaborole。也介绍了某些抗真菌药物所具有的非抗真菌作用。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艾沙康唑 艾氟康唑 Tavaborole 非抗真菌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部真菌疾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进入我院的肺部真菌感染疾病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T诊断情况。结果白色假绿酵母菌最多,共14株(60.87%),热带假绿酵母菌、光滑假绿酵母菌、曲霉菌属、毛霉菌属分别为(17.39%)、(8.7%)、(8.7%)、(4.34%)。23例肿块型5例(21.74%),结节型15例(65.22%),实变型3例(13.04%)。结论针对肺部真菌疾病的诊断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开,必要情况最好结合CT、穿刺活检等多种方式进行明确诊断。

  • 标签: 肺部真菌疾病 CT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见致病真菌菌种及治疗结果,为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72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发病原因、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结果72例患者中,涂片或病理活检及培养均真菌阳性者25例,单纯真菌培养阳性者30例,单纯病理活检阳性者17例。培养阳性的72例中烟曲霉菌感染者20例,腹孢镰刀菌感染者15例,毛霉菌感染者13例,木贼镰刀菌感染者24例。16例行眼球摘除术;3例拒绝行眼球摘除术出院;29例眼内炎症缓解后出院;24例病情稳定后行硅油填充及取出术,术后视力光感。结论真菌性眼内炎发病隐匿,进展缓慢,非常容易被忽视并误诊,详细询问病史和合理的检查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帮助。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高治愈率和保存视功能。

  • 标签: 真菌性眼内炎 治疗 分析
  • 简介:尽管目前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用于临床,但侵袭性真菌病患者预后仍然不佳,这多是因为缺乏早期快速诊断真菌病的方法。早期诊断与真菌病患者预后息息相关。传统的真菌病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样本直接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包括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诊断方法也逐渐被用于真菌病的诊断。这些新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 标签: 真菌感染 真菌病 真菌 诊断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要做到认真研究真菌的耐药机制就要详细了解宿主的免疫情况,当遭到真菌的入侵时候的免疫反应情况,还要清楚真菌的不同分类,更要了解真菌的特点等。

  • 标签: 真菌 抗真菌药物 耐药机制
  • 简介:摘要膜分离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虽然二百多年以前人们便已发现膜分离现象,但直到20世60年代开始,由于工业用膜的诞生,膜技术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膜技术的发展虽然不长,但因为膜技术独具优越性,目前在工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环保、水处理、化工、冶金、能源、医药、食品、仿生等领域。本文分析了膜分离技术处理淀粉污水实验。

  • 标签: 膜分离技术处理淀粉污水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