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吞噬体经过早期内体、晚期内体和溶酶体融合的变化,最终生成能降解抗原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体成熟。吞噬体在不同免疫细胞中成熟后的功能差异,导致其对抗原摄取后的加工呈现不同的特征。通过比较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3种免疫细胞摄取抗原后的吞噬功能差异,发现免疫细胞抗原降解能力与抗原提呈能力相反,三者中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最强,巨噬细胞次之,中性粒细胞最弱。免疫细胞体成熟与抗原提呈能力的深入研究,将为疫苗研制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吞噬体成熟 功能差异 抗原提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对巨噬细胞创伤弧菌能力的影响和调控机制。方法转录组测序分析创伤弧菌感染J774A.1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谱;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NLRP3敲除(NLRP3 KO)的J774A.1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未敲除J774A.1和NLRP3 KO J774A.1细胞对创伤弧菌和pHrodo RED标记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修饰微球的吞噬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吞噬相关基因Fgr2b的表达情况。结果J774A.1细胞感染创伤弧菌后,吞噬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谱中约有18个基因表达上调(P<0.05);NLRP3 KO J774A.1细胞在NLRP3的第2个外显子中有5个碱基的缺失,发生移码突变,导致NLRP3表达缺陷;创伤弧菌或E.coli修饰微球体外作用后,NLRP3 KO J774A.1细胞较未敲除组吞噬能力均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未敲除组比较,创伤弧菌感染的NLRP3 KO J774A.1细胞中Fgr2b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LRP3能负调控巨噬细胞对创伤弧菌的吞噬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吞噬相关基因Fgr2b的表达有关。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巨噬细胞 吞噬 创伤弧菌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对成分输血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无论是制备浓缩红细胞还是单采血小板,均主要采用白细胞滤器。白细胞滤器可使成分血中的绝大部分白细胞被阻隔在滤器内而被清除,并且最终白细胞滤器通常也作为生物垃圾被处理。然而,白细胞滤器中的白细胞是可供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细胞资源,并且逐步获得相关研究者的关注。笔者拟就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的回收方法、细胞活性及生物学特点等进行介绍,旨在为促进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的再利用,以及白细胞滤器回收所得白细胞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白细胞 白细胞去除术 白细胞滤器 细胞存活 细胞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离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均接受白细胞分离术联合化疗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分离术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我院升白细胞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消耗的升白细胞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频度居前列为地榆升白片、鲨肝醇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日均费用最高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最低为肌苷片。结论:我院使用国产升白细胞药物占主流地位。

  • 标签: 升白细胞药物 用药频度 用药金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予以患者少白细胞输血治疗技术的方法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输血治疗的方式不同,对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每组100例患者。观察患者输血安全性以及患者对输血的认可度。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吞噬细胞运动蛋白2(ELMO2)对胰腺癌细胞株人源胰腺癌细胞系-1(PANC-1)的趋化运动能力、细胞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应用小干扰RNA技术对PANC-1中ELMO2蛋白进行敲减。采用配对设计方法,分为ELMO2蛋白敲减组、阴性敲减链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不同浓度的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浓度梯度,应用趋化运动实验、细胞黏附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来研究ELMO2蛋白对细胞迁移运动能力、趋化运动能力和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对ELMO2蛋白与G蛋白阿尔法亚基i2蛋白(Gαi2)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将RNAi干扰链转染进入PANC-1细胞株,细胞中ELMO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在趋化因子浓度为10 μg/L时,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组定向跨膜的移动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36.67±1.21)个比(75.67±1.76)个,t=18.27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趋化因子浓度为10 μg/L的条件下,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组细胞黏附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0.47±0.02)%比(0.79±0.01)%,t=19.85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化因子CXCL12浓度为10 μg/L时,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组穿越基质胶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84.33±2.03)个比(132.00±0.58)个,t=22.6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构建吞噬细胞运动蛋白2的过表达质粒(代号质粒362)载体,在Flag标签蛋白抗体的免疫沉淀物中发现Gαi2蛋白的条带。结论ELMO2蛋白的敲减可以减弱胰腺癌细胞的趋化运动能力、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外源性免疫共沉淀试验结果表明,ELMO2蛋白与Gαi2蛋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关系。

  • 标签: 胰腺癌 趋化性 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RAW 264.7巨噬细胞分别与钛(Ti)颗粒和钴铬钼合金(CoCrMo)颗粒共培养时的吞噬差异性及其机制。方法将RAW 264.7(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分空白组、Ti组(100 μg/ml)、CoCrMo组(100 μg/ml),分别在干预1、24、48、72 h后进行观察,计算各组RAW 264.7细胞吞噬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破骨细胞分化与功能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CoCrMo组在1 h时就出现颗粒吞噬现象,且在各时间段吞噬率均显著大于Ti组[CoCrMo组:(5.43±0.92)%、(46.84±2.71)%、(91.73±2.47)%、(96.12±2.85)%,Ti组:(1.32±0.45)%、(17.53±1.32)%、(52.64±2.95)%、(78.71±2.72)%,t=8.974、21.742、22.718、9.882,P均<0.01];CoCrMo刺激形成破骨细胞明显增多(F=54.870,P<0.01),Ti组为(7.2±2.2)个,CoCrMo组为(11.0±3.3)个;72 h时CoCrMo组细胞上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分泌量明显高于Sham组和Ti组(F=76.802、308.661、67.522,P均<0.01);CoCrMo组细胞中p-p65、κB抑制蛋白α(IκBα)与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0.07、0.18±0.02、0.79±0.06,Ti组为0.76±0.09、0.33±0.03、0.41±0.03,Sham组为0.18±0.02、0.99±0.03、0.15±0.03(F=133.720、396.612、135.498,P均<0.01)。结论CoCrMo颗粒对比Ti颗粒通过激活核因子(NF)-κB通路能够显著增强RAW 264.7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和破骨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可能是导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巨噬细胞 吞噬 颗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滤器不同时间对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差异分析。方法选取三个不同厂家两种联袋(四联袋、五联袋各30个)的48小时标准滤器对我站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所采集的180袋血液在采集48小时内不同时间进行滤白处理后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析比较不同厂家滤器在不同时间所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白细胞残留量及红细胞体积。结果三个不同厂家制备质量指标均符合2012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标准,但不同滤白时间对白细胞残留量、MCV有差异。结论滤白制备工作中应加强对制备时间、制备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采用持续质量管理,保障血液质量。

  • 标签: 不同滤白时间滤白制备过程控制持续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目前认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以调控免疫反应,既促进免疫反应,又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发现DCs是IL-10的重要细胞来源,且将产生IL-10的DCs定义为IL-10+DCs。这群DCs通过分泌IL-10诱导免疫耐受。文章主要讨论诱导免疫耐受的IL-10+DCs的表型、功能特征和诱导IL-10+DCs的方法。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在淋巴细胞介导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影响。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胶质瘤患者36例,行手术切除中选择胶质瘤组织标本,包括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将载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嵌合型腺病毒5(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EGFP)与载有IL-1β的Ad5F35型重组腺病毒(Ad-IL-1β)转染到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中,探讨转染后胶质瘤细胞U251与U87的IL-1β表达水平,应用噻唑蓝(MTT)检测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情况。记录IL-1β对U251与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d-IL-1β组U251和U87细胞的IL-1β表达水平(2.21±0.36、1.24±0.21)高于Ad-EGFP组(1.24±0.21、2.45±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20、17.787,P<0.05)。Ad-EGFP组U251与U87细胞的凋亡率[(6.38±1.47)%、(5.62±1.39)%]高于Ad-IL-1β组[(12.23±2.28)%、(11.58±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9、13.786,P<0.05)。研究结果显示,Ad-EGFP组与Ad-IL-1β组在48 h U87细胞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3,P>0.05);Ad-IL-1β组在48 h U251细胞抑制率[(35.92±3.45)%]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43.03±4.46)%、(11.50±2.12)%]高于Ad-EGFP组48 h U251细胞抑制率[(21.95±2.46)%]以及72 h U251、U87细胞抑制率[(25.30±2.68)%、(9.0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82、20.445、5.276,P<0.05)。结论IL-24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生长抑制 凋亡 胶质瘤
  • 作者: 仇慧慧 尹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兰州 730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神经内科,兰州 730050,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兰州 730000
  • 简介:摘要卒中后抑郁会严重影响卒中患者转归和生活质量。然而,由于诊断率较低,导致大量卒中后抑郁患者并未得到及时救治而转归不佳。因此,只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卒中后抑郁,才能提高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大量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尝试寻找与卒中后抑郁相关的客观指标。其中,白细胞介素-18因其多态性以及在脑内组成型表达的特点,尤其是血清水平变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风险分层及转归中的作用,使其与卒中及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建立了关联性。文章对白细胞介素-18在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抑郁症 白细胞介素-18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胸腹水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在不同的检验方式和检测仪器下的检验效果。方法:对我院住院乙型肝炎患者采集和送检的胸腹水样本共计95例,检验仪器使用 UF-5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和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检验。结果:不同的分析仪检测白细胞技术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使用 UF-5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用于检测胸腹水白细胞计数为≤ 2.00×10 9 /L准确性和效果最佳;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用于检测胸腹水白细胞计数为≥ 0.80×10 9 /L 时准确性和效果最佳。结论:检测胸腹水白细胞计数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性病情进行仪器的选择,正确的仪器选择能够提升检测的准确性,为患者后期的治疗能够提高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同时给医生的治疗方式也能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胸腹水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 分析仪 检验研究
  • 简介:摘要脓毒症依然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和长期的免疫抑制均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关键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号转导是IL-17在维持机体健康及参与脓毒症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归纳讨论IL-17的信号转导调控,及IL-17在脓毒症中的致病和保护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脓毒症 信号传导 转录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