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讨隐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角度,运用例证的方法,对隐喻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表明了隐喻不仅反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也帮助人们构建生态意识和非生态意识。不仅如此,隐喻还影响人们的生态行动。并对我国绿色广告语中比较广泛使用的两个隐喻,即"地球是母亲"和"地球是家"进行了生态批评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隐喻不能够有效地帮助构建人们的生态意识,更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保护地球的生态行动。提出语言研究者不仅要慎用隐喻,而且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以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人们实施生态行动。

  • 标签: 隐喻 生态批评 生态意识 生态行动
  • 简介:中国生态批评虽然发端于20个世纪90年代,但其系统性建构却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它作为思潮的历史并不算长。受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结构等因素制约,中国生态批评大体还停留在直接言说世界的素朴阶段,尚未对自己的言说根据进行系统反思。任何前反思的素朴建构都蕴涵着合法性危机,中国生态批评也是如此。

  • 标签: 生态批评 合法性问题 中国 系统反思 合法性危机 90年代
  • 简介:格雷厄姆·哈根与海伦·蒂芬合著的《后殖民生态批评》一书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具体文学文本探讨了种族主义与物种主义、发展与环境问题、法律权力与情感归属、动物再现、动物保护与本土居民权利等困扰后殖民地区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聚焦于发展、环境和动物及其相互关系,指出讨论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考虑新旧殖民主义的影响,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在反思人文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人与非人类自然关系。该书为解读文学文本和干预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发展 环境 动物
  • 简介:生态批评是一种思想文化批评活动,它主要地强调自然环境观念并进行探究人类的自然观与社会价值观,将对他们当前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等产生的影响会怎么样的。本文就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简述自己的看法。

  • 标签: 生态 社会发展模式 思想文化 社会价值观 环境观念 生活方式
  • 简介: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生态批评深切关注了进入全球化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和自然界的压迫,呼吁关注妇女生存状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聆听属下妇女真实的声音;关注世界银行与'绿色革命'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中心主义对东方的非生态正义,以及基督教文化中体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的生态压迫,吁求'从底层学习'和'动物解放神学',倡导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 标签: 斯皮瓦克 非生态正义 全球化 后殖民生态批评
  • 简介: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生态文学批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理论的应用,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还存在精神资源的庞杂和批评话语的空泛、哲学根基的薄弱和终极追问的乏力、批评方法的单调和切入路径的因袭、文本细读的不足和审美体验的隔膜、典型文本的稀缺和批评视野的狭窄、批评主流的漠视与批评力量的不足等问题。针对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现状,理论界应当进一步梳理研究中西方生态精神资源,确立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生态理论基点,注重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性转换,拓展生态批评的国际化视野,凝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话语,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为建设人类生态文明作出生态文学及其批评的贡献。

  • 标签: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偏误
  • 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自问世以来,很多评论家都从多种角度对其意义进行了解读。生态批评的出现则为这部经典名著的解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评视角,在生态主义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时,会发现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学启示。

  •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 生态批评 解读 长篇小说 美国作家 批评视角
  • 简介:生态批评是一个内容宽泛的网状或伞状理论体系,核心是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荒野描写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极具美国性的命题,是生态批评中环境文学的重要书写形式,其宗旨是回归自然、歌咏自然,多表现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诉求与生态伦理观。随着环境危机的恶化,生态批评理论和研究视域也相应拓展,毒物描写进入生态文本与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文本从荒野主题延伸到对城市化景观、中毒问题、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等题材的关注。毒物描写从反面书写和揭露人为毒物造成的污染对自然与人的破坏,表达对城市环境与环境正义等的焦虑和反思。本文从荒野描写和毒物描写出发切入,梳理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描写及其生态意蕴,并借助于文本分析,说明毒物描写是荒野描写的修正与延伸。文章指出,未来的生态理论将以生态整体为中心,融社会性、政治性为一体,成为跨学科的后现代生态批评体系。

  • 标签: 荒野描写 毒物描写 生态批评 趋势
  • 简介: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也只有两年多,但是这份工作却深深影响着我,我感觉自己和学生一样,在逐渐地成长,孩子毕竟是孩子,哪会不犯错误,所以老师的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表扬是抚慰心灵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心灵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 标签: 批评 艺术 班主任工作 心灵 孩子 表扬
  • 简介:中国古典音乐批评较早寓有"生态美学"视角,它体现在古人品音论乐时有着持续而强烈的生态关怀,从"大生态"和谐的视角来思考和把握音乐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生生态及音乐自身的关系,较早奠定了"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神和"这一"大生态"视野的"和美全美"观念。它为当下解决生态内部出现的种种失衡提供了整体思维方式与和谐全美理念。

  • 标签: 音乐批评 古典美学 生态和美观 当代意义
  • 简介:敬文东一九六八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学术著作《流氓世界的诞生》、《指引与注视》、《失败的偶像》、《被委以重任的方言》、《灵魂在下边》、《诗歌在解构的日子里》、《随“贝格尔号”出游》、

  • 标签: 博士生导师 影集 批评 新闻传播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学术著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相对上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从西方理论吸取能量获得生机和活力而言,上世纪90年代直至今天的文学批评,越来越被各类理论和知识所裹挟,油彩满面但却日渐远离批评的真意。当通过学院体制传播、附着于强大的现代研究生培养制度之上的各种理论,在客观上为批评批评家提供一条绿色通道时,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尽管如上的优势保障了批评批评家的存在,但畸形的评价机制已使得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及其批评实践变成一种纯粹知识的复制和生产行为,因而,在现代发达的传媒机制下,从文学批评中产生辐射社会的精神能量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面对当下的批评实践,知识已无法像上世纪80年代给批评注入生机活力,批评和利益的合谋已严重侵蚀到批评生产并显示深重的危机,“批评的动力来自哪里”已变成批评者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

  • 标签: 文学批评 80年代 批评实践 批评家 西方理论 90年代
  • 简介: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已经不大用"文学批评家"这个称号了,用得更多的是"文学评论家",而这个称号本身就已经模糊了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界线。在实际运行中两者的模糊带来了诸多矛盾,尤其是给文学批评形成独立价值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 标签: 文学批评家 文学评论家 文学研究 独立价值 称号 模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今天下午打扫卫生区时.成李昊欺负女同学田凌子。我们正要上前制止.这时一个一年级小朋友走过来说:“大男生欺负小女生.丢人!

  • 标签: 小孩 一年级 卫生
  • 简介:在当代的学术思潮中,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看,汉语修辞批评重视文学文本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史;而西方修辞批评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部劝说与论辩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批评实践,修辞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交叉与融合同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

  • 标签: 修辞批评 文学批评 相似性 差异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你害怕批评下属吗历任《娱乐现场》、《娱乐任我行》等多档王牌娱乐节目制片人的刘同,在江苏卫视一档名为《职来职往》的栏目上火了。作为评委之一的他,每次总是一针见血地对选手的表现给予麻辣点评,他快速激烈的批评言辞让被点评的选手既爱又恨。

  • 标签: 批评 《娱乐现场》 节目制片人 江苏卫视 选手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