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布莱希特主张实践推广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或日亚里士多德戏剧的“科学时代的戏剧”,在早期,他将这种戏剧称为“叙述体戏剧”、“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后来则将其命名为“辨证戏剧”。无论布莱希特以什么样的称谓给他的新戏剧命名,“陌生化”是他一贯坚持,用来实现自己戏剧理想的主要方法,“陌生化”事实上处于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核心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陌生化”就没有布来希特所主张的新戏剧。因此,对“陌生化”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就成为理解布莱希特戏剧思想的关键所在。但是这项工作要做起来并不轻松,因为自从布莱希特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该理论以来,种种争议和误解就一直与该理论形影相随。

  • 标签: “意识形态” “陌生化” 传统戏剧 亚里士多德 戏剧思想 三十年代
  • 简介:<正>影评:艺术理论形态之一就个人而言,不得不多少有点儿“伤心”地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见诸报端期刊为数不少的影评中存在着几乎是恒定式的“四段论法”模式,所以有些文人雅士则对之往往不屑一顾。所谓“四段论法”大体指:影视内容(故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点。至于那些很难称之为影视艺术评论的观后感式表态式一类的文章,则更

  • 标签: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影视 艺术评论 艺术理论
  • 简介: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审视在这部著作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阿尔都塞的理论为许多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阿尔都塞本人写了三篇论艺术的论文指阿尔都塞的(1962)、(1966)和(1966)等三篇文章.--译注,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正在被马谢雷和伊格尔顿进一步发展了的美学理论所使用着.其次,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所包含的特定问题在由现有的著作所推动的争论中具有特别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当他们问到艺术怎样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意识时,美学理论必须提供在日常思维中获得启发性意识的根据的说明.在另外一方面,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还试图证实一种适合维护现存的社会关系的意识是怎样被制造的.

  • 标签: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理想主义 政治学
  • 简介:在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詹姆逊对它做出了独特的解释.本文从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其理论中意识形态与历史、乌托邦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难以克服的困境.

  • 标签: 经典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学 詹姆逊 历史与乌托邦
  • 简介:探讨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本体问题,可以从文学理论的教学形态入手.在我国现行文学理论教学形态中,其学科概念、范畴所指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理解与表达错误,导致文学理论与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相分离.文学理论理论活力减弱,使其逐渐成为知识汇编.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改进其教学形态,其思想基点是深入探索文学理论赖以生存的哲学美学资源和文学构成本身.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思维与方法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质;然后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必须紧扣文学本身进行言说.

  • 标签: 文学理论 教学形态 理论本体
  • 简介:<正>恩格斯反复教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这是一种怎样的发展呢?只是原本理论的扩展、充实、深化、个别理论观点的创新,还是包括着理论形态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是一个理论形态发展至今,还是在原本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又会产生出新的理论形态?这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怎么认识的问题。按照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包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既然如此,对马克思主义也应这样分解。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言,也不能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恩格斯 辩证法 形态发展 普遍性
  • 简介:杰姆逊把意识形态界定为异化了的思想.对他而言,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着革命性的重要地位,并具有辩证批评和语言分析两种分析方法与错误意识等七种表现模式.杰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拓展,也是对此理论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杰姆逊
  • 简介:意识形态论的主客架构作为一种场域性的存在蕴涵了强性的场域意识与关系性旨趣的有效性.其历史性的意义在于,客体向度中,客体由对主体的深层抽离消弭中自觉性地展现身体主体本质的有效性.在一定意义上,它实为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内在建构的意谓过程.

  • 标签: 主客架构 主体 客体 相互性
  • 简介:正确理解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离不开对故意犯罪过程中阶段划分和停止原因的分析。本文通过对阶段划分和停止原因的分析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试对我国目前理论与实践中关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进行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针对不同停止形态的故意犯罪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刑事处罚原则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故意犯罪 停止形态 阶段 停止原因 刑事处罚
  • 简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指导党的建设,突出了党的先进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一致性,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第一次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作为党的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三个代表” 先进生产力 先进文化 群众利益
  • 简介:中国多声部民歌,大多流布于五岭之南.这里原为古代越人住地,其中西越(西瓯)一支聚居岭西,这就是今人所称壮语北部方言区的地方,至今盛传不衰的北路"双声"歌,是岭南文化最古老最本色的有声载体.这里的歌手,唱歌、传歌、编歌、用歌,乃至对歌的称谓、腔调的命名等,都有自己传统的谚语、口诀、行内话,约定俗成为民间口头理论,世代相传.解读这些理论,并用以解读其多声音乐形态,对于发掘和创造中国特色多声音乐,很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本文,也兼为民歌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 标签: 中国 岭南土著居民 民间口头理论 腔口 多声音乐形态 多声部民歌
  • 简介:可以肯定,作为任何一个后法治国家来说,法制教育无疑都是主导性培育民众法律素质推演法治化进程的有效捷径.问题在于,法制教育应如何开展呢?显然,这一涉及法制教育实质性运行的关键问题,在我国还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全新课题.

  • 标签: 法制教育 教育机制 形态 法治化进程 法治国家 法律素质
  • 简介:关于消灭分工的理论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着重阐述的重要思想之一。理论界对此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分歧,概括起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分工;另一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消灭分工并不是要消灭一切分工而是要消灭旧式分工;第三种认为消灭分工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学说中的空想成份。为正确理解马克思、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精神劳动 职业分工 市民社会 物质劳动 阶级对立
  • 简介: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 标签: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划分根据 "二形态"说 "三形态"说 "阶级对抗形态"说 "五形态"说
  • 简介:在审美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表达。自卢卡契以来,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艺形象和审美经验的矛盾叠合性与复杂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指向在于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问题,即在阐释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意义基础上研究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本文认为,应该在具体的审美关系基础上深入研究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审美需要及其特殊的表达机制,从学理上阐释审美意识形态问题。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中国语境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儒学教育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期许为人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一个内在合理的理论依据.儒学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形态有君主教育的儒学化,士人培养及选拔的儒学化,民众教育的儒学化.儒学教育社会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既富有创新精神,亦不乏保守力量.儒学教育社会化作为儒学实现德治的生命线,是维系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块基石.

  • 标签: 儒学 教育社会化 理论基础 基本形态
  • 简介:<正>西方福利体制的财政危机使这一体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受到新的挑战。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曾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使绝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他们终于建立起一种在政治上符合民主、共和原则,在经济上与市场竞争体系相协调的社会体

  • 标签: 面临的挑战 和意识 财政危机 社会不平等 经济效率 西方民主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文艺观念与写作同社会革命互动,文艺理论形态嬗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呈现为一个同步的逻辑序列,这一情形十分值得我们注意.不了解这一历史,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实,更无法对之作出合理的阐释和说明;因此,返观文艺现实得以产生的历史语境,探究现代文艺理论发生演变的规律,总结文学史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 标签: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语境 文学史 文艺观念
  • 简介:意义形态和意象形态的关系不仅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两个时代的关系。尽管意义形态迄今尚未走出体制格局而成为一种自足的文化,但80年代它以“精英”的面目和寄身体制的存在方式却大出风头。如果把那个时代叫做“精英化时代”的话,那么90年代则风向顿转,意象形态的崛起既在一定程度上消削了作为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同时也顺便把依托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知识分子文化放逐到一边。精英“下课”了,而歌星、舞星、影星、模星、球星之类的“大众偶像”却开始登台亮相。很明显,大众需要通过对偶像的崇拜来完成自己

  • 标签: 意象形态 大众文化 意识形态 知识分子文化 文化形态 两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