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本土审美的传统现代转化逻辑近年,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许江院长提出了培养“哲匠精神”的口号——“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匠人一样劳作”。具体到产品设计领域,该“像哲人一样”思考的问题有哪些呢?设计不仅是对消费需求的满足、对产品营销的促进,好的设计可能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品位、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审美价值观,实现以美育人的作用。

  • 标签: 现代性转换 传统工艺 审美价值观 美学 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领域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保持文学的民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立足现代的语境,笔者从民族现代、开放三方面探讨了当代文学的建构。

  • 标签: 文学民族性 现代性 全球化时代 当代文学 开放
  • 简介:近百年来,现代新儒家保存、接续儒学传统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其仍有不足之处,如存在文化保守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未能令人信服地论证“内圣”可以开出“新外王”等。有鉴于此,应理性地看待儒学和西方文化,用自己的文化眼光从走下神坛的儒家经典中找寻现代价值;并在回归文本、尊重文本独立的前提下,以诠释学为基础,从时代特性出发构建儒学现代、改造儒家学说。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现代性 反思
  • 简介:当代书法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意识的淡薄而变得更为艰难。'现代'语境下书法艺术正处于一种'问题境遇'的阶段,集中体现为书法创作的市场和多元,两者都对书法创作的自觉和独立提出了挑战。书家如何保持内在的独立艺术人格将会是应对挑战的必要前提。当代社会娱乐形式的丰富也冲击着书法存在的必要。在一系列的'问题境遇'中,书法的时代尚未彰显,脱离书法作品而对书法现象和观念的概括不会成为现代书法的时代特征。

  • 标签: 现代性 书法创作 问题境遇 时代特征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的批判分析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
  • 简介:现代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实践,有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文学建构式、重构式改编获得成功的原因即尊重原著精神,而解构式的改编则基本不被大众所认可。因为解构式的改编往往采用过分扩大英雄人物七情六欲,甚至瓦解人物信仰等方式迎合大众。事实上,“红色经典”文学改编应该既要把握住原作所表现的核心精神,又要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红色经典”的生命力,将“红色经典”文学不断传承下去。

  • 标签: “红色经典”文学 现代性扩张 改编
  • 简介:一今天我要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现代。要聊现代,我们可能得先对传统做一个相对模糊的界定。出走是容易的,十几岁的小孩子都会离家出走。但问题是娜拉出走后会怎么样?鲁迅先生给了两个回答,一是回家,二是堕落。我这里再补充一个:是去了延安做了江青。出走能不能有其他的可能?我先把这个问题搁在这里。咱们就不说教科书上的那套,那些多半是政治正确。在我看来,当下文学的传统大抵有三个,一个是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里来,

  • 标签: 现代性 小说观 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 娜拉 当下文学
  • 简介:以"理性"、"主体性"和"世俗"为核心的现代既没有其丧失也不具备丧失的合理性,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发展的态势当中,它也很自然地汲取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阳光雨露"。语文教育的现代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现代的教育观理所当然也应当是语文教育现代观的"先驱"。

  • 标签: 现代性 语文教育 发展
  • 简介:以平等化、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创建了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政治核心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催生了它的对抗性力量-民粹主义.文章从历史发展规律、现代社会发展问题、民主政治运行机制、公民主体性以及民粹主义肉在矛盾等方面,对民粹主义的现代张力进行考察分析,对民粹主义的多面孔、迷惑、危害进行了理论揭示.

  • 标签: 民粹主义 现代性 张力
  • 简介:雷平阳的故乡情结是一种审美的救赎,故乡既指物质层面的故乡又指精神层面的故乡,精神层面上的故乡具有审美上的固定性和持久。昭通给了昭通诗人、作家群一个文化身份,作为知识分子的雷平阳有着曾担当道义和社会良心的启蒙知识分子的影子,有着中国传统“士”的影子。雷平阳是一位善于反思和有底线的诗人,他站在审美现代的立场力图对社会现代化进行反思、补救与纠偏。

  • 标签: 雷平阳 诗歌 审美现代性 社会现代化 反思
  • 简介:在西方雕塑艺术史上,奥古斯特·罗丹一般被认为站在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上,他的学生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Brancusi,1876-1957)则被视为现代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虽然罗丹的其他学生如马约尔、布德尔、德斯比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罗丹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只有布朗库西真正彻底地转向了现代主义,成为现代主义雕塑艺术的里程碑式人物。本文欲探讨的正是布朗库西雕塑艺术具有的现代特征。

  • 标签: 现代性特征 布朗库西 雕塑作品 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 雕塑艺术
  • 简介:现代有两个含义,一是审美现代,一是社会现代。而现代主义是具有现代的艺术,即注重革新和反传统的艺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不同,现代主义虽然否定意义,但是它还试图表达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彻底否定一切意义。超级现实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形式,它消除了想象和真实的对立,超现实主义则仍然保留了想象和真实的对立。

  • 标签: 现代性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超级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简介:现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简单将其理解为对现代发展模式的否定,而割裂与现代、传统的内在联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判定。后现代具有观照、审视与反省现代危机的镜鉴功能。但后现代也遭遇自相矛盾的思维困境:在批判内容上,对孕育自身的、具有结构特征的现代母体过于反向的质疑,有“矫枉过正”之嫌;在反思内容上,倡导对现代的全盘式否定的同时却无法建构出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有“怀古伤今”之名;在诠释方法上,极度狭隘地排斥竞争观点,有“孤立无援”之感;在时空观念上,拒绝将历史和时间当成连续不断的统一体,有“大而不当”之实。后现代应摒弃其只批判而不提出具体解决问题方案的消极态度,探寻并发掘作为进步思维方式的价值实现路径。

  • 标签: 后现代性 现代性 思维困境 价值实现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个人社会、政治、价值、精神性、责任性等社会属性的现实客观需求,这是第一的。世界的祛魅是一个由"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转化的过程。当前,物质文化逐步上行,精神需求降低,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格,是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平台,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相统一。

  • 标签: 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重塑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内涵、现代风险以及规避风险路径等方面。研究中仍存在缺少学科意识、方法论高度、历史的维度以及经验科学的依托等诸多不足。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研究应致力于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的契合点;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经验事实的概况。

  • 标签: 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 研究论析
  • 简介:《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等结构形态。

  • 标签: 《格萨尔》 集体记忆 语境 文本形态 结构形态
  • 简介:现代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评价启蒙的意义与限度,重申启蒙的重要与重审启蒙的有限性是同一个现代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启蒙肇始与发端了现代,彰显出主体性意识与理性精神对于历史进步与时代变革之必要,另一方面自启蒙已降的现代并非坦途而是风险与荆棘密布,主体性力量的过度膨胀与理性的滥用导致现代陷人重重危机与困境之中。重审启蒙的目的是通过严谨反思现代的来时之路,超越线性进步史观而回到辩证史观,在启蒙与风险相互编织而成的时代困境之中合理勘定现代的发展道路与未来走向。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辩证法 风险 主体性意识 理性精神 进步史观
  • 简介:德国作家毕希纳反对思维的第一,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意识”。本文将试图结合毕希纳本人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的研究[1]与批判,以“身体主体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毕希纳作品中“身体主体”在“理性文明暴力”的压抑下历经复位、出场、失语、疯癫、机械化最终陷入虚无的现代危机过程。

  • 标签: 毕希纳 身体 主体 危机
  • 简介:张爱玲多次在文章中论及绘画艺术,她在画论中透露出的虚无主义的观念其实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调。为了抵抗生命意识中本体性的虚无,张爱玲特别注重运用刻摹细节和意象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存在——以这种“近人情”的叙事伦理表现上海现代空间时,恰好可以获致“参差的对照”的效果。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由张爱玲的“观看”审视其“书写”,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研究角度。

  • 标签: 张爱玲 绘画 叙事伦理 现代性空间 观看 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