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翼胬肉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可能是术后复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翼胬肉相关生物标志包括肿瘤抑制基因、凋亡/增生相关蛋白、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白细胞介素、热休克蛋白、紧密连接蛋白、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病毒等,这些生物标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无明确的主次之分,可单独或协同促进翼胬肉的发生发展。有效调控这些生物标志的表达,可能是预防、治疗和降低翼胬肉术后复发率的重要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51-256)

  • 标签: 翼状胬肉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亚苦蒿硅胶柱分离组分(AEM-SC)对小鼠树突细胞(DC)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中亚苦蒿大孔吸附树脂70%乙醇洗脱组分,经硅胶柱进一步分离得到洗脱组分AEM-SC,并对其多糖、总黄酮、三萜类含量进行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AEM-SC对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抗原吞噬能力及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AEM-SC对DC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AEM-SC中多糖、黄酮类和萜类的含量分别为10.12%、5.70%和3.62%。体外功能实验结果显示,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DC表面分子CD4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MHC-Ⅱ)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p40(IL-12p4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的水平(均P<0.05),提高DC摄取抗原的能力(P<0.01),降低DC刺激小鼠脾脏CD4+ T与CD8+ 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P<0.001)。小鼠炎症模型实验中,AEM-SC可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小鼠体内DC表面分子CD40、CD86、CD80的表达(均P<0.001)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2p40的表达(均P<0.01)。结论AEM-SC在体外与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抑制DC成熟的能力,显示AEM-SC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 标签: 细胞因子 树突状细胞 中亚苦蒿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15年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7.87/10万和13.68/10万,位列我国发病和死因顺位的第6位和第4位。食管鳞细胞癌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占全部新发病例的86.3%。食管鳞细胞癌病因尚未明确,危险因素众多,尚无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分子标志。文章对食管鳞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有潜在筛查应用价值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食管鳞细胞癌的病因探索和筛查技术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15年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7.87/10万和13.68/10万,位列我国发病和死因顺位的第6位和第4位。食管鳞细胞癌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占全部新发病例的86.3%。食管鳞细胞癌病因尚未明确,危险因素众多,尚无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分子标志。文章对食管鳞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有潜在筛查应用价值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食管鳞细胞癌的病因探索和筛查技术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代谢紊乱特征,并发现和鉴定OSCC的生物标志,为其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76例OSCC患者和体检科的70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数表法按2∶1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测试组和验证组,测试组共96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51例,健康受试者45名;验证组共50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25例,健康受试者25名。收集所有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及临床资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血清样本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进一步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t检验分析发现并鉴定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差异代谢,并对得到的差异代谢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用以进一步筛选和确定OSCC的生物标志,构建OSCC诊断模型,用验证组检验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对比分析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后得到21种内源性差异代谢,代谢通路分析提示OSCC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P<0.05)。本研究构建了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ysoPC)(16∶0/0∶0)、LysoPC[18∶1(9Z)/0∶0]、牛磺酸和D-谷氨酸组成的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98,95%CI为0.994~0.999,P<0.05)。结论OSCC患者体内发生了明显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紊乱,代谢组学手段是建立OSCC诊断模型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代谢紊乱 诊断
  • 简介:摘要: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写作能力。本文就教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拓宽写作思路、完善写作结构、总结写作技巧等进行探究,旨在通过实践研究与总结反思,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

  • 标签: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状物写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息肉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常见于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疾病,眼底镜下表现为橘红色结节性病变,可合并有浆液性或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及视网膜下出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是其临床诊断金标准,OCT及OCTA等技术的兴起提供了PCV诊断的新思路,OCT能清晰地分层显示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所在层面,且因其无创性及便捷性为随访带来极大便利,临床也针对PCV的OCT特征制定了诊断标准。PCV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VEGF、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治疗方案,其中以抗VEGF或联合PDT治疗应用较为广泛。为规范PCV诊疗,本文对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03-110)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
  • 简介:摘要皮肤鳞细胞癌是非黑素瘤皮肤癌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诊断技术、Mohs显微描记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皮肤鳞细胞癌的诊疗取得了较大进展。该共识在国内外近期文献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诊疗现状,重点阐述皮肤鳞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分型、病理活检及报告规范、风险等级评估、分级分期以及规范化治疗等,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肿瘤,鳞状细胞 皮肤 诊断 临床方案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根据多年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中药材和饮片的品质辨识,以利于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 标签: 品质辨识 辨状论质 经验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同期矫正蝶形耳廓合并杯耳畸形的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蝶形耳廓合并杯耳畸形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6~15岁,平均9.2岁。采用软骨瓣折叠矫正杯耳畸形,同时采用耳垂瓣及耳廓复合组织瓣相向推行及耳甲腔软骨片游离移植,修复蝶形耳廓畸形。术后随访6个月,测量耳廓长度、宽度,并观察矫正效果。结果本组13例耳廓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无耳廓上部再次悬垂病例,1例患者出现耳后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经药物外涂及耳夹夹持6个月后瘢痕软化变平。所有单侧畸形患者中,患侧容貌耳长均小于健侧,有1例患者患侧容貌耳长与健侧容貌耳长的差值达0.7 cm,其余患者均小于0.5 cm。所有患者患侧容貌耳宽与健侧容貌耳宽的差值均小于0.3 cm。结论采用软骨折叠及耳垂瓣、耳廓复合组织瓣结合游离耳甲腔软骨片可同时矫正蝶形耳廓及杯耳畸形,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耳廓 蝶形耳廓 杯状耳 耳廓复合组织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眼表鳞细胞瘤(ocular surface squamous neoplasia,OSSN)是眼科常见的眼表肿瘤,眼局部药物治疗具有非侵入性、创伤小的优点,有逐渐取代手术切除成为其首选治疗方式的趋势。目前局部药物除采用抗代谢、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干扰素α2b、维甲酸等)外,一些抗肿瘤血管及病因治疗的药物(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西多福韦等)也被用于OSSN临床治疗研究中。(国际眼科纵览,2020, 45: 380-386)

  • 标签: 眼表鳞状细胞瘤 局部药物治疗 非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杯细胞腺癌(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s,G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2018年诊断的7例GCA的临床资料,进行形态学观察,按照2019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重新分级,并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及电镜观察,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48~72岁,中位年龄58岁。1例为阑尾游离端出现局限性肿,切面灰白实性,质地中等;其余6例阑尾弥漫增粗;镜下观察均可见低级别GCA,5例同时伴有高级别GCA,3例分级为1级,3例分级为2级及1例分级为3级。6例可见神经侵犯,1例可见脉管癌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嗜铬粒素A、突触素、CD56、广谱细胞角蛋白、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20、MLH1、MSH2、MSH6和PMS2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5%~50%,p53在高级别GCA的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高于低级别GCA。随访14~46个月,6例患者生存,1例患者死亡。结论GCA为阑尾较少见的肿瘤,同时具有神经内分泌及腺上皮的分化,生物学行为从惰性到高度侵袭性均可。

  • 标签: 阑尾肿瘤 腺癌 杯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1种改良的阴囊成形术在儿童蹼阴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蹼阴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分析。采用包皮环切吻合器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修复蹼阴茎并包茎患儿26例作为改良阴囊成形组,另32例蹼阴茎并包茎患儿行V-Y阴囊成形术作为V-Y阴囊成形组。比较2组患儿蹼阴茎的疗效。结果V-Y阴囊成形术组与改良阴囊成形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0±2.4) min和(28.0±3.2) min;患儿术后阴茎外露长度增加长度分别为(0.30±0.06) cm和(0.40±0.06) cm;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0±0.47)分和(4.70±0.56)分,2组患儿手术平均时间和术后阴茎外露增加长度及父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6.061、6.652,均P<0.05)。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环切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治疗儿童蹼阴茎术后外观良好,家长满意度高,易于临床实施。

  • 标签: 蹼状阴茎 阴茎阴囊融合 阴囊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