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死刑存废论之研究在我国可谓方兴未艾,但是观点也见仁见智。法律制度的构建有历史的因素,其中的意识观念对制度的演进有深刻的影响。中国自清末变法直至民国时期,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等政治理念先后进入国人视野,这些思想对清末死刑制度的观念变革甚巨。总体上说,顺应世界发展大潮,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大量引进了国际社会先进的刑法理念,整体上使刑罚制度呈轻缓化之态势。从实践上看,这些观念使得当时死刑罪名的数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这些对今天的死刑法制改革不仅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法制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历史镜鉴。

  • 标签: 死刑 观念变革 演进 轻缓 借鉴
  • 简介:北洋政府时期,始自1912年1月1日,终结于1928年6月8日,前后16年半时间。其间共有31人担任过国务总理: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段祺瑞、朱启钤、熊希龄、孙宝琦、徐世昌、伍廷芳、李经義、江朝宗、汪大燮、王士珍、钱能训、龚心湛、靳云鹏、萨镇冰、颜惠庆、梁士诒、周自齐、王宠惠、

  • 标签: 许世英 民国 清末 从政 北洋政府时期 唐绍仪
  • 简介: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①农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经历了兴衰嬗变、重组调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衰落、有收缩、有扩张;并出现了诸多近代农业新因素,农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作渐进性转型和变迁.近代农业完全衰败的观点在边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赣闽粤边区农业渐进性转型的例子说明,对近代中国农业整体变迁评价应立足于多区域的实证研究,任何单一区域的农业评价都无法涵盖近代中国农业的整体变迁内容和特点.

  • 标签: 清末民国年间 赣闽粤边区 农业 转型
  • 简介:自明清两代专商引岸制度盛行后,盐商有了更大的逐利空间,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清末以后,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盐商势力由盛转衰。长芦盐商在清末民国式微的历史原因,主要包括清末社会的动荡和资金链的断裂、民国初年退隐军阀对长芦盐政的插手和控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解决财用危机对长芦盐商的肆意搜刮、日本侵入华北后利用在长芦盐区走私东北盐和压价运芦盐去日本等手段使长芦盐商遭受的严重打击、以及抗日战争结柬后专商引岸制度被正式废除,等等。

  • 标签: 清末 民国 长芦 盐商
  • 简介:考察特定历史时段和特定地区的市场网络(交通通信网络)变迁,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该地区一个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脉搏。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市场网络(传统古商道网、公路交通网、邮电通信网、信息传递速度)传承与嬗变的梳理和考察,揭示了一个市场相对封闭、社会经济相对贫困的山区由传统向现代渐进转型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对近代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逐渐衰败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标签: 清末民国 赣闽粤边区 市场网络 传承 嬗变
  • 简介: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治外法权被攫取,直接打破了清帝国的司法独立。内忧外患催动了帝国的崩溃。清廷被迫在庚子事变之后进行预备立宪和修订法律。沈家本在内的中国法学家成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拓者,在其努力下,西方法律文化被引入、继受和变通。但是政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律文化的近代化进程。历经探索、改良、变革等不同阶段,传统司法在曲折的历史中艰难地向近代化司法逐渐演变。笔者选取刑事司法作为观察视角,注目于清末变法时期及民国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通过比较两个时期,来分析刑事司法层面的微妙变化,并尝试从这种变化透视近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进路。

  • 标签: 西方法律文化 刑事司法 民国时期 演变 清末 中国法律文化
  • 简介:利用县志资料,本文考察了清末民国时期汝城县的市场发展和商品流通,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当地的物价变动情况。作者认为。当地物价的上涨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购买力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

  • 标签: 汝城县 湖南 民国时期 商业经济 物价 农业生产力
  • 简介:一般认为,满文作为“国书”在清代前期的公文中曾经广泛使用,但在清后期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年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公文仍然用满文书写,同当时该衙门及其所辖驻防八旗体制的长期存在和清代对满文的尊崇与公文应用满文的规定有关。尽管全国范围内满文早已停用,但该衙门档案满文在书写、遣词造句等方面仍相当标准规范,这是满文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只有对一般和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解,才能全面把握满文发展的历程轨迹。

  • 标签: 清末至民国 呼伦贝尔地方公文 使用满文 考察报告
  • 简介:本文革集了清末民国磁州窑瓷业改良的文献和藏品研究新成果,可补此期磁州窑研究空白。其中青花、釉下五彩、红彩等新品种丰富了这一时期磁州窑产品种类,使人对磁州窑晚期产品有面目一新之感。

  • 标签: 清末民国 磁州窑 改良 瓷业 产品种类 藏品研究
  • 简介:清末民国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师资的培训、教师的待遇、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山西教育。

  • 标签: 清末民国 山西 教育
  • 简介: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传媒的崛起与繁荣,对文化艺术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戏曲期刊既是人们接触、了解戏曲的途径和工具,也是发表、宣扬观点主张的重要阵地。戏曲期刊的存在,构建了一个精神活动的“空间”,它既与城市生活、商品经济、个人娱乐的物质空间相连,又统摄了语言、话语、文本等言说方式,掌控了知识的产生。戏曲期刊凭借自身的“空间性”,不可避免地参与了戏曲批评的生成环节,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 标签: 清末民国时期 戏曲批评 期刊 报刊传媒 艺术传播 精神活动
  • 简介:<正>民国年间土布业生产的盛衰及其在社会经济中所占地位的升降,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合乎逻辑的延伸,也是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生变化的反映。因此,要了解民国年间土布业的情况,首先应该回顾一下在此之前土布生产发展演化的经过。世界上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纺和织的分离是棉纺织业近代化的起点,然而在中国由于农家一直使用元末明初以来的手

  • 标签: 清末民国时期 土布 洋布 棉纺织业 通商口岸 民国年间
  • 简介:<正>(一)在19世纪70年代前,缫丝生产完全是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一统天下,蚕桑业与缫丝业一直牢固地结合于小农经济的内部,停留在小农个体经营的阶段,尚未出现养蚕与缫丝相分离的现象,正如日本学者铃木智夫教授所指出的:“蚕户各自以收获之成茧,直于自家缫丝,而以生丝出售,向无缫丝与养蚕离分之观念”.在中国农村手工缫丝业广泛发展的基础上,1874年,侨商陈启源于广东南海县开办继易隆缫丝厂,使用法国式共拈丝车,又设置锅炉,输蒸汽于茧盆,代替炭火煮茧.如此一来,据说工效提高许多,“一人可抵十人之工”,而且所缫生丝粗细均匀,售价提高,“期年而获重利”,引得时人分外眼热,竟相仿效.到1894年时,广东全省先

  • 标签: 土丝 清末民国 桑蚕丝 丝织业 丝生产 江浙地区
  • 简介:清末北洋政府时期,旱灾的发生较为频繁。本文拟对这一时期旱灾的特点、政府、社会各界的救灾及救灾实效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今的抗旱救灾有一定的借鉴或启示。

  • 标签: 清末 北洋政府 旱灾
  • 简介:2006年5月2006年10月,笔者在翁牛特旗境内进行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对翁牛特旗境内现存的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的碑刻进行了调查.现以立碑时间为序,将碑刻情况简述如下:

  • 标签: 翁牛特旗 清朝末年 民国初期 民间 碑刻 调查
  • 简介: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

  • 标签: 清代 民国 陕西 水灾 旱灾
  • 简介:秦汉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雷坚(广西通志馆)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在岭南设置郡县民国38年(1949年)的2163年中,今广西境内县级以上行政建置的总量、特点及其与政治、经济、地理和民族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对象。由于研究不深,...

  • 标签: 行政建置 民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广西 建置沿革 南北朝时期
  • 简介:清末民国的历史变迁中,芍陂治理时断时续,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在长期的治理中,逐步就芍陂的治理达成共识,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水利规约的形成与施行。这些水利规约内容丰富,涉及约束性条款、使水规则、职责义务、计划书等,使环塘民众进一步形成了维护芍陂水利的共识,遏制了对芍陂的非理性侵占。规范了环塘民众的用水行为,是维护芍陂水利工程的重要保障,对芍陂灌溉效益的延续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足之处是水利规约在动荡的时局中,往往为地方豪强势力所摈弃,成为一纸空文。

  • 标签: 芍陂 水利规约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