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里“光会影响妇生活的分布?”。笔者从妇的介绍和研究价值、妇饲养仪器的制作思路和方法、探究不同土质和湿度对妇存活率的影响等带动学生自主研究妇的饲养和仪器制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还可以为药用提供货源的作用。

  • 标签: 鼠妇饲养 仪器制作 实践
  • 简介:【摘 要】本文从汝瓷摆件《来宝》引出梳理汝瓷烧制流程的问题,文中首先对 汝瓷烧制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说明, 准备原料, 制备料浆和釉浆, 准备坯体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其次分排湿、升温、还原、保温和停烧降温五个阶段对汝瓷具体烧制流程进行了说明;再次分析了汝州和宝丰在汝瓷烧成方面的异同,最后提出了不论是宝丰还是汝州的汝瓷匠人,希望大家能够经常沟通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创造汝瓷更加美好的明天。

  • 标签: 汝瓷 制作过程 鼠来宝
  • 简介:摘要目前,旷场实验用来检测实验动物在新异环境中的自主运动行为、探索行为和焦虑程度,亦是研究神经损伤和病变最常见的行为学模型之一。旷场实验在麻醉学领域中常用于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模型动物的行为学研究。文章对旷场实验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分析思路进行综述,对目前不同研究中旷场实验的装置组成、实验程序、观察指标、参数分析以及的特性对旷场实验的影响进行分析。未来,旷场实验参数的综合分析需引起重视,与其他行为学测试之间的相互影响还需深入探讨。

  • 标签: 旷场实验 行为学 啮齿类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伤寒沙门菌的耐药谱及分子分型,为伤寒沙门菌的防控、溯源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2019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分离到的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2015—2019年共分离到伤寒沙门菌63株,其中37株抗原式为[4,5,12,:i:-],是伤寒沙门菌主要血清型。63株伤寒沙门菌对14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庆大霉素的敏感率大于92.00%,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82.54%)。40株为多重耐药株。结论山西省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仍需要加强对沙门菌多重耐药的监测。而PFGE带型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优势带型,说明山西省伤寒沙门菌存在高度散发和聚集性暴发的流行特征。

  • 标签: 鼠伤寒沙门菌 多重耐药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南华县建城区种群、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变化及侵害状况 ,为合理灭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晚放晨收 ,每月监测一次。 结果 布放夹2400个 ,回收夹 2357个张 ,,捕获 35只 ,密度 1.49﹪,褐家鼠为优势种群。 结论 南华县建城区种群构成以褐家鼠为主,侵害度以农村自然村、餐饮业较高 ,应进一步加强优势种群的监测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密度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对干燥综合征模型NOD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NOD随机分配为4组:预防用药组、预防对照组、治疗用药组、治疗对照组;检测毛果芸香碱刺激后唾液流率变化;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比较平均浸润灶数目及面积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颌下腺、脾脏组织中CD3+T、CD4+T、CD8+T、CD44+CD62L-CD4+T、CD19+B、CD138+B细胞水平的变化;CB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7A、IL-6水平变化。结果预防用药及治疗用药组唾液流率(t=-5.81,P<0.001;t=-3.61,P<0.05)、浸润灶平均数目(t=3.95,P<0.01;t=4.94,P<0.001)、浸润灶平均面积(t=3.18,P<0.05;t=2.35,P<0.05)均具有明显改善。颌下腺组织中CD3+CD4+T(t=2.39,P<0.05;t=3.82,P<0.01)、CD44+CD62L-CD4+T(t=3.53,P<0.05;t=3.36,P<0.05)细胞明显下调。脾组织中CD3+T(t=6.08,P<0.001;t=2.76,P<0.05)、CD3+CD4+T(t=3.73,P<0.05;t=2.39,P<0.05)、CD19+B(t=5.88,P<0.001;t=4.23,P<0.01) 、CD138+B(t=4.30,P<0.001;t=4.46,P<0.01)细胞也均明显下降。此外,用药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均降低(t=4.15,P<0.01;t=3.36,P<0.01),预防用药组TNF-α水平下降(t=4.56,P<0.001),但IL-6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来氟米特可预防、改善NOD唾液腺功能减退及抑制体内免疫活化,为评估来氟米特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来氟米特 NOD鼠 唾液腺功能 淋巴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热力及紫外线对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消毒效果,完善预防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V)感染的消毒措施。方法通过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检测在不同温度、不同作用时间等条件下热力及紫外线对MNV的消毒效果。结果MNV在4 ℃、25 ℃下可以稳定存在14 d,在37 ℃下可以维持5 d。在56 ℃下30 min、58 ℃下5 min、60 ℃下1 min作用MNV均可达到消毒效果。在距离紫外光源15 cm或30 cm处辐射7.5 min,以及在距离紫外光源1 m或2 m处辐射60 min,均可对MNV产生消毒效果。结论通过热力及紫外线均可对MNV进行有效消毒,为消毒和灭活HuNV提供了参考方法和依据。

  • 标签: 诺如病毒 物理消毒 紫外线 热力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儿童脑瘫的效果研究。 方法: 将我院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90 例儿童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5 例。对照组采取单一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功能评分、治疗有效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联合综合康复训练结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儿童脑瘫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各项功能,提高临床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护理方面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康复训练 鼠神经生长因子 儿童脑瘫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配电网运行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出来。在 10kV配电线路中,中性点小电阻接地系统逐渐地得到了推广应用,但是小电阻接地系统的配电线路运行容易受到患的影响,造成线路故障等问题。本文设计一套运用太阳能给锂电池供电的电路系统,通过充电过程中电池特性变化将马斯充电曲线划分为预处理、恒流充电、曲线跟踪充电、脉冲充电四个阶段,提出一种锂电池四阶段智能充电方法,应用于太阳能声波驱器领域的研究,针对锂电池的不同充电阶段采取相应的充电策略,动态调整充电电流,在缓解电池极化效应的同时控制电池温升,有助于提高锂电池充电效率和电池使用寿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锂电池的充电过程,满足充电需求。

  • 标签: 锂电池 极化效应 10kV线路 太阳能充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洛沙坦是否可以通过改善淋巴引流抑制卵巢癌裸模型腹水的形成。方法8周龄雌性裸,随机分3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另两组给予原位移植SKOV3 IP1-Gluc卵巢癌细胞,根据外周血Gluc水平监测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达到1×106相对光单位时入组。对照组为卵巢癌无治疗组,22只入组,卵巢癌洛沙坦治疗组23只入组。注射肿瘤后第28天处死,取出腹腔内肿瘤及膈肌,抽吸腹水测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ius red、αSMA、Collagen 1,了解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及纤维母细胞含量。用淋巴管造影方法观察膈肌淋巴管形态,腹腔内注射荧光微球观察膈肌及纵膈淋巴结荧光微球分布情况,了解膈肌淋巴管引流功能。结果洛沙坦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卵巢癌裸模型腹水形成(P<0.05)。洛沙坦治疗组肿瘤内胶原蛋白含量(sirius red阳性区域,Collagen 1含量)及纤维母细胞(αSMA阳性区域)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正常裸比较,卵巢癌无治疗组裸膈肌淋巴管扩张,结构紊乱;洛沙坦治疗组裸膈肌淋巴管形态和分布情况改善,趋于正常化,而淋巴管引流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洛沙坦可以抑制细胞外基质形成,减少卵巢癌细胞外基质含量,降低固态压力,解除对淋巴管的压迫作用,改善淋巴引流,减少腹水形成,使临床获益。

  • 标签: 洛沙坦 卵巢肿瘤 受体,血管紧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50组[50 µg/mL,8只(16眼)]、NGF100组[100 µg/mL,8只(16眼)]与NGF200组[200 µ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NGF50组、NGF100组与NGF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1,P=0.252;F=0.372,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间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119;F=0.923,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后1个月NGF100组与NGF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均P<0.05);在术后3个月NGF200组大于NGF50组与2个非NGF组,NGF100组和NGF50组均大于2个非NGF组(均P<0.05)。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神经生长因子 角膜神经再生 剂量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激诱导蛋白Sestrin2,对新生SD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自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80只新生10日龄SD大鼠(受试)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只建立HIBD模型,并根据这60只受试缺氧缺血(HI)后的处死时间点,将其分别纳入HI后4、8、12、24、72 h组(除HI后24 h组为20只受试外,其余均为10只)。对剩余的20只受试仅分离右颈总动脉,既不结扎右颈总动脉,亦不进行缺氧处理,处死时间对应于HI后24 h组,纳入假手术组(n=20)。①对HI后4、8、12、24、72 h组及假手术组(各组受试均为10只),获取海马组织标本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estrin2、肝酶B1(LKB1)、磷酸化LKB1(p-LKB1)、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及凋亡相关蛋白活化型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C)3在受试海马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LSD)-t法,对上述指标进行6组之间,或HI后4、8、12、24、72 h组分别与假手术组的组间比较。②对于HI后24 h组与假手术组各组剩余的10只受试,获取大脑标本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海马组织中p-AMPK、LC3及CC3表达水平,包括积分吸光度(IA)值测定及染色结果,并采用t检验,对这3项指标的IA值进行2组比较。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SYXK(川)2013-185]。结果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HI后4、8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p-mTOR及CC3水平,均分别高于假手术组;HI后12、24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Sestrin2、p-LKB1、p-AMPK、p-mTOR、Beclin1、LC3及CC3水平,均分别高于假手术组;HI后72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Sestrin2及CC3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并且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后8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p-mTOR水平最高,HI后24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Sestrin2、p-LKB1、p-AMPK、Beclin1、LC3及CC3水平均最高。6组受试海马组织中LKB1、AMPK及mTOR水平比较,以及HI后4、8、12、24、72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LKB1、AMPK及mTOR水平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SP法IA值检测结果显示,HI后24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p-AMPK、LC3及CC3表达水平分别为(24 106±2 393)、(41 892±4 094)、(61 670±4 696),均高于假手术组的(15 593±1 575)、(18 941±2 131)、(20 279±1 91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8、P=0.035,t=15.723、P<0.001,t=25.812、P<0.001)。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显示,HI后24 h组受试海马组织中p-AMPK、LC3及CC3呈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较高。结论10日龄新生SD大鼠发生HIBD时,其大脑海马组织中Sestrin2可能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神经细胞自噬及凋亡。

  • 标签: Sestrin 2蛋白,大鼠 信号传导 缺氧缺血,脑 自噬 细胞凋亡 印迹法,蛋白质 大鼠,Sprague-Dawley 动物,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砷暴露对不同发育阶段仔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水平的影响,探讨砷暴露引起仔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妊娠昆明种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蒸馏水)组和15、30、60 mg/L亚砷酸钠(NaAsO2)组,每组6只。从妊娠第1天至仔断乳前经母鼠染砷,仔断乳至出生后40 d(PND 40)继续染砷,染砷方式为自由饮水。对PND 40仔进行水迷宫实验以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分别对PND 10、20、40仔称量体重,取脑组织并分离海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仔海马BDNF和TrkB 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15、30、60 mg/L NaAsO2组PND 20仔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2 ± 1.88)、(13.50 ± 1.38)、(13.00 ± 1.14)、(11.75 ± 0.82)g,F = 4.000,P < 0.05],其中60 mg/L NaAsO2组仔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PND 40仔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8 ± 2.35)、(37.17 ± 1.78)、(35.67 ± 1.69)、(33.83 ± 1.47)g,F = 7.248,P < 0.05],其中30和60 mg/L NaAsO2组仔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60 mg/L NaAsO2组仔体重显著低于15 mg/L NaAsO2组(P均< 0.05)。水迷宫实验训练的第3、4、5天仔寻找平台潜伏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380、6.788、7.240,P均< 0.05),训练的第4、5天,15、30、60 mg/L NaAsO2组仔寻找平台潜伏期[(67.76 ± 6.45)、(71.47 ± 12.19)、(73.96 ± 10.42),(58.63 ± 9.24)、(60.20 ± 3.74)、(67.96 ± 15.41)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52.83 ± 8.33)、(43.39 ± 8.98)s,P均< 0.05];空间探索实验,撤台后仔在第Ⅱ象限停留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709,P < 0.05),与对照组[(24.48 ± 3.18)s]比较,30和60 mg/L NaAsO2组仔停留时间[(18.85 ± 3.97)、(16.90 ± 1.62)s]显著减少(P均< 0.05)。PND 20仔海马BDNF mRNA水平(1.00 ± 0.05、0.98 ± 0.06、0.85 ± 0.06、0.68 ± 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368,P < 0.05),其中60 mg/L NaAsO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5和30 mg/L NaAsO2组(P均< 0.05);PND 40仔海马BDNF mRNA水平(1.00 ± 0.03、0.75 ± 0.02、0.76 ± 0.03、0.73 ± 0.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998,P < 0.05),其中各砷暴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PND 20仔海马TrkB mRNA水平(1.00 ± 0.08、0.71 ± 0.02、0.73 ± 0.02、0.68 ± 0.0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158,P < 0.05),其中各砷暴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砷暴露可使仔海马BDNF和TrkB mRNA水平降低,进而可能影响学习记忆能力。

  • 标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 学习记忆 海马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中毒仔生长发育、学习记忆及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氟对仔神经行为发育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72只(雌雄比例3∶1),适应性喂养1周,按体质量[(80 ± 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含氟量< 0.5 mg/L)、低氟组(饮水含氟量为10.0 mg/L)、高氟组(饮水含氟量为100.0 mg/L),每组24只(雌18只、雄6只),饲养6个月后自由交配产仔;各组母鼠产仔后持续染氟,仔经母乳途径染氟至出生28 d。记录仔的体、脑质量,生长发育指标(张耳、睁眼、牙齿萌出、长毛)和神经行为发育指标(悬崖回避、听觉惊愕、平面翻正、触须定位)的达标时间;出生28 d,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仔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取出生28 d的仔眼球血,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结果出生21、28 d,对照组、低氟组和高氟组仔体质量[21 d:(54.70 ± 3.02)、(52.30 ± 2.58)、(51.30 ± 2.71)g,28 d:(91.70 ± 5.03)、(90.40 ± 4.76)、(86.00 ± 4.55)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96、3.70,P均< 0.05);其中,出生21 d的高氟组仔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 < 0.05);出生28 d的高氟组仔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均< 0.05)。出生28 d,对照组、低氟组和高氟组仔脑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19,P < 0.05);且低氟组和高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在生长发育指标中,对照组、低氟组和高氟组仔睁眼完成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64,P < 0.05);且高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在神经行为发育指标中,对照组、低氟组和高氟组仔悬崖回避、平面翻正达标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29、7.69,P均< 0.05);且高氟组悬崖回避达标时间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均< 0.05),平面翻正达标时间高于对照组(P < 0.05)。Morris水迷宫实验第4天,低氟组和高氟组仔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P均< 0.05)。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显示,对照组、低氟组和高氟组仔血清NO含量,NOS、iNO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6、66.48、70.95,P均< 0.05);且高氟组NO含量高于对照组(P < 0.05),NOS、iNOS活性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P均< 0.05);低氟组血清NOS、iNOS活性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过量氟可引起仔血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可能与仔神经行为发育迟滞、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 标签: 氟中毒 生长发育 神经行为 学习记忆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对胶质母细胞瘤(S24-GBM)细胞间网络连接的影响及其在GBM放射抵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敲除S24-GBM干细胞(S24-GBMSCs)表面CX43的表达或生胃酮(CBX)特异性阻断CX43的功能后,用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S24-GBMSCs移植裸大脑中肿瘤细胞表面微管(TMs)的形成和小分子物质(Ca2++和SR101)在细胞间的传递。采用MRI检测放射对GBM体积变化的影响,记录和分析裸生存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敲除CX43基因后S24-GBMSCs的TMs明显缩短,TMs参与形成的网络连接减少;细胞间Ca2+同步性和SR101扩散能力下降,肿瘤体积缩小,荷瘤裸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均<0.01);CBX可以抑制Ca2+和SR101的扩散,延缓GBM的生长,但不影响TMs的形成(P>0.05)。采用CBX阻断TMs形成缺陷的S24-GBMSCs表面CX43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增强上述效应,提高S24-GBM对放射的敏感性(P均<0.05)。结论CX43参与S24-GBM细胞间网络连接的形成,影响细胞间信号分子的传递,在S24-GBM放射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放射敏感性 缝隙连接蛋白43 S24细胞系 裸鼠脑移植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鼻咽癌裸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人鼻咽癌CNE-2细胞裸移植瘤模型,取荷瘤成功裸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HBO组,每组10只。HBO组裸每天接受HBO暴露1次,每次1 h,连续处理2周。处理2周后,将2组裸全部处死并测量肿瘤质量和体积,计算抑瘤率。采用RT-PCR实验检测移植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VEGF、bFGF的蛋白表达和肿瘤病理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VEGF、bFGF蛋白表达与MVD的相关性。结果HBO连续处理14 d ,HBO组移植瘤裸肿瘤体质量抑制率和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43.12%和43.0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BO组移植瘤组织中VEGF、bFGF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EGF、bFGF蛋白在肿瘤细胞胞质内表达,阳性细胞细胞质染色呈棕黄色,细胞核染色为淡蓝色。HBO组移植瘤组织中VEGF、bFGF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内表达,染色呈棕黄色,微血管形态各异、大小差别大,尚未形成规则血管腔。HBO组MVD(33.16±4.89)显著低于对照组(45.69±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EGF蛋白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862,P=0.001),bFGF蛋白表达与MVD亦呈正相关(r=0.745,P=0.013)。结论HBO对鼻咽癌裸移植瘤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VEGF、bFGF的表达水平有关。

  • 标签: 鼻咽癌 移植瘤 高压氧 生长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A431裸移植瘤的体积、重量、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索小檗碱抑制cSCC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A431细胞,于20只裸背部皮下注射A431细胞悬液建立cSCC移植瘤裸模型。接种第15天,将荷瘤裸随机平均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组裸腹腔分别注射10、20、25 mg/kg小檗碱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连续给药35 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第7、14、21、28、35天检测移植瘤体积。实验结束后,处死裸并随即剥离瘤块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移植瘤行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水平,TUNNEL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凋亡细胞数,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Ez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随小檗碱剂量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肿瘤生长曲线逐渐变平缓,各小檗碱组肿瘤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最明显。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1.05%、66.68%、76.49%,瘤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 4.07、6.33、7.26,均P < 0.01)。移植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随小檗碱剂量的增加,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和范围增加。免疫组化显示,随小檗碱剂量的增加,Ki67阳性细胞逐渐减少。此外,低、中、高剂量组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而凋亡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0.01)。4组Bax、Bcl-2、caspase-3、Ezrin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其中,小檗碱低、中、高剂量组Bcl-2 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中、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高剂量组Bax mRNA及中、高剂量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 0.01),而低、中、高剂量组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仅高剂量组Ezrin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而低、中、高剂量组Ezrin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1)。结论小檗碱可抑制cSCC-A431裸移植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从而一定程度抑制cSCC-A431裸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小檗碱上调Bax、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Ezrin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小檗碱 疾病模型,动物 细胞凋亡 A431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丹参注射液联合人脂肪干细胞(hADSC)对自体脂肪颗粒植入裸皮下后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实验主体部分于2019年5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和平医院输血科实验室完成。选取24只8周龄健康雌性裸,体重(23±3) g,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植入脂肪颗粒0.5 ml;B组为植入脂肪颗粒0.5 ml+hADSC;C组为丹参注射液0.5 g/(kg·d)+脂肪颗粒0.5 ml;D组为丹参注射液0.5 g/(kg·d)+脂肪颗粒0.5 ml+hADSC。移植术后15 d时每组取3只裸取材,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数量。术后30 d各组剩余3只裸取材,HE染色并测量各标本体积。结果组织学肉眼观察,术后15 d,标本均可见完整的包膜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在包膜表面,包膜与移植体周围组织的分界明显,活动度好,质地硬度中等,以疏松结缔组织与周围组织相连;术后30 d,移植体的体积较移植初缩小,部分组织中可见脂肪液化坏死。术后15 d脂肪移植体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血管密度值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脂肪移植体体积值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与hADSC的综合作用,比各自单独运用更能有效地促进脂肪颗粒移植体早期血管系统的重建,更有效地提高脂肪颗粒成活率。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动物实验 人脂肪干细胞 脂肪颗粒移植 成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芬维A铵脂质体(4-HPR-L)对裸皮下人恶性黑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4-HPR-L。通过皮下接种黑素瘤A375细胞至BALB/c裸右侧腋窝建立黑素瘤荷瘤裸模型。取10只荷瘤裸模型,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同浓度细胞膜近红外荧光探针(DiR)溶液和DiR脂质体(DiR-L),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给药后6、12、24 h药物在体内分布情况。取30只荷瘤裸,随机等分为3组,即对照组、4-HPR组和4-HPR-L组,分别经尾静脉每次注射5%(质量分数)葡萄糖溶液0.2 ml、25 mg/kg 4-HPR和4-HPR-L溶液,于接种A375细胞后第8、10、12、14、16、18、20、22天给药,动态监测给药后各组裸的体重和肿瘤体积,观察生存情况。于末次给药后第2天处死裸,取心、肝、脾、肺、肾及肿瘤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黑素瘤体内转移情况,并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显示,DiR-L能较长时间滞留于肿瘤组织,给药24 h后在肿瘤部位仍可观察到较强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DiR-L荧光强度(22.85 ± 1.66)显著高于DiR(8.45 ± 0.97,t = 12.957,P < 0.01)。与对照组和4-HPR组相比,4-HPR-L组末次给药后第2天离体瘤重明显降低(F = 27.055,t值分别为4.768、6.640,均P < 0.05)。HE染色显示,4-HPR-L组2只裸发生肝脏转移,而对照组、4-HPR组全部裸发生肝脏转移。荷瘤的生存期观察显示,4-HPR-L组裸于接种后76 d内全部死亡,对照组和4-HPR组分别于接种后56 d和59 d内全部死亡。对照组凋亡指数为(12.14 ± 1.33)‰,4-HPR组为(67.17 ± 15.18)‰,4-HPR-L组为(152.73 ± 11.2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7.588,P < 0.05),4-HPR-L组与对照组和4-HPR组相比,t值分别为18.162、11.075,均P < 0.05。结论4-HPR-L能够有效抑制裸皮下黑素瘤体积增长和黑素瘤细胞转移,并延长裸生存期。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芬维A铵 脂质体 模型,动物 细胞凋亡 A375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