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和多种转移肿瘤浸润中枢神经系统(CNS),因CNS的特殊结构,脑脊液(CSF)的实验室检测在CNS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SF中的肿瘤细胞是评价CNS肿瘤累及的重要技术,为了规范操作,加强质量控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此专家共识。

  • 标签: 脑脊液 肿瘤 流式细胞术 质量控制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如何提高流式分选试验分选得率和纯度的问题,建立高效的流式细胞分选条件,为流式分选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设计以BD FACS Sorp Aria II为例,首先以微球样品作为研究对象,经检测不同分选速率、不同分选模式及不同喷嘴条件下的分选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以优化的条件尝试高效分选naïve T细胞。结果70 μm喷嘴,purity模式下,flow rate 1.0、3.0、5.0、7.0 4种速率的分选纯度均达到98%以上,但flow rate值越高,分选得率越低。不同分选模式分选时,yield模式的分选效率和得率都是最高的,分别为(99.67±0.33)%、(79.78±7.14)%,但其纯度显著低于另2种模式(均P<0.05)。3种喷嘴条件下分选后的纯度均达到98%以上,且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选原代naïve T细胞,70 μm喷嘴,flow rate1.0,purity模式条件最合适。

  • 标签: 分选速率 分选模式 喷嘴 分选得率 纯度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目前,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是CNS受累的金标准,但其灵敏度较低。多参数流式细胞分析(MFC)显示出比CSF细胞学更高的灵敏度。CSF细胞学检查阴性而MFC阳性的隐匿性CNS累及,同显性CNS累及一样,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复发高风险相关。然而,由于CSF标本的特殊性——细胞数量少、活性低、干扰细胞多等因素,使得CSF的MFC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亟须规范血液系统恶性肿瘤CSF的MFC检测。明确标本运送、抗体选择、阳性阈值设定等方面的标准措施,并规范报告分析、加强人员培训。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MFC在诊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CNS累及中的作用。

  • 标签: 血液系统肿瘤 脑脊液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能够对单个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免疫学、肿瘤学和血液学等多领域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该技术可以定量检测和分析眼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及各细胞亚群的分布特征。与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方法比较,流式细胞术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样本量小、灵敏度高、通量高等优点。流式细胞术已广泛应用于眼内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眼内淋巴瘤、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葡萄膜炎、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感染性眼内炎症性疾病等眼部疾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细胞亚群分析中,对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流式细胞术在眼部疾病眼内液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眼部疾病 眼内液 细胞因子 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流式细胞学检验中采取质量控制及生物安全管理方案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日~2021年4月30日我院1101例行流式细胞学检验的患者。其中甲组551例患者开展常规标本管理模式,乙组550例患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联合生物安全管理方案,评估两组管理效果。结果:乙组检验合格率为99.64%,显著高于甲组98.37%;乙组生物安全不良事件总发生率(0.00%)明显低于甲组0.91%(P<0.05)。结论:全程质量控制联合生物安全管理方案应用于流式细胞学检验中,可提升检验合格情况,降低生物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流式细胞学 检验 质量控制 生物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通过对"流式细胞术应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思路进行描述,结合其在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阐述"流式细胞术应用虚拟仿真实验"与线下实验内容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并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实践 混合式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术快速定量分析小鼠角膜组织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技术和方法。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15只,使用高尔夫样刀机械性刮除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层,生成直径2 mm的创面,在创伤后18 h切除带有完整角膜缘的小鼠角膜,采用胶原酶I和DNA酶联合消化法获得单细胞悬液,采用FACSCanto流式细胞分析仪画门技术分选角膜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另取6只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创伤组和正常组,每组3只,使用抗CD45、Ly6G和CD11b荧光抗体进行角膜细胞染色,计数并比较未创伤和创伤角膜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建立流式细胞检测角膜组织中嗜中性粒细胞的分析流程。CD45+细胞占角膜组织所有细胞的比例为(20.93±1.72)%,在角膜CD45+细胞群中可分选出Ly6G+ CD11b+双阳性嗜中性粒细胞群,Ly6G+和CD11b+细胞在CD45+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5.50±3.25)%和(93.40±4.53)%,Ly6G+和CD11b+共阳性细胞占角膜组织CD45+细胞的比例为(67.33±2.80)%。创伤后18 h,角膜中角膜缘募集嗜中性粒细胞数量为(151.47±10.82)%,多于正常角膜的(15.36±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9,P<0.01)。结论流式细胞检测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创伤角膜中嗜中性粒细胞群,为进一步评价不同原因造成角膜炎症反应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变化提供了一种快速定量分析方法。

  • 标签: 角膜 流式细胞术 嗜中性粒细胞
  • 作者: 黄思晗 张然然 竺晓凡 杨文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 黄思晗现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州 35000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巩固维持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脑脊液流式细胞术阳性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阳性(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iltration,CNSI+)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巩固维持期ALL CNSI+患儿的临床特点、免疫分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CNSI+患儿预后因素。结果12例巩固维持期CNSI+的患儿,以男性为主,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型。初诊高白细胞数(χ2=6.374,P=0.012)、激素预治疗不敏感(χ2=5.048,P=0.025)、流式脑脊液异常细胞比率升高(≥60%,χ2=7.024,P=0.008)、出现CNSI+时间≤14个月(χ2=4.873,P=0.027)以及复杂核型(χ2=9.356,P=0.002)等是预后不良因素。其中,复杂核型是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17)。结论ALL巩固维持期脑脊液流式检测CNSI+患儿,预后差。强化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及全身化疗是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重要治疗方案,对于单纯骨髓或骨髓合并髓外复发的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的选择。

  • 标签: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脑脊液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流式细胞检测在红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29例红皮病患者,包括6例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EMF)、5例Sézary综合征(SS)及18例不同病因的炎症性红皮病(IE),4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表型及克隆性,比较其在炎症性红皮病与淋巴瘤相关红皮病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组受试者的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CD4-CD8-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SS患者T细胞比例(93.8% ± 3.4%)高于EMF(42.7% ± 6.4%)及IE(46.0% ± 6.8%,t = 12.8、14.4,P < 0.001),IE患者CD4-CD8-细胞比例(0.37% ± 0.40%)低于EMF(2.93% ± 0.84%)及SS(2.38% ± 0.74%,t = 9.2、6.7,P < 0.05)。健康对照及IE患者均未检测到克隆性T细胞受体可变区β链(TCR-vβ)表达;3例EMF及所有SS患者检测到表达克隆性TCR-vβ的细胞亚群,且TCR-vβ克隆性细胞均为CD4+CD7-CD26-表型。4组受试者CD4+ 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4、CXCR3、CCR5与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IE患者表达CCR4、CLA、PD-1细胞比例低于SS及EMF患者(均P < 0.001),表达CXCR3、CCR5细胞比例高于SS患者及EMF患者(均P < 0.001)。结论流式细胞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表型及克隆性,可为红皮病患者的病因诊断提供佐证,有助于淋巴瘤相关红皮病与炎症性红皮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皮肤 Sézary综合征 流式细胞术 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 炎症性红皮病 T淋巴细胞 表位,T淋巴细胞 T细胞受体可变区β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Q-PCR)两种方法检测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微小残留病(MRD)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allo-HSCT的280例Ph+ B-ALL患者,同时用MFC和RQ-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检测移植前MRD。结果RQ-PCR与MFC检测MRD具有相关性(rs=0.435,P<0.001)。MFC、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的阳性率分别为25.7%(72/280)、60.7%(170/280)。移植前MFC-MRD阳性组患者移植后白血病3年累积复发率(CIR)明显高于MFC-MRD阴性组(23.6%对8.6%,P<0.001)。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组(RQ-PCR MRD阳性组)的3年CIR、非复发死亡(NRM)、无白血病生存(LFS)、总生存(OS)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组(RQ-PCR MRD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RQ-PCR MRD≥1%组比<1%组具有更高的3年CIR(23.1%对11.4%,P=0.032)、更低的LFS率(53.8%对74.4%,P=0.015)与OS率(57.7%对79.1%,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FC-MRD阳性是影响移植后CIR的危险因素(HR=2.488,95%CI 1.216~5.088,P=0.013),移植前RQ-PCR MRD≥1%是影响LFS(HR=2.272,95%CI 1.225~4.215,P<0.001)、OS(HR=2.472,95%CI 1.289~4.739,P=0.006)的危险因素。MFC检测MRD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8.50%、77.56%、23.62%、87.16%。以RQ-PCR MRD≥1%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23.00%、88.59%、17.15%、91.84%。移植前MFC-MRD阳性或RQ-PCR MRD≥1%二者任一成立为指标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54.29%、73.88%、45.70%、91.87%。结论MFC和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水平均可预测Ph+ B-ALL患者移植预后。移植前MFC-MRD阳性是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使用两种方法(移植前MFC-MRD阳性状态或RQ-PCR MRD≥1%成立)可提高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有助于更好筛选出高危患者。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实时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Q-PCR)两种方法检测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微小残留病(MRD)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allo-HSCT的280例Ph+ B-ALL患者,同时用MFC和RQ-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检测移植前MRD。结果RQ-PCR与MFC检测MRD具有相关性(rs=0.435,P<0.001)。MFC、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的阳性率分别为25.7%(72/280)、60.7%(170/280)。移植前MFC-MRD阳性组患者移植后白血病3年累积复发率(CIR)明显高于MFC-MRD阴性组(23.6%对8.6%,P<0.001)。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组(RQ-PCR MRD阳性组)的3年CIR、非复发死亡(NRM)、无白血病生存(LFS)、总生存(OS)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组(RQ-PCR MRD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RQ-PCR MRD≥1%组比<1%组具有更高的3年CIR(23.1%对11.4%,P=0.032)、更低的LFS率(53.8%对74.4%,P=0.015)与OS率(57.7%对79.1%,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FC-MRD阳性是影响移植后CIR的危险因素(HR=2.488,95%CI 1.216~5.088,P=0.013),移植前RQ-PCR MRD≥1%是影响LFS(HR=2.272,95%CI 1.225~4.215,P<0.001)、OS(HR=2.472,95%CI 1.289~4.739,P=0.006)的危险因素。MFC检测MRD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48.50%、77.56%、23.62%、87.16%。以RQ-PCR MRD≥1%预测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23.00%、88.59%、17.15%、91.84%。移植前MFC-MRD阳性或RQ-PCR MRD≥1%二者任一成立为指标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54.29%、73.88%、45.70%、91.87%。结论MFC和RQ-PCR法检测移植前MRD水平均可预测Ph+ B-ALL患者移植预后。移植前MFC-MRD阳性是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使用两种方法(移植前MFC-MRD阳性状态或RQ-PCR MRD≥1%成立)可提高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有助于更好筛选出高危患者。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实时定量PCR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的动态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方法。方法无菌采集大鼠胰腺,去除脂肪和淋巴组织,37 ℃预热的胶原酶消化胰腺组织,分离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加入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负载腺泡细胞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腺泡细胞处于静息状态,钙离子荧光强度稳定,8只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平均荧光强度值为307.75±36.45(n=8);刺激组加入牛磺胆酸钠后腺泡细胞钙离子荧光强度升高,第27.76秒达峰值,检测结果稳定。结论流式细胞仪为腺泡细胞钙离子浓度和细胞功能研究、及后续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另一简便易行的方法。

  • 标签: 胰腺腺泡细胞 钙离子 浓度 动态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记忆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检测对胃癌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两种T细胞对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将通过对照实验的形式实施,将纳入32例胃癌患者参与实验,将其命名为患者组,于同期再次选取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实验,命名为对照组。实验开始后抽取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样本,通过荧光标记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抗CD4、抗CD8、抗CD45RO、抗CD62L进行染色,随后分别检测记忆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并探析记忆T细胞和调节T细胞与胃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记忆性T细胞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数据显示可见,患者组与对照组的CD8+T、CD8+TCM、CD8+TCM/CD8+T、CD8+TEM/CD8+T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大(P>0.05)。其次,针对患者组的CD4+T细胞、CD4+TCM、CD4+TEM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进行了分析,在CD4+T细胞方面,患者组性别、TNM分期差异明显(P<0.05),CD4+TEM方面性别方面男性高于女性,(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不大(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记忆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与健康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利于提升为胃癌病理情况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对胃癌的预后治疗。

  • 标签: 胃癌 外周血 记忆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胃癌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形态异常血细胞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0年8月期间400例住院患者,对其进行采血后分析测定结果。结果:将镜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仪对形态异常血细胞的敏感度100.00%(124/124),特异度为71.01%(196/276),准确率为80.00%(320/400),阳性预测值60.78%(124/204),阴性预测值100.00%(196/196)。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的性能良好,其能够敏感地检测形态异常的血细胞,具有较强的重复性,但不能完全代替镜检。

  • 标签: 形态异常血细胞检测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率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检验越来越重要,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细胞检验只是检验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而血液检验是临床检验以上疾病大多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血液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分析影响血细胞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细胞检刚质量 因素 控制方法 白细胞数量 血小板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