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以使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本文分析了苯巴比妥、溴化物、环孢霉素、氨基糖苷类、地高辛等治疗药物的采样时间、测定方法、样品类型及药物监测结果。

  • 标签: 治疗药物 监测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药物监测结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某医院313例患者临床用药苯妥英、卡马西平、地高辛、氨茶碱、环孢霉素、他克莫司(FK506)等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08年某医院治疗药物监测1057次,其中环孢霉素的监测例次最多,约占52.7%,大多数患者只测定了1~2次血药浓度,占68.05%,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例次约占63.00%。结论监测药物种类较多,但由于多种原因,监测次数偏少,需要加强对治疗药物监测的重视。

  • 标签: 治疗药物监测 血药浓度 治疗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监测。方法对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监测。结论临床上常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用溶栓药以溶解治疗血栓。但是,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

  • 标签: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药学服务是一种执业行为,其执业人员承诺满足病人药物治疗方面的各项需求,并对其负责。这就要求执行药学服务的临床药师主动地提供以病人为直接对象的专业服务,要与医生、护士一起直接面对病人,参与治疗,指导用药,工作在临床第一线,起到医师延伸者功能,成为治疗队伍的一员。治疗药物监测(TDM)是药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TDM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测定血药浓度,二是解释并利用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为病人服务,达到或实现个体化给药。成都军区总医院近年来对来院行血药浓度监测的病人尝试了药学服务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也为深化临床药学工作积累了经验。

  • 标签: 药物监测 药学服务 药剂师
  • 简介:本文对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如中药、抗癫痫药、免疫抑制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抗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其方法学上的最新进展,如利用液质联用将成为发展方向。结合群体药动学和药物遗传学的最新发展,研究疾病药物治疗中的新方法,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出治疗药物监测(TDM)新的发展方向,如利用基因分型和基因芯片对患者测定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治疗药物监测 个体化用药 群体药动学
  • 简介: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疾病,相对于治疗,随访工作显得欠重视。且缺乏规范。重视胃癌治疗后的监测和随访目的在于定期全面复查以备及早发现复发、转移以及属于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并予以相应措施,以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治疗后生存期。我们回顾了新华医院等医院近30a的临床经验,拟探讨总结出一套胃癌术后监测随访的方案,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 标签: 癌治疗 临床工作者 恶性疾病 随访工作 随访目的 相应措施
  • 简介:摘要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免疫疗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子影像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IC)的表达,不仅有助于筛选出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还可以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笔者综述了分子影像在靶向肿瘤IC治疗监测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 标签: 肿瘤 分子影像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为加快手术间周转速度,为术后患者提供苏醒的地方。PACU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1950年代开始在美国盛行,逐渐向加拿大、南非等地扩展,1960年代在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普及,中国是在1990年以后大力发展PACU,21世纪以后迅速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三级医院的一项考核指标。在PACU推广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如麻醉记录单、设备设施、人员培训的完善与制度化,并向集中化、经济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 标签: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术后患者 发展历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镇痛、镇静治疗期间的监测及护理。方法配合镇痛、镇静治疗进行监测与护理。结论除了监测24小时心率、血压、呼吸及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依病情测动脉血气分析外,还要加强基础疾病病情的观察,要定时检查病人的局部和全身情况,及时发现异常。ICU病人理想的镇静水平是既能保证病人安静入睡又容易被唤醒。使用镇静剂后病人处于被动体位,容易发生压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因此,每两小时给病人翻身更换体位,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放松约束带,检查皮肤情况。

  • 标签: 镇痛 镇静治疗期间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并分析5种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孢菌素A(CsA)、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BZ)等5种药物的血药浓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种药物进行852例次监测,达到有效浓度范围的690例次,占总数的81%,未达到有效浓度125例次,占总数的15%,达到中毒浓度范围的37例次,占总数的4%。结论治疗药物监测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客观的依据。

  • 标签: 治疗药物监测 血药浓度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本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其诱因有多种,如妇科炎症、手术史、吸烟和饮酒等,均为主要病因,此病还可引发多种危重病,如急性大出血、流产休克甚至死亡,尤其随着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宫外孕的发生日渐增多;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宫外孕病人的盆腔包块大小及有无,盆腔积液多少,尤其阴超的使用,它能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宫外孕,从而为保守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因阴超可对子宫附件近距离扫描,避免了病人因憋尿带来的痛苦,减少膀胱腹压增加的危险性,也避免肠气、粪块的干扰和腹壁脂肪对超声造成的衰减,可使图像更加清晰,为保守治疗及时、准确的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保守治疗方法简单、方便、损伤小,同时能够保留输卵管及生育能力,深受患者欢迎;因患者对宫外孕的不了解,常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们应急时有效地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 标签: 宫外孕 超声监测 保守治疗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使用PICCO导管检测,分析该检测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本课题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2例,临床给与患者带有温度感应的PICCO专用动脉导管检测,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以及临床有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42例患者死亡12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6.8天,PICCO导管留置时间为5~10天,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并没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症状发生。结论PICCO检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的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PICCO检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宫外孕治疗中的监测应用。对宫外孕的106例住院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未破裂型宫外孕未见明显胚芽者保守治疗效果最好。破裂型选择手术治疗最佳。结论超声诊断具有无创、无痛、可重复等诸多优点,能够为宫外孕诊断及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超声监测 宫外孕 治疗
  • 简介:目的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卡马西平.方法按起始剂量5mg/kg单药服用卡马西平54名患者,1周及2周后荧光偏振免疫法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1周后大多数患者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内(90%),2周后多数低于正常范围(89%),副作用很少发生.结论卡马西平按起始剂量5mg/kg,1周后逐渐加量,能达到治疗效果且减少副作用.

  • 标签: 卡马西平 癫痫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症医学镇痛和镇静临床治疗的评估与监测方法、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选取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我院重症科需镇痛镇静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有4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新的镇痛和镇静临床治疗的评估与监测规范下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就患者的镇痛镇静不足以及过度情况发生率来看,干预组明显低对照组低。结论:新的镇痛和镇静临床治疗的评估和监测规范使患者镇痛镇静治疗效果得到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患者 镇痛治疗 镇静治疗 评估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伏立康唑自2002年问世以来已成为治疗侵袭性曲霉病的首选药物,并常作为移植后高风险患者预防用药。伏立康唑是氟康唑的衍生物,具抗菌谱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伏立康唑主要在肝脏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因此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可能影响该药的体内代谢。不同患者该药的药动学特点可有很大差异,因而影响临床疗效或使毒性增加。

  • 标签: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伏立康唑 细胞色素P450酶系 口服生物利用度 侵袭性曲霉病 体内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