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耗尽燃料后,恒星就开始走向死亡。这时,它的核心开始坍缩,但它的外壳开始膨胀,然后变为红巨星或者超巨星,直到最后,彻底暗淡下来。

  • 标签: 死亡 危险 红巨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科室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死亡16例,随访对比分析死亡以存活各项指标差异,总结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的P、hs-CRP、LDL、Ca2+、Alb、KT/V与存活组指标变化,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死亡的因素与hs-CRP、KT/V、LDL相关。结论hs-CRP、LDL升高以及KT/V下降等因素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液透析 死亡 危险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病例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急诊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我院急诊科急诊重症患者1318例的基本及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疾病谱及基础疾病情况,分析探讨与急诊重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因素。结果发现急诊重症患者中患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死亡比重较高。据统计患伴随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COPD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54.17%、38.19%、31.51%、28.68%。采取单因素法分析,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平均动脉压、呼吸状况、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格拉斯哥昏迷及循环、肝肾功能,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会对急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产生一定影响。结论与急诊重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对出现的危重症死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即时给予对症抢救治疗,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

  • 标签: 急诊 重症 死亡因素
  • 简介:摘要肺炎是引起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认为儿童肺炎死亡的高危因素包括:婴儿、女性、寒冷季节、缺乏母乳喂养、营养不良、特定病原体的感染、基础疾病、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如空气污染、年轻的产妇、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等)等。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多。该文主要针对儿童肺炎死亡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肺炎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的因素,这项荟萃分析旨在评估不同因素对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搜索相关电子数据库及相关会议,检索“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

  • 标签: 血液透析 死亡危险 Meta分析
  • 简介: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血尿酸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迄今,至少有约20个大规模试验,分析了尿酸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涉及10万例以上研究对象,其中支持尿酸作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研究有10多项。著名的芝加哥心脏研究,入选病人24997例,结果提示,尿酸是女性全病因死亡的独立预报因子,尿酸与男性全病因死亡率相关联,

  • 标签: 独立危险因素 病因 女性 高尿酸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 45例 2018.9-2019.9间住院患者,采用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肿量、血肿分型、脑积水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组间因素特征比较,应用多因素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导致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5 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病后 30 d 死亡 23 例,病死率 51.1%( 23/45 例)。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在入院时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血肿量、血肿直径、血肿分型、四脑室出血、脑积水和自主呼吸消失的组间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是影响脑干出血患者 30 d 生存率的可能危险因素。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OR=0.667, 95%CI: 0.459~ 0.969, P=0.034)、血肿量( OR=1.515, 95%CI: 1.026~ 2.236, P=0.037)、无自主呼吸( OR=0.031, 95%CI: 0.001~ 0.718, P=0.03)为原发性脑干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低 GCS 评分、血肿量大及自主呼吸消失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TBICU)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TBICU收治的212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94例)和存活组(11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212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中,有94例死亡(44.34%),其中有43例患者在入住TBICU后7 d内死亡,占所有患者的20.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农村(OR=3.210,95%CI:1.565~6.585)、入住TBICU前未抗结核治疗(OR=4.662,95%CI:2.292~9.484)、APACHE Ⅱ评分≥15分(OR=3.143,95%CI:1.481~6.673)、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17.195,95%CI:5.407~54.677)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住TBICU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居住农村、入住TBICU前未抗结核治疗、APACHE Ⅱ评分≥15分、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需在早期重点关注,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 标签: 结核,肺 重症肺炎 死亡 危险因素 合并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我院近期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总结导致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合并颅外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以及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合并器官损伤、早期低血压休克、早期低氧血症、高血糖、高钠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时,需加强控制患者的并发症,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50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该院在2020年1月—2021年4月接收的50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初次治疗肺结核患者需要采用2HREZ/4HR或者9HRE方法治疗;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需要采用3HREZ/6HRE方法治疗。对患者疾病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白细胞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2例,血糖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1例,红细胞沉降率出现升高的现象有25例,低蛋白血症患者有20例。其中显示空洞型阴影患者12例;点状且密度不一致的阴影患者29例;胸腔积液患者4例;结节状阴影患者2例;肺部张患者3例。另外,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共计29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计11例,低氧血症患者共计10例。经过治疗后,50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9例患者出现病情好转,1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结论临床中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疾病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从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疾病治疗后容易出现较大的疾病复发率,严重的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临床治愈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肺结核 合并重症 肺炎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急诊外科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入院的344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16例为死亡病例,对照组228例为存活病例。收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呼吸系统感染、体温、现场急救时间、ISS评分、GCS评分等因素与多发伤患者死亡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现场急救不规范、就诊时间≥3小时、损伤部位数目≥5处、ISS评分≥25分、GCS≤8分等是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现场急救不规范、就诊时间≥3小时、损伤部位数目≥5处、ISS评分≥25分、GCS≤8分的多发伤患者临床上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及早干预,提高抢救质量。

  • 标签: 急诊外科 多发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患者死亡原因及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共65例,其中成功复苏患者21例,在此当中病情好转出院患者6例,因预后不良而死亡患者15例。对这些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抢救持续时间(分、)年龄两个因素与复苏成功后的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而骤停持续时间(秒)、GCS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骤停持续时间(秒)越短、GCS评分越高即复苏后昏迷成都越低,则患者的预后情况越好

  • 标签: 心肺复苏 危险因素 骤停持续时间 GCS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治疗的217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临床转归等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17例COVID-19患者中,男124例,女93例;截至3月4日,死亡25例,存活192例,病死率为11.5%。89例(41.0%)患者有明确的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或与COVID-19确诊患者的接触史。死亡患者中,男21例(84.0%),合并基础疾病者21例(84.0%),有3种以上临床症状者15例(60.0%),丙氨酸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高于1.5倍正常值上限者14例(56.0%),肌酐>104 μmol/L者13例(52.0%),降钙素原>0.05 μg/L者18例(72.0%);存活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03例(53.6%)、95例(49.5%)、92例(47.9%)、23例(12.0%)、14例(7.3%)、47例(2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6、7.889、14.897、30.307、40.585、23.807,均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比值比(odds ratio,OR)=5.9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991~17.888,P=0.001]、男性(OR=6.009,95%CI 2.504~14.422,P<0.01)、合并基础疾病(OR=7.152,95%CI 2.058~24.851,P=0.002)、出现3种以上临床症状(OR=7.944,95%CI 2.280~27.676,P=0.001)、丙氨酸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高于1.5倍正常值上限(OR=9.552,95%CI 3.760~24.269,P<0.01)、肌酐>104 μmol/L (OR=11.458,95%CI 4.289~30.613,P<0.01)、乳酸脱氢酶>243 U/L (OR=7.591,95%CI 1.683~34.249,P=0.008)和降钙素原>0.05 μg/L(OR=12.410,95%CI 4.433~34.744, P<0.01)是影响COVID-19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且合并基础疾病的男性COVID-19患者,如出现肝肾功能受损、乳酸脱氢酶升高和降钙素原升高,需高度警惕病情恶化的风险。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病死率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导致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救治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外科进行医治的90例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相关医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0例患者中,死亡66例,死亡率73.33%。结论急诊外科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不断改进临床应急救治水平,减少创伤死亡例数。

  • 标签: 急诊外科 创伤 死亡 危险因素 临床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新生儿破伤风死亡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1例新生儿破伤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37例(72.5%),死亡14例(27.4%)。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发病年龄<3天、首次出现痉挛时间<4天、痉挛发作频繁伴反复发绀、使用安定剂量偏小、肺炎、败血症的比例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年龄<3天、首次出现惊厥时间<4天、痉挛发作频繁伴反复发绀、使用安定剂量偏小、肺炎、败血症是影响新生儿破伤风死亡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重症新生儿破伤风并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可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提高抢救治疗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破伤风 危险因素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 -12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外科创伤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综合性急救措施,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统计急救成功率与死亡率,明确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的急救成功率为 53.00%( 53/100),死亡率为 47.00%( 47/100)。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 ISS评分≥ 16分、 GCS评分、现场急救状况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与机械通气、 ISS评分≥ 16分、 GCS评分及现场急救状况等因素有关,临床必需要在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水平,以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诊外科创伤 死亡危险因素 急救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66例感染性病例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stic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单因素、多因素。结果: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中,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MODS数目、SIRS数目各项因子变化(P

  • 标签: 急诊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创伤死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可能致死原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在80例急诊外科创伤死亡患者中,20~50岁患者47例,占比为58.75%,20岁以下患者19例,占比为23.75%,50岁以上患者14例,占比为17.50%,20~50岁患者创伤死亡率显著高于20岁以上和50岁以上患者,P

  • 标签: 急诊外科创伤 死亡危险因素 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