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亚型,其起病急、预后差,因此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是治疗ABAO的关键。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桥接治疗)对于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然而,迄今尚未针对后循环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进行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就ABAO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基底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行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11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机械取栓组(66例)和静脉溶栓组(45例)。机械取栓组患者采取越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组患者先采用静脉溶栓,对无效者如条件许可、家属愿意再采取机械取栓(桥接治疗)。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死亡率。结果研究过程中中途退出7例(机械取栓组4例、静脉溶栓组3例),最后纳入统计分析104例(机械取栓组62例、静脉溶栓组42例)。机械取栓组有54例(87.1%)血管成功再通,血管再通率较静脉溶栓组[26例(61.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取栓组有8例(12.9%)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静脉溶栓组6例(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取栓组治疗有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4分或治疗后NIHSS评分为0分)率为67.7%,高于静脉溶栓组(38.1%);预后良好率(58.1%)优于静脉溶栓组(28.6%),死亡率(3.2%)低于静脉溶栓组(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静脉溶栓未通患者中14例改行取栓桥接治疗(2例患者家属拒绝再取栓),其血管再通率(78.6%)、颅内出血率(14.3%)、治疗有效率(50.0%)、预后良好率(57.1%)、死亡率(7.1%)与机械取栓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能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即使是静脉溶栓无效后的再取栓(桥接治疗)也同样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5月-2020年8月接诊50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护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后24 h内接受急诊血管内再通并同期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16例患者资料。观察术后血管内治疗的开通率、操作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症状性出血、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6例患者中,4例行直接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12例行补救性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基底动脉(BA)4例,椎动脉颅内段8例,椎动脉起始部4例。15例患者获得完全或部分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为79.0(72.3,109.3)min。1例患者术中出现栓子远端逃逸。2例术后48 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较入院改善≥4分。9例预后良好(术后3个月mRS评分0~3分),4例死亡。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急诊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

  • 标签: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卒中 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5例,对发病时间在4.5 h内且具有静脉溶栓适应证者,先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联合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对不适合静脉溶栓治疗或发病时间在4.5~24 h的患者,给予单纯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或结合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术后90 d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比较其中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的差异。结果24例患者血管成功再通,1例患者血管再通失败。术后90 d随访时患者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8例,死亡6例。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4例、中段10例、下段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闭塞部位为基底动脉上段0例、中段6例、下段5例,心源性栓塞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基底动脉闭塞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部位与闭塞病因有关。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支架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度怀疑为-基底动脉狭窄患者147例,对患者进行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进行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以CTA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分析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对左侧椎动脉诊断灵敏度86.42%、特异度89.39%、阳性预测值90.91%、阴性预测值84.29%;对右侧椎动脉诊断灵敏度80.26%、特异度90.14%、阳性预测值89.71%、阴性预测值81.01%;对基底动脉诊断灵敏度81.69%、特异度93.42%、阳性预测值92.06%、阴性预测值84.52%。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对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60、-0.851、-0.828,均P>0.05)。结论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筛查手段,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检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动脉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 简介:摘要寰前节间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畸形均属于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畸形,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常伴有动脉瘤形成,其主流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治疗。本文报道1例Ⅱ型寰前节间动脉伴同侧椎动脉缺如、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同时合并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动脉瘤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与保守治疗比较,评估介入治疗颅内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两个中心队列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和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共纳入69例颅内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最大径>10 mm)患者。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与患者商议后确定,分为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组)和保守治疗(保守组)。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病死、卒中、其他部位出血、心肌梗死等在内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69例患者,手术组51例,接受血管重构介入治疗36例、血管解构介入治疗11例、二者联合介入治疗4例;保守组18例,接受单纯危险因素控制11例、危险因素控制联合抗血小板治疗7例。保守组的高血压患者占94.4%(17/18)、巨大型动脉瘤占50.0%(9/18),分别高于手术组的64.7%(33/51 ,χ2=4.500,P=0.034)、19.6%(10/51 ,χ2= 4.730,P=0.030)。与疾病相关的总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组15.7%(8/51)、保守组44.4%(8/18),危险比(RR)值0.353[95%可信区间(CI):0.156~0.8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8,P=0.031)。相关病死率手术组2.0%(1/51)、保守组38.9%(7/18),RR值0.050 (95%CI: 0.007~0.3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1,P<0.001);疾病相关出血性卒中发生率手术组2.0%(1/51)、保守组22.2%(4/18),RR值0.088 (95%CI: 0.011~0.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 ,P=0.020)。手术组44例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动脉瘤治愈率56.8%(25/44),保守组9例获得影像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无动脉瘤治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4,P=0.006)。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有较低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 放射学,介入性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眩晕宁片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 96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0例和对照组 48例 ,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降压、降糖等。治疗组加用眩晕宁每次 2片 ,每日 3次 ,口服 ,连服半个月。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每次 5mg,每晚一次口服 ,疗程半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的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眩晕宁可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P<0.05),显著降低血浆比粘度( P <0.05),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 P<0.01)。 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眩晕宁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比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眩晕宁片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眩晕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
  • 简介:摘要背景和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2012年经血管内治疗的30例症状性、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发症、影像学和随访资料。所有存活的患者都接受了电话随访,以获取他们当前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30例患者中有24例为颅内椎动脉狭窄,6例为基底动脉狭窄。其中10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治疗,13例行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还有5例患者同时行支架植入和PTA治疗。另有2例患者手术失败。术后死亡患者1例(3.3%),卒中患者2例(6.6%),1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者(6.7%)出现无症状并发症(夹层和假性动脉瘤)。本研究的中位数临床随访时间为7年。在29例术后存活患者中,有6例死于其他无关因素。有3例患者(10%)出现卒中复发,2例(6.7%)为短暂性后循环缺血发作。2例患者出现继发性大脑中动脉卒中。5例患者(16.7%)再次出现动脉狭窄,其中3例为(10%)手术的动脉血管闭塞。有6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10%)行PTA治疗,另3例(10%)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当前的mRS评分结果为:9例mRS评分为0分,8例mRS评分为1分, 4例mRS评分为2分,1例mRS评分为4分。结论通过长期随访发现,高危症状性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卒中复发率较低。选择合适的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并予以血管内治疗可能使其获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5例采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械取栓,其中4例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1例术中血栓脱落至远端小动脉;术后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1例术后因小脑大面积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3分)4例。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Solitaire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医护理的应用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改善效果。方法:按照选用护理方式的不同,在我科2018年09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当中选取132例。采用常规护理的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护理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护理满意度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48%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中医护理,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具有缩短恶心、头痛、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效果,且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升高,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中医护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临床症状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8例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都行 MRI检查, 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 2例颅底神经无异常改变, 其余 36例表现出正常侧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展神经走向自然, 粗细匀称, 呈低信号,(患侧多表现为面神经受累)。基底动脉的高度分级中: 1级 14例、 2级 20例、 3级 4例;位置分级中: 1级 13例, 2级 16例, 3级 9例。结论 MRI诊断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有助于观察颅底神经改变情况,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底神经改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应用DCB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63.1±9.2)岁(范围:48~77岁)。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有19处颅内基底动脉狭窄进行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患者术前狭窄程度为75%(20%)[M(QR)],所有DCB均成功置入并实施扩张,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穿支血管闭塞所致后循环卒中。术后平均影像随访时间5.5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平均临床随访时间6.3个月,均无新发症状。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基底动脉狭窄患者,DCB血管成形术相对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血管成形术,气囊 颅内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症状和手术时间窗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急性BA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术前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其中12例为9~15分(轻中度),18例为6~8分(重度),12例为3~5分(特重度)。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窗),17例为0~6 h、16例为>6~9 h,9例为>9~24 h。术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其中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术后36 h内复查头颅CT,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其中0~2分生活可自理;4~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窗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再通38例(90.5%),其中35例为mTICI 3级,3例为2b级;血管未成功再通4例(9.5%),2例为mTICI 2a级,2例为mTICI 0级。住院期间3例(7.1%)患者死亡,其中2例术后呼吸、心跳骤停,考虑因脑干功能衰竭所致;另1例继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2.4%)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1~4个月)。术后3个月,39例患者中,20例(51.3%)预后良好,其中17例生活可自理;19例(48.7%)预后不良,其中8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术前症状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现特重度症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39,95% CI:0.004~0.404,P=0.007)。结论初步推测急性BAO患者的术前症状为特重度,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差;而手术时间窗不是影响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基底动脉 栓塞,治疗性 预后 时间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所收治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0例进行相关研究,并借助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这中间,参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治疗,进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上,显著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的方法,能够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该种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磺酸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病6~24 h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可能与其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3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6~24 h者23例(OPT>6 h组),OPT 0~6 h者14例(OPT≤6 h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率及死亡率的差异,以及OPT>6 h组患者中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OPT>6 h组患者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3个月预后良好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0.4%、47.8%、43.5%,与OPT≤6 h组患者(35.7%、35.7%、42.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基于CT血管成像(CTA)影像的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后循环CTA血管评分(pc-CTA)和基底动脉预后评分(BATMAN)在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6~24 h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仍能获益且安全性未明显降低,而术前pc-ASPECT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与其预后可能有关。

  • 标签: 基底动脉闭塞 时间窗 血管内治疗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