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中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应用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可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核磁共振 检查 人文关怀护理 焦虑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肝癌诊断中磁共振增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50例CT/超声检查结果阳性征象患者临床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磁共振增强技术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并比较CT与磁共振增强技术诊断效能,观察磁共振增强技术诊断的小肝癌分类情况。结果:磁共振增强技术的阳性预测值96.55%,阴性预测值90.48%,灵敏度93.33%,特异度95.00%,准确度94.00%,灵敏度、准确度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经磁共振增强技术准确检出的28例研究对象中,46.43%为速升速降型,35.71%为缓升速降型,10.71%速升缓降型,7.14%为缓升缓降型,以分别以动脉供血、动脉门脉供血、门脉供血、供血较少为主要表现。结论:磁共振增强技术对小肝癌诊断具有较好灵敏度、准确度,可有效判断小肝癌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 小肝癌 临床诊断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核磁共振增强技术应用于小肝癌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收和收治的47例经过CT或者超声检查呈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磁共振增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CT和磁共振增强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磁共振增强技术对小肝癌的诊断率明显优于CT检查,(P

  • 标签: 磁共振 动态增强技术 小肝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用于评估女性乳房乳头乳晕血供特点的可行性,为乳房整形手术提供乳头乳晕的血供参考。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9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影像数据库中收集女性乳腺DCE-MRI图像资料,选择未发现肿物的正常乳房的DCE-MRI图像进行研究。在西门子工作站将患者乳腺DCE-MRI图像通过图像减影获取乳房血管图像,分别对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评估,结合三维MIP图像识别所有供应乳头乳晕的血管。乳头乳晕的血供被划分为内上、内侧、内下、外上、外侧、外下、中央、上方和下方9个象限,对各个象限血管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测量血管至乳房皮肤表面投影的最大距离。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左侧与右侧乳房的乳头乳晕复合体(NAC)血供象限分布构成比。计算血管到皮肤距离的平均值、标准差及95%置信区间,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象限血管至皮肤距离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到245例患者490只女性乳房DCE-MRI图像,其中97例患者97只乳房发现有乳腺肿物,其余393只为正常乳房(97例单侧乳房、148例双侧乳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72岁,平均43.7岁。393只乳房(左侧200只、右侧193只)共发现有637条(左侧311条、右侧326条)乳头乳晕供应血管。在637条血管中,内上象限269条(42.2%),外上180条 (28.3%),内侧57条(8.9%),下方37条(5.8%),中央30条(4.7%),内下25条(3.9%),外下25条(3.9%),上方11条(1.7%),外侧3条(0.5%)。卡方检验表明左侧乳房和右侧乳房在NAC血供象限分布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6.4,P=0.602)。除中央象限血管以外,所有血管到皮肤表面投影最大距离的平均值为0.91 cm, 95%置信区间为0.86~0.96 cm。方差分析表明各象限供血血管到皮肤投影的最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P<0.001)。结论DCE-MRI可以清晰地显示乳头乳晕的血供来源。乳头乳晕血供主要来源于内上象限和外上象限的血管,血管在皮下约1 cm深度走行。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成像,三维 乳房 乳头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增强检查(DCE-MRI)对宫颈癌及其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1例,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为"金标准",对比MRI、DCE-MRI诊断宫颈癌的符合率,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DCE-MRI参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61例宫颈癌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Ⅰb期11例,Ⅱa期12例,Ⅱb期23例,Ⅲa期9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采用MRI诊断出Ⅰb期8例,Ⅱa期9例,Ⅱb期20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Ⅳa期1例;采用DCE-MRI诊断出Ⅰb期10例,Ⅱa期11例,Ⅱb期23例,Ⅲa期8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DCE-MRI诊断符合率(95.08%,46/61)高于MRI(75.41%,58/61),P<0.05。与临床分期相比,DCE-MRI分期的Kappa指数为0.935(95%CI 0.805~1.066,P<0.001),高于MRI分期的0.675(95%CI 0.544~0.806,P<0.001)。Ⅲa~Ⅳa期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Ⅰb期、Ⅱa期、Ⅱb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中分化及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Ve(r=0.598)、Kep(r=0.612)、Ktrans(r=0.571)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Ve(r=-0.618)、Kep(r=-0.641)、Ktrans(r=-0.594)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DCE-MRI诊断宫颈癌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与临床分期一致性高,且DCE-MRI定量参数和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 符合率 定量参数 临床分期 分化程度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8例女性患者的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图像序列,年龄21~79(45.5±13.7)岁。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CBAM-ResNet自动分类模型,统计图像级别的分类结果,同时结合集成学习思想得到患者个体的分类结果。基于残差网络的CBAM-ResNet分类模型在单张图像层面对乳腺肿瘤的分类准确率达到82.69%,灵敏度为85.67%。采用投票机制后,在患者层面的分类准确率为88.24%,灵敏度为87.50%。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类算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DCE-MRI 深度学习 残差网络 集成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检查护理在老年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来我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着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检查过程配合度、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检查过程配合度为36(72.00%),患者焦虑评分为47.32±1.67,患者抑郁评分为48.33±1.87,患者护理满意度为34(68.00%)。实验组50例患者中,检查过程配合度为48(96.00%),患者焦虑评分为30.26±0.87,患者抑郁评分为30.11±0.76,患者护理满意度为49(98.00%)。实验组患者检查过程配合度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护理在老年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患者的护理配合度,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提升,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检查护理 老年患者 核磁共振检查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14.9648,P=0.0001)组间比较差异(P<0.05)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从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集我院放射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60例参与研究调查,而360例患者开展MRA检查和CT动脉血管成像(CTA)进行检查,针对两项成像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在7小时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将此结果当做参考标准。结果:3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将DSA的检查结果当做表换,MAR的检查结果中检测出来的烟雾病与动脉瘤的例数偏多,而脑动脉狭窄检测而出更多的则是CT动脉血管成像,CT动脉血管成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测而出的结果偏差较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的脑动脉狭窄检测结果,其敏感度和假阳性率较弱,而特异性明显高出CT动脉血管成像,两项检查技术在脑动脉狭窄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的检查结果中MRA检查具有很高的持续性,而假阳性率较高的就是CT动脉血管成像的检查,这两项检查技术在动脉瘤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具备的差异性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从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集我院放射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60例参与研究调查,而360例患者开展MRA检查和CT动脉血管成像(CTA)进行检查,针对两项成像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在7小时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将此结果当做参考标准。结果:3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将DSA的检查结果当做表换,MAR的检查结果中检测出来的烟雾病与动脉瘤的例数偏多,而脑动脉狭窄检测而出更多的则是CT动脉血管成像,CT动脉血管成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测而出的结果偏差较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相对于CT动脉血管成像的脑动脉狭窄检测结果,其敏感度和假阳性率较弱,而特异性明显高出CT动脉血管成像,两项检查技术在脑动脉狭窄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的检查结果中MRA检查具有很高的持续性,而假阳性率较高的就是CT动脉血管成像的检查,这两项检查技术在动脉瘤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具备的差异性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实际价值。方法:研究中,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名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确诊的脑血管疾病病人当成了研究对象。首先,对65名病人的基本资料进行了整合分析,之后分别对65名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最后就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进行了量化比较。结果:汇总研究数据可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而且数据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利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其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诊断准确率,因此应当在后续临床工作中做好相关诊断措施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疾病患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Ca患者作为PCa组,选取同期5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BPH组,进行横断面研究。两组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DWI及DCE-MRI扫描,对比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峰值时间(Tmax)、峰值强度(SIpeak)、信号强化率(SER)、最大增强斜率(MSI)及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类型,并综合分析癌灶和非癌灶间差异。统计T2WI、DWI、DCE-MRI检查结果,对比3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PCa的诊断效能。结果PCa组ADC值低于BPH组,EADC值高于BPH组(P<0.05);PCa组Tmax值低于BPH组,SER、MSI值高于BPH组(P<0.05);PCa组Ⅲ型TIC曲线占比(64.00%)高于BPH组(14.81%),Ⅱ型TIC曲线占比(24.00%)低于BPH组(66.67%,P<0.05);常规T2WI序列诊断出癌灶32例,另有10例BPH患者外周带检出低信号;DWI检查检出癌灶34例,另有10例BPH患者中央腺区检出稍高信号结节,ADC信号稍低,6例增生外周带高信号斑片影;经DCE-MRI检查50例PCa患者中42例病灶区呈早期明显强化,并快速或缓慢下降,2例表现为低峰值强化下降型,2例外周病灶表现为上升型,4例表现为不典型图形,4例病灶不明确;54例BPH患者中,10例T2WI检出低信号区;16例DWI检出稍高信号结节,其中8例ADC呈稍低信号;4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并逐渐上升,或呈平台强化;8例中央增生结节出现早期明显强化,并早期下降;T2WI、DWI、DCE-MRI联合诊断PCa的灵敏度(96.00%)、准确度(92.31%)高于3种方法单独诊断(P<0.05)。结论T2WI、DWI、DCE-MRI联合检查能获得更全面病灶信息,显著提高PCa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利于减少漏诊。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Ca患者作为PCa组,选取同期5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BPH组,进行横断面研究。两组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DWI及DCE-MRI扫描,对比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峰值时间(Tmax)、峰值强度(SIpeak)、信号强化率(SER)、最大增强斜率(MSI)及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类型,并综合分析癌灶和非癌灶间差异。统计T2WI、DWI、DCE-MRI检查结果,对比3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PCa的诊断效能。结果PCa组ADC值低于BPH组,EADC值高于BPH组(P<0.05);PCa组Tmax值低于BPH组,SER、MSI值高于BPH组(P<0.05);PCa组Ⅲ型TIC曲线占比(64.00%)高于BPH组(14.81%),Ⅱ型TIC曲线占比(24.00%)低于BPH组(66.67%,P<0.05);常规T2WI序列诊断出癌灶32例,另有10例BPH患者外周带检出低信号;DWI检查检出癌灶34例,另有10例BPH患者中央腺区检出稍高信号结节,ADC信号稍低,6例增生外周带高信号斑片影;经DCE-MRI检查50例PCa患者中42例病灶区呈早期明显强化,并快速或缓慢下降,2例表现为低峰值强化下降型,2例外周病灶表现为上升型,4例表现为不典型图形,4例病灶不明确;54例BPH患者中,10例T2WI检出低信号区;16例DWI检出稍高信号结节,其中8例ADC呈稍低信号;46例呈早期明显强化并逐渐上升,或呈平台强化;8例中央增生结节出现早期明显强化,并早期下降;T2WI、DWI、DCE-MRI联合诊断PCa的灵敏度(96.00%)、准确度(92.31%)高于3种方法单独诊断(P<0.05)。结论T2WI、DWI、DCE-MRI联合检查能获得更全面病灶信息,显著提高PCa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利于减少漏诊。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central gland prostate cancer,CG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3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CGPCa组(51例)和腺体增生组(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I、DCE-MRI及DWI扫描。分析两组患者MR图像特征,比较DCE-MR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两组患者及不同病变程度CGPCa患者中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DCE-MRI、DWI及二者联合对CGPCa的诊断价值。结果CGPCa组患者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和速率常数(Kep)均明显大于BPH组患者(P<0.001),ADC值明显小于BPH组患者(P<0.001),两组患者的血管外细胞外空间容积分数(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CGPCa组患者中,低危组患者的Ktrans和Kep值均明显小于中高危组患者(P<0.001),ADC值明显大于中高危组患者(P<0.001),两组患者的V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Ktrans、Kep、ADC值及其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32、0.813、0.862和0.901,对CGPCa的诊断均具有预测价值(P<0.001),且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指标(P<0.001)。结论DCE-MRI与DWI在CGPCa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DCE-MRI的定量参数Ktrans、Kep值和ADC值可为临床CGPCa的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且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前列腺中央腺体癌 前列腺增生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院实施的是随机分组方法,对照组实施的是MRI造影诊断方式,观察组实施的是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为(4.12±1.15*)、病灶范围确定时间为(4.22±1.16*);对照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病灶范围确定时间,分别为(13.42±3.11)、(13.73±3.14);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进行干预,发挥了巨大的诊断价值,清晰化地显示了病变范围、病变程度以及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核磁共振 弥散成像 脑干梗死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