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舌尖后部上抬运动障碍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黄绍鸣—韩知娟词表1对30例舌尖后部上抬运动障碍听障儿童进行观察评估和有效地训练.结果30例患者口部运动功能,运动功能在综合训练后效果明显.结论综合运用体位和呼吸训练、唇部按摩法、刷舌法和舌尖部运动训练法是保证患儿康复效果的关键.关键词听障儿童舌尖后部上抬运动障碍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7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39-02

  • 标签:
  • 简介: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由于使用神经阻滞剂所引起的一种独特的慢性锥体外系综合症。临床特征为口-舌-颊或躯体其他部分呈现各种不自主运动。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普遍使用,该障碍正成为一种医源性疾患而受到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病理学家的日益重视。1流行病学及有关因素[1-4]TD最早发现于1954年,首先由Sigwald和Uhrband报道并命名。1960年Kruse第1次详细的描述了TD的临床特征。

  • 标签: 迟发性运动障碍 精神病 抗精神病药 精神病理学 医源性疾患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只给予训练,治疗组进行训练时配合针刺颈项部穴位。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语音清晰度总分均明显提高(P=0.00),语音清晰度提高程度一级、二级人员评估得分差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障碍的治疗是有效的,相对于单纯训练更能提高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构音障碍 针刺 言语治疗 语音清晰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者采用双盲自身交叉对照法观察舒必利与安慰剂对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疗效,结果显示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舒必利治疗有一定临床效果。

  • 标签: 疗效 舒必利 治疗 迟发性运动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治疗的56例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进一步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上肢功能评定箱(SHEF)、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上均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对康复治疗的总满意度为96.43%。结论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采取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 标签: 骨关节损伤 运动障碍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以突然运动诱发短暂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由于相对少见,PKD易被误诊为癫痫或其他发作性疾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规范化诊治,我国PKD诊治领域的专家反复讨论撰写了该指南,并在神经遗传学组会议上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内容包括PKD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

  • 标签: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申昆玲教授非常高兴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的邀请,与英国Leicester大学感染和免疫系国家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ciliarydyskinesia,PCD)诊断服务中心(简称诊断中心)ChristopherLiamO'Callaghan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保平主任医师及郎志奇副主任医师共同就“儿童PCD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北京儿童医院 纤毛运动障碍 原发性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 服务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综合征的运动障碍症状性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救治的急性或亚急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针对其运动障碍的症状展开治疗,分别采用抗胆碱能药物、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运动障碍有效率66.7%;左旋多巴制剂的有效率为88.9%;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83.3%。结论左旋多巴制剂治疗目前为止仍是大多数病人缓解症状最有效的手段。抗胆碱能药物多用于有静止性震颤的病人;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递质的结合能力增强。

  • 标签: 帕金森综合征 运动障碍症状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康复训练组,每组25例。每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临床疗效评价、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为观察指标进行康复学评定。结果针康组有效率为92%,优于康复组的76%,各组治疗后FMA、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均P<0.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高效率治疗途径之一。

  • 标签: 针刺疗法 康复疗法 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