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全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认真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大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整个“八五”时期工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调整结构呢?朱镕基说,必须实行三个结合:一是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两方面的优点最好地结合起来。二是中央和地方两级调控相结合。三是存量调整和增量调

  • 标签: 产品技术含量 企业技术进步 技术投入 总理朱镕基 中央工作会议 存量调整
  • 简介:简介:.男,吉林省露水河人.教授。生于1967年。1990年7月毕业于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现就职于唐山学院传播与动画系.主要从事影视、书法、绘画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论著及在国家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书画作品数十篇:多次在国家、省、市的各类主要大赛担任评委。

  • 标签: 书法作品 朱正 大连轻工业学院 教学与研究 唐山学院 工业设计
  • 简介:(本刊讯)近日,在我区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内蒙古经济基础薄弱,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要再搞重复建设、不要再扩大工业生产规模,不要再搞新的工业项目。这对带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现在,中央决定实施更加积圾的财政政策,筹集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扩大国内需求,这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措施。现在的关键是抓紧落实中央的部署。像内蒙古这样的中西部地区,最需要的是用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在这个政策上,国家要向内蒙古适当倾斜,要多给内蒙古上一些项目,这样可以减轻就业的压力,扭转生产下降的局面。要采取相应措施,把这

  • 标签: 国有企业改革 基础设施建设 朱鎔基总理 粮食购销 内蒙古 下岗职工
  • 简介:明成祖朱棣以藩王夺取帝位,因而对他的皇位继承人问题十分重视。成祖在世时,争夺继承帝位的斗争曾十分激烈,在他死后,皇位在不到1年时间中,迅速递嬗,传到他的孙子手里。

  • 标签: 南京 朱棣 幼子 永乐 继承人 朱元璋
  • 简介:是明代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实行德政治国,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仁宣之治"。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宣德朝也存在一些弊政,尤其在处理宦官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他提高宦官地位,赋予宦官批红权,设置镇守中官等,致使宦官势力空前猖獗,无意中为宦官干政提供了保障。他对造成明代的"宦祸"负有很大责任。

  • 标签: 朱瞻基 批红权 镇守中官 宦官之祸
  • 简介:启钤,曾代理北洋政府总理。周恩来,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在这不同年代、不同性质政府的两个总理早年私交中,体现了凡人之间常有的友情。周恩来对启钤一家几代人均关怀备致。启钤,谱名启纶,字桂辛,人们常尊称他桂老。他祖藉贵州开阳,1872年11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生前曾任清京师大学堂泽学馆监督,京师内外城巡警厅厅丞,东三省蒙务局督办,邮传部丞参兼津浦铁路北段总办。慈禧因其才,赏他二品顶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启钤出任津浦铁路督办,7月改任交通总长。1915年,他又任内务总长兼交通总长,

  • 标签: 周恩来 朱启钤 “朝” 北洋政府 京师大学堂 共产党
  • 简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生前身后,人们对他的称呼有许多种,其中“总理”和“国父”是叫得最啊、也叫得最久的两个,现在不少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仍然时不时的有所提及。但是,这两个称呼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时间开始有的?使用的场合有什么区别?现在的许多人则不甚了然。其实,“总理”云者,乃是孙中山所领导的政党内部对他的称呼。据历史记载,1905年8月20日同

  • 标签: 历史题材 中华民国国父 国民党内部 中国民主革命 中华革命党 档案史料
  • 简介:<正>居委会,对于每个有城市生活经验的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不同时期的居委会,给人留下的是不同印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委会里聚集着一群"小脚侦缉队"——因为那时居委会大妈从"缠足"时代走过来,先缠后放的一双脚,已然畸形,干的又都是专在小巷深处盯梢设伏,打击"投机倒把"、防范儿女私情之类活计,就落下了不无揶揄色彩的绰号。七八十年代,市

  • 标签: 八十年代 侦缉队 翠湖 中国梦 生日礼物 身教重于言教
  • 简介:十几年来,衡水市桃城区裕丰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师伟平时总是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她记的不是私人日记,而是哪家有困难了,谁又需要帮助了,居民哪儿不满意了,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她把这个小本子叫作"民情日记"。作为"小巷总理",像这样的小本,她记满了60多个,记录下的问题有1万多件,每一件都有回音,每一件都有着落。

  • 标签: 总理 民情日记 党支部书记 群众服务 桃城区 衡水市
  • 简介:1946年3月15日,上海杂志联谊会编辑并发行了《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登载见证"较场口事件"目击者的文章,抗议陪都暴行。其中载有《寄郭沫若先生》诗歌一首,不仅仅反映了对当时"人"与"事"的评判,更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作品反映的内容出发,对诗歌进行解读,或许可以更好地从诗歌作品出发来回望历史,从历史史实出发来反观文学。

  • 标签: “较场口事件” 郭沫若 朱维基 “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