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衰竭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前患者自身因素,实验室指标,肝脏合并疾病,手术因素,门静脉高压症,药物因素都是衰竭的相关影响因素。笔者通过总结影响切除术后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现有肝功能评分模型的评价效果,并根据评分指标探讨行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策略,以减少切除术后衰竭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长期生存率。

  • 标签: 肝脏疾病 肝切除术 肝衰竭 并发症 围术期管理 评分模型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衰竭人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2020年1-6月我院收治的3例人工治疗衰竭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开展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评估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3例患者完全治愈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衰竭行人工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 标签: 肝衰竭 人工肝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衰竭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甚高,在衰竭发生前期进行早期预警,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衰竭前期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关于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相关衰竭人群中进行,现就目前衰竭前期早期诊断、预警及治疗展开讨论。

  • 标签: 肝衰竭 早期诊断 早期预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Child-Pugh评分和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肝硬化情况等术前指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术中血流阻断情况等术中指标以及术后病理学结果等术后指标。对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13例,年龄(54.0±11.3)岁。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和肝硬化为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风险因素。Child-Pugh A级和B级患者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5.0%(18/72)、70.6%(1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和无肝硬化患者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50.0%(20/40)、20.4%(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OR=5.698,95%CI:1.694~19.163)、肝硬化(OR=3.074,95%CI:1.147~8.240)为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Child-Pugh分级和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独立风险因素。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功能衰竭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伤,并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 、性脑病 、

  • 标签: 肝衰竭 中药 骨髓干细胞
  • 简介:摘要国内学者认识到,患者在进展到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衰竭之前,存在一个"衰竭前期",也是临床有效干预的黄金窗口期,在此期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降低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华医学会《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衰竭"前期"做了明确定义。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衰竭前期对应于急性损伤/急性失代偿、炎症因子风暴/免疫紊乱阶段。现简要介绍衰竭前期的实质内涵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有待探索明确的问题。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衰竭 肝衰竭前期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的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衰竭(PHLF)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切除术的HCC患者10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实验室检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及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以获取肝功能、肝脏硬度(LS)值及内肿瘤相关指标。根据国际肝脏外科研究小组(ISGLS)定义判断PHLF,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HLF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分析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并比较预测模型、ALBI评分、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预测PHLF的效能。结果101例患者中39例发生PHLF(3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国际标准化比值(OR=1.09,P=0.026)、LS(OR=1.297,P=0.004)及肿瘤最大径(OR=1.191,P=0.015)是PHLF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模型预测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63~0.921),显著大于ALBI评分、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预测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0.626~0.688,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P=0.498)。结论基于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构建的PHLF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外科医师筛选适合手术的HCC患者。

  • 标签: 剪切波弹性成像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术后肝衰竭
  • 简介:摘要急性衰竭(ALF)常用来描述出现或发展为肝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是一种少见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会导致黄疸、凝血病和性脑病以及多器官衰竭。ALF的病因广泛,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随着专科诊疗及重症监护水平逐步提高,ALF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目前ALF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免疫治疗、人工和肝移植等。本文将对ALF的病因进行总结,并就ALF的最新治疗进展展开论述。

  • 标签: 肝功能衰竭,急性 肝移植 病因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慢加急性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机体已经存在慢性肝病和肝脏及外器官衰竭的基础上发生肝功能的急剧恶化,病情危重,预后差,短期死亡率高。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及种族等不同,使东西方慢加急性衰竭的定义、病因以及预后评估均有差异。本文将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定义 病因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短期病死率高。虽然目前国际上缺乏规范统一的衰竭前期诊断标准,但其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提高衰竭的早期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从病因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发病机制相关参数,对衰竭发生风险的预警指标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衰竭早期诊断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从而进一步降低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早期预警 病因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血浆置换术治疗衰竭的护理干预和效果。方法:研究在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进行,共对我院的11例衰竭患者进行了分析,患者行人工血浆置换术+预警性护理措施,对比干预前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患者并发症。结果:干预后,患者ALT、AFP、TBIL、AST较之干预前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所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18%(2例),发生率略高。结论:人工血浆置换术+预警性护理用于衰竭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术后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建议在临床中推广这一护理措施。

  • 标签: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 肝衰竭 预警性护理 肝功能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衰竭前期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存在发生衰竭的风险,病死率较高。现就衰竭前期概念,特别是衰竭前期发展为衰竭的预警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衰竭前期的重视,促进衰竭防治关口前移,提高衰竭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治疗 肝衰竭 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胆管结石切除术后发生内胆管癌(IC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071例行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9例,女692例;年龄为(53±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详细术前检查。对于区域性结石,行解剖性切除术。对于弥漫性结石,切除局限于段或叶的区域性毁损病灶,必要时行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和(或)胆道镜取石。当门部胆管存在严重狭窄影响胆道引流时,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狭窄成形术等。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切除术后发生ICC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数表示。连续性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时根据临床常用参考值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截断值进行转换。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1 071例患者术前检查: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为8.2年(0~27.0年),CA19-9为(163±87)U/mL,癌胚抗原为(5.0±2.1)μg/L,左半、右半、双侧叶、总管或胆总管结石分别为545、245、228、53例,226例伴有胆管狭窄,172例伴有段萎缩。1 071例患者中,595例行解剖性切除术,272例行局部非解剖性切除术,143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61例行胆肠吻合术。2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残留狭窄胆管,74例术后残留胆管结石。(2)随访情况:1 07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6±1.5)年。1 071例患者中,92例发生ICC,发生率为8.590%(92/1 071);其中32例、66例、90例患者术后3、5、8年内发生ICC,发生率分别为2.988%(32/1 071)、6.162%(66/1 071)、8.403%(90/1 071)。(3)影响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以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7年为最佳截断值,将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分类变量进行后续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管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939,2.654,1.903,2.361,95%可信区间为1.582~5.460,1.145~6.154,1.068~3.390,1.118~4.987,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管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43,2.469,1.922,2.202,95%可信区间为1.523~5.309,1.042~5.851,1.064~3.472,1.021~4.747,P<0.05)。结论内胆管结石切除术后存在发生ICC的风险;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管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石症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癌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 SWE)技术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等资料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切除术的27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CC,其中男235例,女39例,年龄19~80(56±11)岁。分析其术前2D SWE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各项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对PHLF的诊断效能。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103例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23~80(55±11)岁。结果2D SWE所得的肝脏硬度测值(LSM)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层粘连蛋白(LN)是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结合得到预测模型PM=-15.451+0.095×LSM+11.7×INR+0.012×LN,其诊断PHL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诊断PHLF的AUC。外部验证组中PM预测PHLF的AUC为0.81。结论2D SWE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帮助预测原发性HCC患者PHLF的发生。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衰竭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原发性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