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酸可挥发性硫化(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AVS含量夏季平均为0.449μmol/g,冬季为1.816μmol/g,大多数站位AVS含量冬季高于夏季;AVS平均含量总体呈南、北区较高,东、西区较低的区域分布规律。潮区沉积可提取重金属SEM总量夏季在0.56μmol/g-4.60μmol/g之间,冬季处于0.65μmol/g-2.21μmol/g之间;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为Zn〉Cr〉Pb〉Cu〉Cd,其中Cd含量占SEM总量不到1%,Zn含量则在70%以上,SEMZn是控制着SEM分布的主要模式。联合利用(∑SEM/AVS)与(∑SEM-AVS)法和生物毒性阈值法综合评估重金属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东海岛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沉积中(∑SEM-AVS)处于0-5之间,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较强的区域为通明海区(7号站和8号站所在),具有较强潜在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为夏季通明海区的Zn。

  • 标签: AVS SEM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东海岛
  • 简介:对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酸可挥发性硫化(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中AVS含量夏季平均为0.449μmol/g,冬季为1.816μmol/g,大多数站位AVS含量冬季高于夏季;AVS平均含量总体呈南、北区较高,东、西区较低的区域分布规律。潮区沉积可提取重金属SEM总量夏季在0.56μmol/g~4.60μmol/g之间,冬季处于0.65μmol/g~2.21μmol/g之间;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为Zn>Cr>Pb>Cu>Cd,其中Cd含量占SEM总量不到1%,Zn含量则在70%以上,SEMZn是控制着SEM分布的主要模式。联合利用(∑SEM/AVS)与(∑SEM-AVS)法和生物毒性阈值法综合评估重金属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东海岛潮间带大部分区域沉积中(∑SEM-AVS)处于0~5之间,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较强的区域为通明海区(7号站和8号站所在),具有较强潜在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为夏季通明海区的Zn。

  • 标签: AVS SEM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东海岛
  • 简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C掺杂碱土金属硫化X4CS3的晶格常数、体积、总能量和磁矩,并且计算了X4CS3(X=Mg,Ca和Sr)的磁矩、体积、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的半金属性随压强的变化情况.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X4CS3的总能量在自旋时的值比无自旋时的值要小,这说明铁磁态要比非铁磁态更加稳定.随着压强的增大,X4CS3的磁矩随之降低.Mg4CS3曲线变化比Ca4CS3和Sr4CS3要更加平稳,说明Mg4CS3铁磁态更加稳定.当压强大约在140GPa时,Sr4CS3磁矩趋近于零,由铁磁态向非铁磁态转变,存在二级相变;而Mg4CS3和Ca4CS3的二级相变点还没有找到.根据能带和态密度图可知,压强的增加破坏了X4CS3的半金属性.

  • 标签: 密度泛函 铁磁性 半金属性 压强
  • 简介:含硫污废水经过厌氧处理会产生硫化,如果以H2S的形式溢出,会与大气中的臭氧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酸雨,污染大气环境。为了降低污废水中的硫化,本文在一体式A/O反应器好氧段进行曝气充氧去除硫化试验,研究不同曝气量QAIR(1m3/h、2m3/h、3m3/h)对污水中硫化去除效果的影响,并考察硫化的氧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硫化去除率随着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大,硫化的氧化效果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最佳曝气量2m3/h时,硫化平均去除率为86%,硫酸盐平均生成率为32.7%,单质硫平均生成率为46.8%。

  • 标签: 一体式A/O反应器 硫化物 生物氧化 曝气充氧
  • 简介:采用高压消解罐-王水溶样前处理硫化矿石样品,ICP—AES法测定了硫化矿GBW07163标准物质中的14种常微量元素的含量,确定了最佳工作条件,选择了最佳分析谱线。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线性相关系数良好,可同时测定硫化矿石中的常微量元素,方法检出限低,精密度高,分析结果与标准值相吻合,可以满足地矿检测的需求。

  • 标签: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硫化物矿石 地质 微量元素
  • 简介:有机物化学中,4种基本反应类型是高考考查有机的必考点.学生在做题时要理解这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定义和特点,从基本点出发判断反应类型.1依据定义考查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4种基本有机反应类型的定义,是解决一切有关此知识试题的基础,依据定义考查反应类型是一类高考中有机试题中的基础题,考生在掌握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还要练习大量的试题,以便熟练掌握其定义.

  • 标签: 反应类型 有机物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 聚合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二氧化氯生产副产物芒硝制取高纯元明粉的生产技术和实践周茂贤,徐萃声,杨彦摘要:针对纸浆漂白用二氧化氯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明粉,并在某制浆厂实践应用。介绍了生产技术和操作要点。进行效益分析,该资源化回收创新技术值得工业应用和大力推广。

  • 标签: 芒硝 硫化碱 文摘 生产技术 二氧化氯 工业应用
  • 简介:为研究水库水经国内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各阶段出水中有机提取对细胞DNA损伤的情况,于8月和1月取水库水作为原水,设定采集4个水样:原水(A)、经混凝沉淀后的沉后水(B)、滤后水(C)和经氯消毒的出水(D)。提取水样中的有机配成不同浓度溶液,喂食小白鼠,取小白鼠脾脏细胞做彗星实验。结果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水处理工艺各阶段出水对DNA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程度顺序:A〉B〉D〉C;丰水期水样对DNA损伤程度高于枯水期水样对DNA的损伤。结果表明,水库水中的有机污染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遗传毒性有削减作用,但不能消除。加氯消毒增加了水库水的遗传毒性。

  • 标签: 有机提取物 彗星实验 DNA损伤 遗传毒性
  • 简介:单体一般是不饱和的或含有两个或更多官能团的小分子化合。由于单体经过某些化学反应(如加聚、缩聚、开环等)生成高聚物,所以在高分子链中,单体转变为在化学组成上能够重复的最小单位,即链节。判断高聚物的单体,就是根据高分子链,结合单体间可能发生的反应机理,找出高分子链中的链节,然后将其完形便得其单体。结合中学课本,归纳出以下几条判断单体的规律。

  • 标签: 高分子化合物 单体 化学反应 化学组成 反应机理 中学课本
  • 简介:文章针对高氯离子污水处理装置出水的特点,实验采用低浓度重铬酸钾氧化、硫酸汞掩蔽的改进方法快速测定COD,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高含量氯离子的干扰,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该方法可以用于高盐高氯污水处理装置出水的水质评估。

  • 标签: 高盐低有机物浓度污水 化学耗氧量 快速法
  • 简介:皮带加热粘接硫化工艺克服以往普通皮带粘接不利因素,有效地解决了皮带粘接接头易起皮、易撕裂等问题,提高了皮带粘接质量,从而为日常生产运行保驾护航。本文主要就皮带加热粘接硫化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 标签: 硫化 粘接 皮带 技术 设备
  • 简介:炼油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苯系、酚类、直链烷烃类、胺类和多环芳烃等。苯和甲苯等物质对黏膜组织、皮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强烈的刺激和损伤,苯系还有致癌作用。本文将介绍炼油废水中有机污染的气相色谱分析。

  • 标签: 炼油废水 有机污染物 气相色谱
  • 简介: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NOM)的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的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与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的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的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淀区出水口区域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芳香碳的结构。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0~3cm深)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特征参数E2/E3(UV-Vis在波长250nm和365nm处吸收率的比值)显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胡敏酸源,河口区和养殖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源,其他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则同时受到陆源和生物源的影响。

  • 标签: 沉积物 间隙水 自然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白洋淀
  • 简介:“物质分类与转化”是化学的核心问题,以“硫和含硫化的相互转化”为例,建立“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基本认识,从元素的视角看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构建物质类别转化和元素价态转化的二维概念图,整体设计了硫和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教学案例。

  • 标签: 物质分类与转化 观念建构 元素观 转化观 硫和含硫化合物
  • 简介:硫化二锑,简称硫化锑,它是灰黑色棱晶,分子式:Sb2S3,分子量:339.7,比重4.5~4.75,不溶于水和稀盐酸,溶于浓盐酸而生成三氯化锑和硫化氢,与硝酸和浓硫酸作用即分解,且能与碱作用。

  • 标签: 硫化锑 精制工艺 三氯化锑 分子式 分子量 稀盐酸
  • 简介:抗坏血酸有机锗倍半氧化是一种抗肿瘤药物。通过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有机锗倍半氧化含量的方法,用摇瓶法测定其油水分配系数。建立标准曲线方程A=5.3129C+0.0430,检测波长217nm,回收率为98.289/6,油水分配系数P=0.37。应用摇瓶一紫外分光光度法,能够准确测定抗坏血酸有机锗倍半氧化的油水分配系数,为脂质体处方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抗坏血酸有机锗倍半氧化物 油水分配系数
  • 简介:干湿交替对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有重要影响。以若尔盖泥炭土为研究对象,设置湿处理(100%田间持水量)、干处理f60%田间持水量)和干湿交替处理3种土壤水分条件,研究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3种处理以及凋落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干处理,干湿交替处理增加了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在持续的水分饱和条件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凋落添加对泥炭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激发效应,导致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湿处理条件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凋落添加的响应更为迅速,增加率最大,最高可达到350.5%;干湿交替处理次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率最高可达156%;干处理条件下,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凋落添加的响应强度最小,只有18%~57%。土壤水分、凋落添加和培养时间及其交互作用都对泥炭土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泥炭土 可溶性有机碳(DOC) 凋落物 干湿交替 若尔盖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