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晶状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已知多种信号通路涉及晶状上皮细胞EMT的发生,比如TGF-β/Smad通路、Jagged-1/Notch通路、MAPK/ERK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mTOR通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TGF-β/Smad通路。了解这些信号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可为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23-129)

  • 标签: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后发性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HLECs)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传代培养的HLECs分为5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对照组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褪黑素组、维生素E组和维生素E溶剂组分别用1×10-6 mol/L褪黑素、100 μmol/L维生素E和维生素E溶剂预处理后,用100 μmol/L H2O2继续培养,收集细胞待检测。为进一步探讨褪黑素的作用机制,将细胞分为7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对照组细胞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短发夹RNA(shNrf2)阴性对照组和shNrf2组细胞分别用shNrf2阴性对照和shNrf2慢病毒转染,并于终浓度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褪黑素组细胞在终浓度1×10-6 mol/L褪黑素条件下培养,然后加入终浓度100 μmol/L H2O2继续培养;褪黑素+shNrf2阴性对照组和褪黑素+shNrf2组细胞首先分别采用shNrf2阴性对照或shNrf2慢病毒转染,再于终浓度1×10-6 mol/L褪黑素和终浓度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收集各组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簇(ROS)的荧光强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rf2、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 p20、GSDMD-N蛋白的表达。结果ELISA法检测发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及IL-1β和IL-18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细胞中ROS荧光强度分别为13 040.67±1 550.66、12 593.67±1 677.06,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的18 310.33±1 248.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24±0.44、3.73±0.38、较模型对照组的2.28±0.34明显上升(均P<0.05),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NLRP3、ASC、caspase-1 p20及GSDMD-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Nrf2组相较于shNrf2阴性对照组,褪黑素+shNrf2组相较于褪黑素+shNrf2阴性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IL-1β和IL-18浓度均显著上升,细胞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细胞中ROS荧光强度、NLRP3、ASC、caspase-1 p20及GSDMD-N焦亡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激活Nrf2,减少NLRP3炎性的释放,进而抑制HLECs焦亡。

  • 标签: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褪黑素 氧化损伤 细胞焦亡 Nrf2 NLRP3炎性小体
  • 作者: 滕贺 洪亚茹 李辉 曹靖靖 韩国鸽 张红 东莉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市眼科医院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晶状上皮细胞焦亡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择2020年3至11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70例(70只眼)患者,收集手术中房水及晶状前囊膜。根据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每组35例(35只眼)。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晶状前囊膜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GSDMD)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房水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并进行两组间比较。主要的统计学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糖尿病组年龄为(70±9)岁,非糖尿病组年龄(71±8)岁,两组年龄及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糖尿病组前囊膜晶状上皮细胞中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1±0.06、0.95±0.04、0.39±0.03,均高于非糖尿病组的0.81±0.04、0.33±0.11、0.16±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8、5.36、4.63,均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前囊膜晶状上皮细胞中NLRP3、caspase-1、GSDMD mRNA水平分别为1.98±0.07、54.36±4.88、6.98±1.18,均高于非糖尿病组的1.38±0.16、15.31±1.51、2.41±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7.64、3.00,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糖尿病组晶状前囊膜中NLRP3、caspase-1、GSDMD灰度值亦均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显示糖尿病组房水中IL-1β、IL-18水平分别为(4.178±0.028)、(20.983±0.018)fg/L,均高于非糖尿病组的(4.063±0.017)、(20.509±0.073)f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3、37.21,均P˂0.01)。结论caspase-1介导的晶状上皮细胞焦亡以及焦亡导致的炎性介质释放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白内障 晶体 上皮细胞 细胞焦亡
  • 简介:目的:探讨miR-181在白内障晶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Realtimeq-PCR方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前囊膜和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模型中miR-181的表达情况;利用Lipofectamine2000瞬时转染miR-181mimic和inhibitor调节人晶状上皮细胞中miR-181的表达,利用Realtimeq-PCR方法验证转染效率,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前囊膜组和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模型组,miR-181的表达显著升高;miR-181mimic转染组,miR-181的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miR-181inhibitor转染组,miR-181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R-18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组织中呈高表达,miR-181能够促进人晶状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miR-181可能成为白内障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新途径,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微小RNA miR-181 细胞凋亡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白内障的发生一直被认为与晶状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大量的研究发现,各类型白内障发生后,人体晶状上皮细胞结构形态存在变化。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现作如下综述。

  • 标签: 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超微结构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IOL)对晶状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对照组。人LECs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中PCO早期病理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根据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植入的IOL类型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不植入IOL为空白对照组。应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IOL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并计算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IOL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数目并计算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结果模型组细胞培养48 h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后囊膜区可见细胞形成类似早期Soe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g珍珠样小体等PCO特征性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迁移的细胞呈纤维状。对照组中均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前囊膜区域单位面积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18.80±5.53、24.67±9.80和34.47±10.80,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56.43±9.00、162.20±16.38和121.30±12.01,IOL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2.02±1.94)%、(89.76±3.10)%和(86.27±4.54)%;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1.60±3.65)%、(70.14±5.35)%和(78.43±3.48)%。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少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数、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袢HydroSmart组和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成功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与C型袢HydroSmart IOL、C型补偿袢Hydrophobic IOL相比,HydroSmart平台板式袢IOL能更有效抑制LECs的迁移。

  • 标签: 白内障 后囊膜混浊 细胞迁移抑制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上皮细胞 体外囊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对小鼠白内障术后晶状上皮细胞(LECs)炎症反应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早期调控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取10~16周龄EGR1敲除小鼠(EGR1-/-)和野生型小鼠(WT)行白内障手术造模,于造模后0 h,3 h,24 h,48 h,72 h,4 d和5 d处死相应小鼠并取眼球做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晶状囊袋中EGR1蛋白、CD11b、LCN2、CXCL1和αSMA的表达情况,Image J定量荧光强度。EGR1-/-小鼠和WT小鼠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WT小鼠白内障术后LECs中EGR1蛋白表达上调、炎症反应指标CD11b、LCN2、CXCL1表达升高。EGR1-/-小鼠白内障术后LECs中EGR1蛋白表达无变化,CD11b、LCN2、CXCL1表达量明显小于WT小鼠(均P<0.01)。此外,EGR1-/-小鼠白内障术后EMT特征性标记物αSMA的表达量、囊袋内有形细胞数量亦明显小于WT小鼠(72 h、4 d和5 d,均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可早期激活LECs中的EGR1,激活的EGR1参与调控LECs的炎症反应和EMT,敲除EGR1可以减轻上述炎症反应和EMT。

  • 标签: 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 晶状体上皮细胞 炎症 上皮-间质转化 基因敲除 小鼠
  • 简介: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0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 标签: 后囊膜混浊 大鼠 晶状体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 125b(miR-125b)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上皮细胞(LEC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4例24眼的晶状前囊膜组织标本24份,同期纳入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眼库的20例20眼供体正常前囊膜组织20份,分别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不同标本LECs中miR-125b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量;将人LECs细胞系HLEB-3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氧化应激模型组,采用不同浓度的H2O2(100、200、400 μmol/L)共培养细胞建立氧化应激细胞模型,对照组采用不含H2O2的培养基。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测定不同浓度H2O2处理组细胞内源性活性氧簇(ROS)含量,ELISA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分别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25b和Nrf2的表达水平。用含有miR-125b拟似物、miR-125b对照和miR-125b抑制物序列的质粒分别转染HLEB-3细胞24 h,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并比较不同转染组细胞中ROS含量,ELISA法检测T-AOC、SOD和GSH-Px活性及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法验证miR-125b与Nrf2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中Nrf2和Keap1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正常晶状前囊膜组织中miR-125b和Nrf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3和0.27±0.06,少于白内障前囊膜组织中的0.89±0.05和0.84±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55,P<0.05;t=18.647,P<0.05)。各浓度H2O2处理组细胞中miR-125b和Nrf2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iR-125b和Nrf2相对表达量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H2O2处理组细胞内T-AOC、SOD和GSH-Px活性均明显降低,ROS含量和MDA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iR-125b对照组比较,miR-125b拟似物组细胞中T-AOC、SOD和GSH-Px活性均明显升高,ROS含量和MDA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25b抑制物组细胞中T-AOC、SOD和GSH-Px活性均明显低于miR-125b对照组,ROS含量和MDA浓度均明显高于miR-125b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提示H2O2刺激后细胞中Nrf2发生不同程度的核转移,miR-125b拟似物组细胞质中Nrf2荧光最强,核转移也最显著,细胞质中Keap1的表达微弱;miR-125b抑制物组细胞质中Nrf2荧光强度最弱,核转移少,细胞质中Keap1荧光表达增强。结论miR-125b能增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其机制可能与miR-125b靶向刺激Nrf2表达上调,进而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 标签: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 晶状体上皮细胞 微小RNA 125b Keap1/Nrf2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及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上皮细胞(LEC)的凋亡及其与上皮细胞Fas、P53基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8例行超乳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获取患者中央部的晶状前囊膜。并按照其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A组(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组,n=24)与B组(非糖尿病性老年白内障组,n=24),应用光镜、电镜等方法观察LEC的凋亡情况,并以RT-PCR定量检测Fas、P53基因在白内障晶状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显示A组患者的白内障上皮细胞呈透明眼,可见空泡,凋亡细胞较B组明显增多。电镜下显示A组患者的白内障上皮细胞可见凋亡小体,而B组中未见凋亡小体,且就凋亡情况来讲,A组较B组明显增多。两组患者的上皮细胞中均存在Fas、P53基因的表达,且Fas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上皮细胞中的平均表达为老年白内障的12.32倍,P53蛋白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上皮细胞中的平均表达为老年白内障的7.22倍,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晶体上皮细胞中P53与Fas存在表达,提示着P53与Fas基因参与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整体调控,对于治疗眼科疾病的外源性抑癌基因,其表达水平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白内障晶状体 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P53基因 Fas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蛋白酶β5(PSMB5)过表达对人晶状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PSMB5,将其转染入人晶状上皮细胞株SRA01/04中,形成稳定表达(作为实验组),设pcDNA3.1空载体作为对照组。将2组细胞置于40 μmol/L H2O2环境下,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观察2组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40 μmol/L H2O2环境下,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可见,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细胞核明显皱缩、变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9.3±0.9)%和(15.7±1.9)%,均高于处理前的(5.9±0.8)%和(7.1±1.1)%,对照组凋亡指数比实验组的凋亡指数更高(t=3.742,P=0.008)。结论:PSMB5基因过表达能有效提高人晶状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 标签: 过表达 PSMB5 蛋白酶体 晶状体 抗氧化
  • 简介: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晶状上皮细胞传代培养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褪黑素预处理12h后,加入100μmol/LH2O2继续孵育24h,MTT比色法检测褪黑素对H2O2诱导的晶状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结果:MTT结果显示褪黑素对晶状上皮细胞活性无影响,该药物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活性的下降,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褪黑素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此外,褪黑素还可以减少过氧化氢所致晶状上皮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并且,伴随褪黑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褪黑素可以明显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晶状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防治白内障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褪黑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干扰RNA-Yes相关蛋白1(siRNA-YAP1)对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LECs)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LECs株HLEB-3细胞分为对照组和TGF-β2诱导组,正常对照组采用无血清低糖培养基处理细胞,TGF-β2诱导组采用10 ng/ml TGF-β2处理细胞,分别培养24 h。另将HLEB-3细胞分为siRNA空载体组、siRNA-YAP1转染组、siRNA空载体+TGF-β2组和siRNA-YAP1+TGF-β2组,分别采用含有siRNA空载体和siRNA-YAP1序列的质粒转染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转录共激活因子Yes相关蛋白1(YAP1)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LECs EMT相关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TGF-β2诱导组中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30±0.104,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180±0.118,TGF-β2诱导组中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40±0.110,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797±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57,P=0.018;t=-4.933,P=0.008);TGF-β2诱导组YAP1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00±0.193和1.203±0.12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36±0.123和0.967±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88,P<0.01;t=-3.329,P=0.029)。与siRNA空载体组比较,siRNA-YAP1转染组细胞中YAP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siRNA空载体+TGF-β2组比较,siRNA-YAP1+TGF-β2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YAP1参与TGF-β2诱导的HLEB-3细胞EMT过程,siRNA-YAP1抑制TGF-β2诱导的人LECs EMT过程。

  • 标签: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Yes相关蛋白1 小干扰RNA 抑制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KK1(Dickkopf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人晶状上皮细胞(LECs)增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晶状后囊膜混浊(PCO)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将人LECs系(SRA 01/04细胞)分为Wnt3a过表达组、DKK1组和对照组。Wnt3a过表达组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将Wnt3a cDNA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入人SRA 01/04细胞构建PCO模型。DKK1组转染Wnt3a cDNA表达载体后48 h在培养基中加入100 μg/ml DKK1进行干预,对照组细胞转染pcDNA3-HA表达载体。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各组细胞中Wnt3a、CyclinD1和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法检测并定位各组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Wnt3a过表达组Wnt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84±0.06,高于对照组的0.4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P<0.05)。CCK-8试验显示,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生存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0.910,P<0.05;F时间=6.041,P<0.05),其中Wnt3a过表达组细胞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KK1组细胞生存率明显低于Wnt3a过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Wnt3a过表达组和DKK1组细胞中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4)%、(43.4±5.4)%和(14.2±2.3)%,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50,P<0.05),其中DKK1组和对照组细胞中PCNA阳性表达率均低于Wnt3a过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发现,Wnt3a过表达组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对照组β-catenin蛋白仅分布于细胞质,DKK1组β-catenin蛋白分布于细胞质,少量分布于细胞核。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对照组、Wnt3a过表达组和DKK1组C-Myc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9±0.05、0.93±0.02和0.47±0.08,CyclinD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0.07、0.84±0.03和0.55±0.1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580、5.040,均P<0.05);其中Wnt3a过表达组C-Myc和CyclinD1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DKK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KK1抑制SRA01/04细胞中Wnt3a过表达诱导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下游靶蛋白CyclinD1和C-Myc表达下调,可能是DKK1抑制人LECs增生的生物学机制。

  • 标签: Dickkopf家族 晶状体上皮细胞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细胞增生 后囊膜混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5a(miR-15a)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LEC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晶状前囊膜组织标本及健康供体前囊膜组织标本各26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组织中miR-15a和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的表达。取人晶状上皮细胞系HLEB-3细胞分别于0、10、20和5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miR-15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SIRT1、叉头转录因子3a(FOXO3a)、p53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源性活性氧簇(ROS)含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源性活性氧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将miR-15a对照和miR-15a抑制剂分别转染至HLEB-3细胞,在5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DCFH-DA检测细胞内源性ROS表达;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源性T-AOC、SOD、GSH-Px活性及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5a与SIRT1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内SIRT1、FOXO3a和p53蛋白表达。结果miR-15a在正常晶状前囊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1±0.02,低于DC患者晶状前囊膜组织的0.96±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1,P<0.001);SIRT1在正常晶状前囊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9±0.09,高于DC患者晶状前囊膜组织中的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4,P<0.001)。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细胞中miR-15a、FOXO3a和p53相对表达量增加,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ROS含量和MDA浓度增加,T-AOC、SOD和GSH-Px活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5a对照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和MDA浓度高于miR-15a抑制剂组,T-AOC、SOD和GSH-Px活性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5a对照组SIRT1-3'-非翻译区(UTR)-野生型(WT)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8,P=0.004);2个组SIRT1-3'-UTR-突变型(MUT)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2,P=0.688)。miR-15a对照组细胞FOXO3a和p5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miR-15a抑制剂组,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15a能抑制高糖诱导下LECs的抗氧化应激损伤能力,其可能是通过抑制SIRT1表达从而上调FOXO3a和p53的活性,加重细胞凋亡。

  • 标签: 氧化应激 糖尿病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微小RNA15a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在高糖诱导人晶状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化的过程中JAK-STAT通路的作用及AG490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低糖(5.5mmol/L)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人晶状上皮细胞系SRA01/04。高糖(30.5mmol/L)处理细胞,按照是否加入AG490及其浓度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CCK-8试剂盒检测晶状上皮细胞的活性,选择实验组AG490浓度为10μmol/L和50μmol/L,处理时间分别为6,12,24和48h;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TGF-β1,FN和α-SMA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在不同的处理时间(6,12,24,48h),高糖组(HG组)与低糖组相比,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加(P〈0.05),TGF-β1,FN和α-SMA表达量增高(P〈0.05);AG490组与HG组相比,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P〈0.05),TGF-β1,FN和α-SMA的mRNA表达量下降。结论:JAK-STAT通路通过影响TGF-β1和细胞外基质转录表达参与了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化的过程。JAK抑制剂AG490对此过程有抑制作用,且随着AG490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

  • 标签: 晶状体上皮细胞 高糖 JAK-STAT通路 AG490 上皮向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沉默人类同源配对盒基因6(Pax6)对人晶状上皮细胞(LECs)的生物学行为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将SRA01/04人LECs分为小干扰RNA-Pax6(siRNA-Pax6)组和siRNA阴性对照(siRNA-NC)组,siRNA-Pax6组细胞转染siRNA-Pax6,siRNA-NC组细胞转染无序siRNA。转染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转染后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和不同细胞周期细胞比例;转染后24 h,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转染后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Pax6、α-晶状蛋白A(CRYAA)、α-晶状蛋白B(CRYAB)、转录因子Sox2及EMT相关分子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ax6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2个组转染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存活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776,P<0.05;F时间=13.535,P<0.05),其中转染后48 h和72 h,siRNA-Pax6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siRNA-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RNA-NC组比较,siRNA-Pax6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71、-5.063,均P<0.05)。siRNA-Pax6组细胞迁移率为(19.73±6.07)%,低于siRNA-NC组的(70.56±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5,P<0.05)。siRNA-Pax6组细胞中Sox2和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siRNA-NC组,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siRNA-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54、-5.294、6.062,均P<0.01)。siRNA-Pax6组细胞中CRYAA和CRYA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iRNA-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1、8.270,均P<0.01)。siRNA-Pax6组细胞中Pax6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7±0.01,低于siRNA-NC组的1.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56,P<0.001);siRNA-Pax6组细胞中Pax6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4±0.05,低于siRNA-NC组的1.14±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结论沉默Pax6可抑制人LECs的增生及EMT过程,维持人LECs内正常晶状蛋白的表达。

  • 标签: 小干扰RNA 人类同源配对盒基因6 后发性白内障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其安全性通过多项研究已得到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PIOL植入术后的患者面临白内障手术的可能,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的计算是获得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P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以及房角参数与术前数值相比有差异,少量研究发现IOL-Master测量的眼轴、角膜曲率以及通过多种公式计算得出的人工晶状度数在PIOL植入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上部分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度数计算由于屈光介质混浊而需要通过A超进行眼生物测量,然而PIOL植入对A超眼生物测量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因此需要更多针对PIOL植入对人晶状度数计算影响的研究,为PIOL植入术后患白内障的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7-321)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眼生物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