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觚是夏、商两代的重要礼器,对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卞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漆器,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数量最多的漆觚,尤其引起关注。本文作者曾根据夏代的重要礼器——封项盎、爵、觚的传播路线,提出了夏文化可能起源于良渚文化的看法。良渚文化漆觚的出土,对照二里头文化的漆觚数据,再一次肯定了良渚文化与夏文化之间的嫡系血缘关系。

  • 标签: 良渚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卞家山遗址
  • 简介:尝试用田野调查法、走访法、资料查找等方法,结合客家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学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首先分析梅州客家山歌的现存状态,进而寻找新时期梅州客家山歌面临困境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提出传承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的个人见解。

  • 标签: 客家山歌 传承 保护 现状
  • 简介:孔子是一个人文理想主义者,希冀复兴周代的礼乐制度,在乱世中赋予社会稳定秩序,安定天下百姓。因此,儒家艺术精神首先重视艺术在政治上的教化(礼)、对人的感化(乐)作用,并认为艺术可以陶养心性,进而形成个体"仁"的完美人格,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修齐治平、博施济众。而历代文人雅士寄情于画,以"中和"为美,"穷变化,集大成",不偏不倚,不老不少,亦刚亦柔,亦华亦质,体现为优美的文人游观山水。

  • 标签: 儒家艺术精神 山水画 伦理化 社会稳定 理想主义者 礼乐制度
  • 简介:家山M28是叶家山西周墓地中规模较大的墓葬之一,出土铜、陶、玉、原始瓷、漆木等质地的器物约600余件。通过初步整理发现,该墓出有多件带“曾侯”、“曾侯谏”铭文的青铜器,结合墓葬规模、随葬品情况,可推定该墓为一代曾侯墓,年代为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2块随葬铜锭,经检测铜含量达98%以上,这是全国西周墓地的一次极重要发现,可证明西周早期的曾国已有了独立的青铜冶炼业,同时对研究汉东方国铜料来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

  • 标签: 叶家山墓地 曾侯 西周早期 铜锭 青铜冶炼业
  • 简介:为了做好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第二次发掘和后期整理工作,进一步推进有关学术研究,2013年7月4日至5日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随州市召开了“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研讨会”,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沈海宁、文物局副局长黎朝斌等出席会议,

  • 标签: 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 研讨会综述 墓地 西周 湖北省博物馆
  • 简介: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第二次发掘期间,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7月4-5日召开了“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研讨会”,会议主要成果已作综述报道(见本刊2013年第3期)。为更详细公布本次会议关于叶家山墓地学术研究成果和进展,现就墓地文化特征、族属、年代等方面,撷几位先生的会议发言整理为笔谈发表,以飨读者。

  • 标签: 墓地 西周 随州 发掘 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博物馆
  • 简介:见于叶家山曾侯墓四周的“斜向柱洞”,就是下棺时在墓穴四周植立丰碑或桓楹而留下的痕迹,是商周时期针对深埋竖穴墓而不得不采用的一项工程技术。曾侯墓中的毁兵、折兵现象,与古人严格区分生死、故意将死器与生器做得相反的礼俗有关。曾侯墓地的方位选择,也符合商周时期关于家族墓地居于都城北方的礼制。而同一座墓出土多种族徽,说明这些青铜器有可能是其他家族贝冒赠的助丧器具。居于南方汉水流域的曾国,其丧葬礼制与西周早期其他地区并无大异,与《仪礼》、《礼记》等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 标签: 叶家山曾侯墓 商周 丧葬礼制
  • 简介:《客家山村百侯往事》是刘锦云女士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同时又是一本很丰富的客家民俗的生动记录。20年前,美国的间谍卫星曾经在福建广东交界的山陵之中发现了不少圆形的东西,以为是树立了许多导弹的军事基地,大为惊惶,急忙派人前往调查。他们作为旅游者到了那里,经过几十天仔细地了解才发现,那圆形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导弹,而是客家的土楼。客家特有的建筑这一下广为人知了。

  • 标签: 客家民俗 吉普赛人 山村 中国 间谍卫星 军事基地
  • 简介:《浮华世家》这部长篇小说是日本社会派作家山崎丰子的巅峰之作,堪称《白色巨塔》的姐妹篇。作者再次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求实犀利的笔锋,从人性与资本激烈角逐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日本社会的种种深层次矛盾,在浮华世家这座大观园的背后,启迪着人们深深的社会反思。

  • 标签: 浮华 社会 人性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