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06例癫痫患儿,参照密封信封法的随机分配法将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脑电波背景活动和血清生化指标,评价两组患儿的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75.47%,40/53),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儿的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少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α波减少>0.5 Hz发生率、θ波增加率及δ波增加率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神经肽Y(NPY)、甘丙肽(GA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9% (8/53),对照组为13.21%(7/5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改善其脑电波背景活动,有效降低血清NPY、GAL及BDNF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 标签: 小儿癫痫 托吡酯 卡马西平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6~12岁儿童单独使用1%环喷和1%环喷-复方卡胺联合用药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7─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的6~12岁屈光不正儿童98例(9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单独用药组给予1%环喷点眼3次;联合用药组给予1%环喷点眼3次和复方卡胺点眼2次。分别于点眼前,第1次点眼后30、45、75 min测量等效球镜度(SE)和瞳孔直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基线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不同给药方法在不同时间SE和瞳孔直径的影响进行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睫状肌麻痹程度与瞳孔散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SE值均在点眼后30 min内向正值方向发展,45 min达到最佳效果,45~75 min基本保持平稳,不同时间点睫状肌麻痹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6,P<0.001)。不同给药方式对睫状肌麻痹效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不同给药方式睫状肌麻痹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点眼后2组瞳孔直径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时间因素引起瞳孔直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87,P<0.001)。联合用药组瞳孔直径大于单独用药组(F=30.63,P<0.001),随时间延长,联合用药组瞳孔直径均大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3,P<0.001)。2组点眼后75 min SE改变值与瞳孔直径增加值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在我国6~12岁儿童中,1%环喷-复方卡胺联合用药在睫状肌麻痹效果、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方面均未优于1%环喷单独用药,而联合用药后瞳孔散大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单独用药。

  • 标签: 睫状肌麻痹 环喷托酯 联合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 2019年 1 月至 2020年 1 月期间诊治的患者 ,选取 104 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 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 ( n=52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 ,研究组 ( n=52 )采用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对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 、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恶心、嗜睡、疲劳)、治疗疗效 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均 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恶心、嗜睡、疲劳)低 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我院对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 治疗, 有效改善患者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减少患者发生头晕、恶心、嗜睡、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托吡酯 脑梗死 癫痫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2015年8月~2018年6月诊治的78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选的78例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组,试验组(n=40例,行大剂量泼尼松联合治疗)和对照组(n=38例,行小剂量泼尼松联合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泼尼松联合治疗婴儿痉挛症具有确切疗效,能有效减少痉挛的发作次数,且大剂量的治疗方案并未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示本研究使用治疗方案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持续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泼尼松 托吡酯 婴儿痉挛症 治疗有效性 安全性 研究分析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 - 2019 年 12 月我院 收治的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 84 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 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42 例。治疗 组给予治疗, 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比较 两组的 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两组的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NIHSS 评分均明显降低, ADL 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降低明显, ADL 评分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进行推广 。

  • 标签: 托吡酯 脑梗死 癫痫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丙戊酸钠联合在小儿癫痫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 。方法:针对 2018 年 9 月至 20 20 年 3 月收治的 86 例小儿癫痫患儿,并且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 组各 43 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联合进行治疗。通过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对癫痫发作频率、血清白细胞介素 -2 ( IL-2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水平进行对比,并且对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针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的比较,不管是癫痫发作的频率,还是 IL-2 及 TNF-α 水平, P > 0.05 。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癫痫发作的频率、 IL-2 及 TNF-α 水平都较低 , P < 0.05 。两组中疗效对比中,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要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中,观察组明显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如果仅仅只是使用丙戌酸钠,效果欠佳,联合在小儿癫痫治疗中效果与安全性会更高一些。

  • 标签: 丙戊酸钠 托吡酯 小儿癫痫 效果及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拴线法建立大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组,另外设立假手术组,每组10只大鼠,并于术后24 h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变化,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LE)阳性细胞数,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2.85±0.32)分比(0±0)分,t=4.764,P<0.01]、脑梗死体积[(114.68±11.47)比(0±0),t=4.375,P<0.01]、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数[(48.92±4.89)个比(5.54±0.55)个,t=4.903,P<0.01]、TNF-α[(2.13±0.21)比(1.00±0.13),t=4.678,P<0.01]、IL-1β[(1.89±0.13)比(1.00±0.08),t=4.532,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98±0.16)比(1.00±0.05),t=4.893,P<0.01],TNF-α[(28.38±2.84)比(12.57±1.26),t=4.679,P<0.01]、IL-1β[(83.89±8.13)比(25.79±2.58),t=4.421,P<0.01]及IL-6[(63.58±6.36)比(33.48±3.35),t=4.249,P<0.01]含量,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0.88±0.07)比(0.07±0.01),t=5.890,P<0.01]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 p65[(2.32±0.22)比(0.15±0.01),t=5.432,P<0.01]表达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1.46±0.15)分比(2.85±0.32)分,t=5.786,P<0.01]、脑梗死体积[(70.38±7.40)比(114.68±11.47),t=5.370,P<0.01]、TUNLE阳性细胞数[(10.89±1.10)个比(48.92±4.89)个,t=5.421,P<0.01]、TNF-α[(1.42±0.14)比(2.13±0.21),t=4.345,P<0.01]、IL-1β[(1.02±0.13)比(1.89±0.13),t=5.124,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08±0.12)比(1.98±0.16),t=4.875,P<0.01],TNF-α[(15.42±1.54)比(28.38±2.84),t=5.658,P<0.01、IL-1β[(45.32±4.53)比(83.89±8.13),t=5.378,P<0.01]及IL-6含量[(44.38±4.38)比(63.58±6.36),t=4.209,P<0.01],p-IκBα[(0.18±0.02)比(0.88±0.07),t=5.432,P<0.01]及p-NF-κB p65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6±0.02)比(2.32±0.22),t=5.569,P<0.01]。结论能显著的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与阻断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托吡酯 缺血再灌注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环喷、复方卡胺与阿托品对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及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3~12岁屈光不正儿童283例(566眼)行睫状肌麻痹验光。所有患儿均先使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后电脑验光,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2组均按年龄分为3~<6岁组和6~<12岁组,3~<6岁组和6~<12岁组再分为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3个亚组。5周后,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恢复正常,A组使用1%盐酸环喷滴眼液点眼后电脑验光,B组使用0.5%复方卡胺滴眼液点眼后电脑验光。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1%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前后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SE)差值、不同药物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阿托品散瞳后SE较散瞳前偏正,SE差值为1.75(1.00~2.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2,P<0.001)。差异在3~<6岁儿童、无内斜远视儿童及伴内斜视儿童中更明显(P<0.001)。A组使用1%阿托品散瞳后SE较使用1%盐酸环喷后偏正,SE差值为0.25(0.13~0.50)D(Z=-11.49,P<0.001)。3~<6岁组使用1%阿托品后和使用1%盐酸环喷后的SE差值在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分别为0.25(0.25~0.25)D、0.38(0.25~0.50)D、0.50(0.38~0.75)D(Z=-3.34、-7.36、-4.95,均P<0.001)。6~<12岁组的SE差值在3组为0(0~0.12)D、0.25(0.12~0.25)D、0.44(0.28~0.69)D(Z=-0.83,P=0.405;Z=-5.30,P<0.001;Z=-3.53,P<0.001)。B组使用1%阿托品散瞳后SE较使用0.5%复方卡胺后偏正,SE差值为0.25(0.13~0.50)D(Z=-15.46,P<0.001)。3~<6岁组使用1%阿托品后和使用0.5%复方卡胺后的SE差值在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分别为0.25(0.19~0.25)D、0.38(0.25~0.75)D、0.69(0.30~1.03)D(Z=-3.15,P=0.002,Z=-9.89,P<0.001,Z=-4.79,P<0.001)。6~<12岁组的SE差值在3组分别为0(0~0.12)D、0.32(0.13~0.38)D、0.50(0.41~0.50)D(Z=-1.37,P=0.171;Z=-7.15,P<0.001;Z=-4.37,P<0.001)。结论:1%盐酸环喷滴眼液或0.5%复方卡胺滴眼液点眼后散瞳验光SE与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后散瞳验光的SE在6~<12岁无内斜视的近视儿童中相近,在3~<6岁和6~<12岁远视及伴内斜视儿童中存在差异。

  • 标签: 盐酸环喷托酯 复方托吡卡胺 阿托品 睫状肌麻痹剂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剂量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 2017 年 3 月到 2019 年 3 月在本院收治的小儿癫痫 180 例患儿。所有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 90 例运用小剂量( 200mg/d )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 90 例运用常规剂量( 400mg/d )联合奥卡西平治疗,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结果: 两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小儿癫痫患儿运用小剂量联合奥卡西平治疗,明显改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此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小剂量托吡酯 奥卡西平 小儿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在治疗脑炎继发性癫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本院收治的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中抽选出 90例参与本次研究,以简单随机法分为 A、 B、 C三组,分别给予、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每组患者 30例。对比三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性: 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在治疗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中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少于其他两种药物,建议首选。

  • 标签: 托吡酯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脑炎 继发性癫痫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 要】 目的:研究对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实施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16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的脑炎继发癫痫患者 56例,分为对照组 28例与观察组 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丙戊酸钠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三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将两组间的治疗后的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发病次数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达 96.43%,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则为 78.5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疾病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疾病发作次数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对脑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实施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患者疾病发作次数,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 脑炎 ;癫痫 ;卡马西平 ; ;丙戊酸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rbamazepine, topiramate and valproate in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secondary to encephalitis.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epilepsy secondary to encephaliti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8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28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ingle sodium valproate drug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arbamazepine, topiramate and sodium valproate combined treatment.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43%, 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8.57%.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disease attack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disease attack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carbamazepine, topiramate and sodium valproat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pilepsy secondary to encephalitis.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number of seizures, and has clinical reference valu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剂量冲击疗法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6例癫痫患儿,男47例,女39例,年龄(8.06±0.62)岁,年龄范围为4~12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大剂量治疗组和小剂量治疗组,每组43例。大剂量治疗组患儿采用大剂量冲击治疗,小剂量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剂量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言语智商(VIQ)、总智商(FIQ)评分及不良反应(感觉异常、注意力分散、恶心头晕)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5.3%(41/43)]明显高于小剂量治疗组[69.8%(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VIQ、FI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剂量治疗组VIQ[(108.26±6.85)分]、FIQ评分[(109.26±3.64)分]均高于小剂量治疗组[(96.85±1.62)分、(100.05±2.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小剂量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冲击治疗小儿癫痫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改善患儿认知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托吡酯 大剂量冲击 癫痫 言语智商 总智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合并治疗小儿癫痫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 方法 选取 201 7 年 6 月至 20 19 年 6 月 本院儿科收治的 60 例小儿癫痫合并抑郁症患儿当作研究对象 , 随机分成两组 , 参考组和实验组 , 参考组采用治疗 , 实验组基于此联合拉莫三嗪治疗 ,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参考组 , 且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参考组 , 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 ( P <0.0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差异 ( P >0.05 ), 无意义 。 结论 小儿癫痫合并抑郁症采用联合拉莫三嗪治疗 , 临床疗效突出 , 能够改善患儿抑郁症状 , 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 标签: 小儿癫痫 抑郁症 托吡酯 拉莫三嗪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以从 2016年 6月至 2018年 6月与我院治疗的 63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计算机对患者分组,分为每组患者例数均为 21例的甲组(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治疗)乙组(患者服用治疗)和丙组(患者服用丙戊酸钠治疗),比较各组药效以及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1%,乙组为 85.7%,丙组为 76.2%,三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甲乙组: 为 5.6757, P为 0.0172,乙丙组: 为 4.4211, P为 0.0354),与甲丙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采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这三种药物对脑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治疗,三者均能够发挥出较好的临床治疗功效,但是其中卡马西平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最多,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药物。

  • 标签: 卡马西平 托吡酯 丙戊酸钠 脑炎继发癫痫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医理疗联合呲卡胺滴眼液对假性近视治疗的探讨。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5月~2019.5月,在该时间中我院收治的假性近视病患为180例,从中选出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中医理疗联合呲卡胺滴眼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治疗显效和有效的总例数要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在病患对治疗结果满意度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满意度相对较高。结论:在对假性近视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医理疗联合呲卡胺滴眼液进行治疗取得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中医理疗 托呲卡胺滴眼液 假性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格雷联合阿伐他汀钙钙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脑梗塞患者共 70例,数字表随机分 2组每组 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氯格雷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阿伐他汀钙。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 NHISS分数、 TC、 TG、 HDL-C、 LDL-C、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 NHISS分数、 TC、 TG、 LDL-C低于对照组, HDL-C、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氯格雷联合阿伐他汀钙对于脑梗塞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调节血脂代谢。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钙钙 脑梗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塞采取阿伐他汀联合氢氯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期间确诊为脑梗塞的 12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伐他汀联合氢氯格雷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 8周。观察疗效并对比分析两组间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斑块面积及厚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NIHSS评分( 9.25±2.45)分低于对照组( 13.11±3.28)分( P< 0.05), Barthel指数评分( 65.33±6.34)分高于对照组( 56.05±5.21)分( P< 0.05);观察组斑块面积、厚度分别为( 1.03±0.12) mm2、( 0.73±0.11) mm均小于对照组( 1.27±0.18) mm2、( 0.97±0.16) mm( 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 95.08%高于对照组 86.89%( P< 0.05)。结论:脑梗塞采取阿伐他汀联合氢氯格雷治疗,可有效缓解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效减小斑块面积及厚度,治疗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塞 阿托伐他汀 氢氯吡格雷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 卡胺滴眼液在防治青少年假性近视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 选取我院 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 88 例(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10 月),随机分为阿托品眼膏治疗的对照组( 44 例)与 卡胺滴眼液治疗的观察组( 44 例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裸眼视力及眼调节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裸眼视力高,眼调节度低, P < 0.05 。 结论: 给予 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 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提高患者视力,疗效确切,值得借鉴。

  • 标签: 托吡卡胺滴眼液 青少年假性近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在脑卒中患者介入治疗麻醉过程中运用右美咪定复合依托咪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研究,所选入患者 70例,在本院 2019年 1月至 12月所接诊,任意抽选组中 35例,按照常规方式展开介入治疗中麻醉,即对照组,余下 35例则使用右美咪定复合依托咪,即观察组,分析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 P<0.05。结论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以右美咪定复合依托咪辅助麻醉,能够有效提升该部分患者麻醉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依托咪酯 脑卒中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布啡诺对依托咪全麻诱导肌震颤的影响以及合适剂量。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S组、BS1组和BS2组。S组静注舒芬太尼0.4 μg/kg;BS1组预注布啡诺10 μg/kg,3 min后静注舒芬太尼0.3 μg/kg;BS2组预注布啡诺20 μg/kg,3 min后静注舒芬太尼0.2 μg/kg,三组患者均于1 min后静注依托咪0.3 mg/kg(推注时间10~15 s)。连续观察2 min,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5 mg/kg,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呛咳反应发生率,肌震颤发生情况,给药前、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即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6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肌震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S组呛咳反应的发生率高(χ2=10.350,P=0.006);S组给药前至插管前即刻MAP、HR降低较BS1、BS2组明显(F=25.910、22.057,均P<0.001),BS1、BS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前后BS1组HR、MAP升高最小,其次为S组,BS2升高最大(F=8.849、16.101,均P<0.001)。三组患者术中情况均稳定,术后均无严重的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布啡诺与等效镇痛剂量的单纯舒芬太尼对于依托咪所致肌震颤的抑制作用相同,布啡诺对舒芬太尼所致的呛咳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布啡诺10 μg/kg复合舒芬太尼0.3 μg/kg更能维持全麻患者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比较合适的麻醉诱导复合剂量。

  • 标签: 布托啡诺 舒芬太尼 依托咪酯 肌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