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的讨论心房颤患者内科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应恢复窦性心律,对永久性房颤则应采用华法林加抗凝治疗。

  • 标签: 心房颤动 内科治疗
  • 简介:目的:对房颤患者不停用华法令、心电监护下拔牙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其安全拔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33例房颤患者拔牙前后及过程中血压、心率、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术后出血情况。结果:32例患者完成手术。血压、心率在麻醉时及术中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心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3例术中出现室性早搏。所有患者术后拔牙创均无明显出血。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术后加强局部止血,长期口服华法令的房颤患者在不停药、不减量、局麻下施行拔牙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房颤 华法令 心电监护 拔牙
  • 简介: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房颤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Pd、左房内径、hs—CRP水平及房颤发作情况。结果至随访结束,在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中,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占81.0%,治疗组房颤复发22例,占95.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22,P〉0.05)。未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在7-12个月时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t=2.823,P〈0.01;t=2.655,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组的Pd、左房内径、hs—CRP均降低(t=4.025-13.546,P〈0.01),治疗后两组之间Pd、左房内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1.51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可减少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Pd、左房内径和hs—CRP水平,其效果与坎地沙坦没有差异。

  • 标签: 左旋氨氯地平 心房颤动 高血压 坎地沙坦 P波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及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平度市60岁以上老年持久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772例持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组(367例)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组(39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结果入选病例共772例,有效病例760例,失访12例(1.7%)。随访时间(24.0±6.1)个月。华法林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降低63%(1.02%∶5.18%,P=0.04)。华法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下降69%(0.76%∶4.63%,P=0.04);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0.76%∶2.72%,P=0.02)。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2.04%∶12.81%,P=0.04)。华法林组出血率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1.53%∶11.44%,P=0.04)。结论对于老年持久性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的剂量,可以较阿司匹林更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是安全的。

  • 标签: 阿司匹林 华法林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离休干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分析房颤疾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17例房颤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评估危险因素、实施药物控制心率和抗凝治疗、给予综合干预等措施并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观察。结果4年中,2例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心肌梗死,5例频发房颤,9例心率控制达标,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医务人员要提高对抗凝治疗的认识,在房颤患者的服药跟踪及健康管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健康 管理 问题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国人口寿命已从建国初期的近40岁增加到70多岁,大型城市,如上海,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相应地,与老龄相关的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日益增多,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脑卒中 人口平均寿命 预防 心血管疾病 人口寿命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以及房颤伴焦虑抑郁情感障碍是否影响其生活质量。方法入选住院房颤患者患者自填焦虑抑郁量表,依据量表评分结果分为焦虑组、抑郁组、焦虑抑郁共病组及无焦虑抑郁状态的单纯房颤组。患者自填SF-36生活质量量表,经过量表评分后,对各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八个纬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入选118例房颤患者,焦虑、抑郁、焦虑抑郁共病及单纯房颤的发生率分别是12.7%(15/118)、22.0%(26/118)、8.5%(10/118)和56.8%(67/118)。②焦虑、抑郁及焦虑抑郁共病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在PF、SF、MH、VT、GH五个方面比无焦虑抑郁的单纯房颤患者得分低;其中抑郁组、焦虑抑郁共病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无焦虑抑郁的单纯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房颤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及焦虑抑郁共病的情况。合并这类情感障碍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在PF、SF、MH、VT、GH五个方面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更为积极的临床干预。

  • 标签: 房颤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心房颤患者脑利钠肽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收治的相关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选取了76例房颤患者房颤组,选取了7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人群的脑利钠肽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脑利钠肽水平为(22.31±33.21)pg/ml,房颤组的脑利钠肽水平为(43.21±34.24)pg/ml,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房颤患者来说,BNP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利钠肽水平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19例房颤患者行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以优、良、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分布。同时评价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两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结果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组间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3);针对RCA、LAD、LCX,图像质量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91,0.51,0.53)。结论对于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扩大冠状动脉CTA的临床应用范围。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率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82例年龄85岁及以上高龄的阵发性心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9例)、普罗帕酮组(21例)和索他洛尔(22例)组,分别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进行复律治疗.结果3组患者服药后48h内有效率分别为96%、35%、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有效率分别为86%、25%、1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严重不良反应多见.结论3种药物中胺碘酮治疗高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最佳,但不良反应明显,其他两种药物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标签: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胺碘酮 索他洛尔
  • 简介:摘要慢性(永久性)房颤在临床上常难以准确界定。2006年ACC/AHA/ESC联合公布的房颤治疗指南1中将慢性房颤定义为药物或电复律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或医患决定不再尝试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而允许房颤长期存在的一类房颤。国内公布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则将其定义为复律失败或复律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房颤发展而来,对于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律的房颤也归于此类。由是,慢性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类持续时间较长,无法转复或很难转复且无法维持窦性心律的房颤

  • 标签: 心房颤动 策略选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50~59岁人群中AF患病率为0.5%,80岁及以上人群为7.5%[1];并发脑栓塞的比例在70岁AF住院患者中为24.8%,80岁及以上达32.86%[2],其30d病死率高达24%,幸存者多为残疾[3];AF使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成倍增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预后[4-6].

  • 标签: 死亡风险 老年房颤 持续性心律失常 卒中 老年患者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脂水平和左室收缩功能均正常的心房颤动(Af)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干预作用。方法将血脂水平和左室收缩功能均正常的64例Af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0mg/d,共4周)和常规对照组(各32例),另选择同期查体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f患者治疗前后血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f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其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脂水平尚无显著变化,但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已有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4周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P均<0.05),hs-CRP、IL-6和NTproBNP水平均有更进一步显著降低(P均<0.01)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1)。结论血脂水平和左室收缩功能均正常的Af患者同样存在着炎症反应,Af患者在不伴有心力衰竭时也可以引起NT-proBNP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在抗炎的同时还能降低Af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且不依赖于其调脂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炎症因子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栓治疗,通过加强观察和护理,以期取得明显抗栓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房颤患者CHADS2评分达2分者给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起始剂量为2.5mg/d,每3天复查INR,根据INR水平调整华法林用量,维持INR在2~3间,同时指导患者饮食、用药、生活护理及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以保障用药安全。结果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脑栓塞及死亡,7例患者发生少量出血,1例发生中等量出血,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规范使用华法林,加强观察和护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冠心病患者常合并房颤,对这类患者,尤其是需要放置冠状动脉支架的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是一个难题。需要权衡中风、支架血栓和出血的风险。本文主要综述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抗血栓治疗。

  • 标签: 冠心病 房颤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及意义。方法对住院的240例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房颤位居首位,非风湿性房颤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主。结论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是房颤的主要病因,关注房颤的病因,对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病因分布 治疗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