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情况。方法对270株病原菌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增高。结论严格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控制耐药细菌的产生及播散。

  • 标签: 住院患者 细菌感染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消化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具体的管理措施,降低消化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法,选取956例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等,统计分析影响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等情况。结果87例患者发生了医院内感染,占9.1%,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消化道肿瘤、联合使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化疗药物、侵入性操作,都是医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87例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分离出52株病原菌,占59.77%,其中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株数10株,占19.23%。结论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院内感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管理中,应该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降低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几率。

  • 标签: 消化内科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住院患者开展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物(HBV-M)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对住院患者开展HBV-M检测,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结果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检测住院患者48660例。其中HBV-M阳性(统计HBsAg)3163例,阳性率6.50%。HBV-M逐年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M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多见于大于20岁以上人群,阳性数3123例,占总阳性例数的98.74%(3123/3163)。结论住院患者中HBV感染率虽然逐年下降,但也有6.5%感染人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广泛开展住院患者HBV-M物检测,了解感染状况,掌握流行特点,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保护医患双方,防止医患纠纷发生。

  • 标签: 住院患者 感染标志物 检测 研究
  • 简介:[目的]调查我院2004年-2006年医院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2006年出院的18559例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73%;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为主,胃肠道次之,手术切口感染居第3位;医院感染各科室分布以神经外科最高,其次是骨外科和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占48.91%,革兰阳性菌占31.52%,真菌占19.57%。[结论]医院感染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医院感染 病原菌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菌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分布特点和药敏试验敏感和耐药情况。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分离培养法,对1220例男女曾在性乱史所致尿道炎和子宫颈炎,及275例正常男女(对照组),进行GC、CT、uu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性乱史GC阳性率60-66%,对照组空白,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性乱史CT阳性率50.41%,对照组阳性率27.27%,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1.26,P<0.01)。性乱史uu阳性率40.16%,对照组阳性率9.09%,两进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30,P<0.01)。GC合并感染CT阳性率58.10%,GC合并感染uu阳性率23.65%。药物敏感试验,uu对米诺环素和大观霉素敏感89%以上,GC对利福平敏感,对四环素、氯霉素有耐药现象。结论提示GC和CT及uu主要是通过性传播而导致淋菌和非淋菌尿道炎和子宫颈炎,在诊断治疗同时应注意淋菌和非淋菌合并感染的存在和药物敏感及耐药情况

  • 标签: 淋球菌 非淋球菌 药物敏感和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ICU重症肺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感染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62例ICU重症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下呼吸道以及痰液采样,实施真菌培养,分析患者真菌感染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共发现真菌9类,共82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铜绿假单胞菌34株,其次是溶血葡萄球菌11株,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白细胞数量减少、低蛋白血症、进入ICU病房超过1周以及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超过2种并且超过1周等。结论导致ICU重症肺炎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种类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溶血葡萄球菌,主要原因为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患者呼吸系统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因此导致真菌感染

  • 标签: ICU 肺炎 真菌感染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对283重叠感染者检测血清抗-HAV、抗-HCV和HBV-M,并比较各型临床类型各型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V的感染率最高86.9%,HAV和HBV的重叠感染最多42.8%,HBV和HCV重叠感染次之32.9%.结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以重叠感染.以HBV的感染为主,重叠感染加重病情.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重叠感染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妇女感染TORCH的相关情况,以为妊娠妇女的保健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3月份至2011年3月份妇产科展开产前检查的的1040例妊娠妇女,采取ELISA(即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做TOX、RV以及CMV、HSV的相关检测。结果妊娠妇女感染TORCH的总阳性率达9.2%,其中TOX的阳性率为1.3%,HSV的阳性率为2%、RV的阳性率为2.7%、CMV的阳性率为3.2%。各种病毒感染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感染TORCH的概率相对较高,应该及时进行前往当地医院做好检查工作,以提高婴儿出生的素质,这对少生优生以及计划生育的工作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妊娠妇女 TORCH 畸形胎儿 酶联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宫颈息肉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等感染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培养法及胶体金技术对6o例妊娠合并宫颈息肉病人进行cT、Uu、一般细菌培养的检测,并以6O例先兆流产孕妇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感染阳性率、Uu感染率分别为51.61%、38.3%;对照组分别为21.67%、20.0%。两组感染阳性率、Uu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宫颈息肉与感染尤其UU感染关系密切,对妊娠合并宫颈息肉患者应常规进行宫颈感染因素检查。

  • 标签: 妊娠合并宫颈息肉 感染 解脲支原体( u u )
  • 简介:目的:分析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致病菌科室分布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年12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中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严格符合设计条件的200株细菌的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的基础病史、感染细菌种类、感染危险因素、抗生素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等进行分析。结果:①200株病原菌分离株中普外科27%、ICU15%,比例最高;②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6.5%,其中大肠埃希菌29.5%、铜绿假单胞菌10.5%、肺炎克雷伯菌10.0%和鲍曼不动杆菌9.5%最为常见,而在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12.O%;③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短、年龄因素等都对医院内感染有着重要的影响;④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较敏感,而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和唑烷酮类抗生素较敏感;⑤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临床使用抗生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结论:医院要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感染细菌的监测,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和培训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同时,临床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延缓菌株的变异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加。

  • 标签: 医院内感染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 病原菌分布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因腹痛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门诊就诊的同时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查的24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分别统计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别,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245例患儿中83例(33.9%)患儿感染幽门螺杆菌;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03,P=0.748>0.05);患儿年龄越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24,P=0.020<0.05),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显著相关,(OR =1.121,95%CI :1.021~1.232,P=0.017<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腹痛患儿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 标签: 腹痛 儿童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从业人员体检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本地区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体检时的12000例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体检的从业人员中发现,<30岁的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12.1%,30-50岁的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10.8%,﹥50岁的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10.0%,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男性HBsAg阳性率为12.2%,女性HBsAg阳性率为10.9%,男性的HBsAg阳性率较女性高。结论应加强卫生的监督工作,加强乙型肝炎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94-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IV感染者合并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的情况,为HIV感染防治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共有27144名受检者进行进行HIV、乙肝、丙肝以及梅毒四项检查,比较HIV感染者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情况。结果其中HIV(1+2)抗体阳性并经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证为艾滋病感染者共171例,在171例HIV感染者中,合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为17例(5.89%);合并丙肝抗体阳性的为3例(1.75%);合并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的为37例(21.64%),即HIV感染者中合并梅毒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乙肝、合并丙肝感染率。合并乙肝、丙肝的为1例(0.58%);合并乙肝、梅毒阳性的为4例(2.34%);合并丙肝、梅毒阳性的为2例(1.17%);合并乙肝、丙肝、梅毒阳性的为1例(0.58%),合并单个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双重病毒感染率、合并多重病毒感染率,合并双重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多重病毒感染率。结论在HIV感染者中,往往合并乙肝、丙肝、梅毒的双重或者多重感染,且合并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即在HIV感染者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多注意患者的双重或者多重感染,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改善预后。

  • 标签: HIV感染者 乙肝 丙肝 梅毒 双重感染 多重感染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母婴阻断试验中,HIV感染孕妇的传播途径及配偶感染情况。方法对28例HIV感染孕妇的背景资料、配偶资料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艾滋病传播特点及配偶间感染及交叉感染情况。结果28例HIV感染孕妇多为居住在城区或城郊的无业人员、农业人口,她们及配偶的文化程度均普遍偏低,配偶大多也属农业或无业人员,女性感染传播方式依次为多性伴、配偶吸毒被动性传播、自身吸毒感染、纹身。配偶检出感染14例,多为吸毒人员,检测阴性8例,拒绝检测6例。孕妇妊娠结局终止妊娠9例、剖宫产及阴道分娩17例、宫外孕1、待产1例。结论HIV感染孕妇及配偶的文化、社会地位普遍较低,配偶间交叉感染较严重。针对城区及城郊高危人群、农民外出务工不员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婚前进行HIV检测甚为必要。

  • 标签: 孕妇 配偶 HIV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简阳地区孕期妇女HCV抗体(HCV-Ab),研究本地区孕期妇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孕期妇女丙型肝炎感染情况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结果8495例研究对象检出抗-HCV阳性31例,阳性率为1.99%。大于40岁年龄段孕期妇女感染率高于其它年龄组(P<0.05)。结论加强丙型肝炎预防尤其是孕期妇女预防知识的宣传相当重要。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HCV) 孕期妇女 酶联免疫(ELISA) HCV抗体(HCV-Ab)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市TB/HIV双重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建立控制TB/HIV合作管理机制,减少双重感染者负担的政策和措施。方法在TB病人中进行HIV筛查,在HIV感染者或患者中进行TB检查。结果检测总人数为781人,发现13例患双重感染感染百分率为1.66%(13/781)。结论应加强结核病人中HIV筛查以及HIV感染者或患者的TB筛查,及早发现TB/HIV双重感染者,做到综合管理,防治病人。

  • 标签: TB/HIV 双重感染 筛查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新生HBV感染情况,为乙肝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届新生HBsAg进行检测,HBsAg阳性者进行乙肝5项的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平均为6.98%,且以大三阳和小三阳2种感染模式为主,分别为31.31%和35.65%,占HBV所有感染模式的66.96%。结论该校HBV感染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高校中未感染HBV的同学八学后接种乙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模式 预防 控制
  • 简介:本文报告分析了自1986年至1991年对内外籍人员、交通员工开展性病监测工作以来,共查465例,其中发现合并感染的27例,对STD合并感染的虽有报导。但数量较大和合并三种感染的STD较少见。为此,本文将材料分析报告。

  • 标签: STD 合并感染 梅毒 淋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门诊性病患者的艾滋病感染情况分析性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500例性病患者,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进行酶联免疫法进行HIV抗体筛选,统计艾滋病的诊断情况,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性病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在500例患者中共诊断出395例艾滋病患者,感染率为79.0%;性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已婚、学历水平、所患的性病类型及是否具有吸毒现象均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未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更高;进行统计学比较有意义。结论了解性病患者的基本资料,针对艾滋病高危多发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性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提高其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 标签: 性病患者 感染艾滋病 特点与规律 干预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南宁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RV)与腺病毒(EAdv)的感染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与腺病毒。结果1438例粪便标本中,RV阳性161例,阳性率为11.2%;EAdv阳性77例,阳性率为5.4%,;RV与EAdv均呈阳性30例,占2.1%,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之间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3岁年龄段的患儿最为多见,阳性率为15.1%,其次分别为<1岁组,≥3岁组;RV的阳性率有两个月超过了15%,其中,12月达到最高值(27.1%),其次为11月(16.9%),EAdv全年均有发病,各月份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RV阳性患儿中,有116例(72.0%)出现了发热症状,所有患儿均出现了腹泻症状,平均腹泻次数为6.6次/24h,表现为三多(次数多、量多、水分多)。41例(25.5%)出现脱水症状。EAdv阳性患儿中腹泻为主要表现,其次为呕吐,其余表现还有发热等,大多数患儿有轻至中度脱水。结论RV与EAdv是本地区腹泻儿童的主要病原。0-3岁为感染好发年龄段,11、12月为RV感染高发季节,EAdv全年均可发病。RV临床表现以腹泻、发热、脱水为主,EAdv呕吐较为频繁。

  • 标签: 南宁地区 腹泻儿童 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