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急团队急救模式对脑出血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102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急救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应激团队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量(49.4±5.3)ml、并发症发生率19.6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出血量(67.5±6.6)ml、并发症发生率60.78%。结论:应急团队急救模式应用在脑出血患者的急救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和广泛应用。

  • 标签: 应急团队急救模式 脑出血 急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救护理模式在羊水栓塞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羊水栓塞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经过急救护理模式护理后,其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救护理 羊水栓塞 急救
  • 简介:摘要 :目的:探寻危重创伤急救有效的 护理新模式, 针对性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随机抽取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6 月期间治疗的 84 例危重创伤患者,按照接诊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接受无缝隙连接急救护理新模式,对比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应急反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无缝隙连接急救护理新模式有利于缩短危重创伤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危重创伤 急救 护理新模式
  • 简介:【摘要】我国现行院前急救发展模式,在新冠疫情下暴露了某些短板与不足,亟需进行供给侧改革。本文通过详述我国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疫情下现行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的不足、学习借鉴相关国家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的长处,提出从“急救立法、体制建设、标准制定、健全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重点从“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发力,以改善我国院前急救发展现状,适应未来可能要直面的新的公共卫生事件,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 标签: 院前急救发展模式 公共卫生事件 急救体系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编号法划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8)。参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实验组行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患者的急救效果、急救时间。结果:实验组病患的科室会诊时间、转科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参照组病患,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患的急救有效率是97.37%,参照组病患的急救有效率是84.21%,实验组的急救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可缩短患者转科、抢救的时间,提升病患的急救治疗有效率,建议推广实施。

  • 标签: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急性脑卒中患者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为了提升应急救援方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培养应急救援人才,结合矿山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和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课程建设、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基于系统分析能力、多技术多装备配套运用能力、综合制定完整救援方案能力、综合决策指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五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 标签: 应急救援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体系管理模式。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为重症孕产妇者,干预前行常规管理,干预后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急救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结果:干预后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干预前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体系管理,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提高产妇的综合救治成功率,减少产妇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但需要基层医院建立产科急救网络,针对孕产妇即正建设绿色通道,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开展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并构建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提高综合监控水平。

  • 标签: 基层医院 危重症 急救管理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缺乏规范的急救培训模式,如何针对有限的培训资源,有计划地合理统筹安排急救培训普及工作是我国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深圳市宝安区政府的主导下,推进社会急救网格化管理"宝安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宝安模式"急救体系的特点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能有效缩短急救半径,获得急诊医学界、媒体和政府的一致认可。社会公众急救"按需培训"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明确各地区社会公众急救培训需求,进而组织实施的符合当地社会现况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当地心搏骤停数据库;②分析心搏骤停数据库,明确培训目标人群和内容;③建立本地社会公众急救培训登记管理系统。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按需培训"有助于合理利用培训资源,有计划地统筹安排社会公众急救培训。本文根据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发起的"宝安模式"经验,针对社会急救培训中"按需培训"理论进行阐述,旨在为中国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社会急救 宝安模式 公众急救培训 按需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联体模式急救技能同质化培训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湖塘、柯岩、夏履三家医联体分院护士39名为观察对象,成立急救技能培训管理小组,设计急救技能同质化培训路径,根据路径严格落实培训,运用PDCA工具进行质量监控,不断完善,实施后评价效果,比较同质化培训路径前后的效果。结果湖塘、柯岩、夏履三家医联体分院护士经过同质化培训,急救药物知识知晓评分[(92.6±5.3)分、(94.5±5.2)分、(92.0±3.4)分]、急救流程知晓评分[(94.6±4.2)分、(89.5±4.8)分、(94.0±3.8)分]、应急流程知晓评分[(95.4±3.9)分、(89.1±4.1)分、(93.0±3.5)分]、团队配合评分[(90.3±1.2)分、(90.5±3.1)分、(86.4±2.5)分]均显著提高,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83、-8.583、-10.914,-8.744、-12.091、-6.260、-6.188、-7.366、-16.645,-13.856、-11.916、-12.112,均P<0.05);急救技术操作合格率、急救药品耗材完好率、急救设备完好率均为100.0%,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救技能同质化培训路径能有效提升医联体各分院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值得在医联体内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急救医疗服务 护理 护士 在职培训 临床路径 医疗联合体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中应用多重评价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的50名护理大专生作为观察样本,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中25名。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教师考评评价模式,试验组给予多重评价模式,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急救能力的比较。结果:试验组的分析判断能力、急救动手能力、急救应急能力得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其均比对照组高,P<0.05,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多重评价模式对提高急救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临床急救能力,改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和采纳。

  • 标签: 操作技能 急救护理 多重评价模式
  • 简介:【摘 要】目的:对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于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急诊创伤外科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列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急诊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急诊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以及急诊至病房时间均要显著快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创伤护理 无缝隙急救 护理模式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创伤患者使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干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期间,抽取我院接收的急诊创伤患者66例,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各为33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急诊时间指标情况、抢救效果。结果:相对于常规组急诊检查、接诊、术前抢救时间,护理组均短(p

  • 标签: 急诊创伤患者 无缝隙急救护理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成批烧(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联合急救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22成批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某厂区火灾事件中烧创伤患者11例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以某公交爆炸事故中的烧创伤患者11例为观察组,应用联合急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以及到达烧伤ICU的时间。结果:在不同急救护理模式下,观察组患者的急诊预检分诊时间以及到达烧伤ICU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缩短(P

  • 标签: 联合急救护理模式 成批烧(创)伤 临床急救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78例脑卒中病人视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抢救方案的差异划入研究组与参照组(n=39)。参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行急救护理小组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抢救效果及血清指标。结果:研究组病人接诊到确诊时间、抢救总耗时及护理措施完成时间均相对较短,与参照组病人的时间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的NT-proBNP、Hcy及hs-CRP指标均相对较低,与参照组病人的血清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在脑卒中病人抢救中的应用,可缩短抢救的时间,改善患者的血清指标,建议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急救护理小组模式 抢救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急诊创伤护理中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共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6月间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 54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的常规组,另一组为实施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两组各有患者 27例,分析这两组患者的病情确诊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病情确诊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从抢救成功率上看,观察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从对护理的满意度上看,观察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在急诊创伤护理中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 急诊创伤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模式,探究患者抢救效果。方法:以 56例急诊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模式,实验结果采用软件进行分析,并探究实验结果的显著性。结果:观察组的救治时间比对照组的要低, 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的要高;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比对照组的要低, 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 优化急救护理在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 收治的急症患者中选取 120 例,随机将其 分为常规组( 实施 常规急救护理) 和研究组( 实施 优化急救护理), 每组 60 例,对 两组患者的 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 入院至抢救时间、检查耗时 均显著 低于常规组( P<0.05), 差异显著 ;两组患者 抢救成功率比较 P>0.05无统计学意义 ;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8.33 %明显 低于常规组 的 25.00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措施 能够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减少抢救耗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缓患者生命,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优化急救护理 抢救成功率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