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以手术病理结果分为参照组(未发生微血管浸润)与实验组(发生微血管浸润)。对比两组肿瘤直径及CT与MRI征象。结果:实验组在边缘模糊、局部外凸结节、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以及PVTT上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中,CT与MRI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影像学征象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等。

  • 标签: 肝细胞癌 微血管浸润 CT MRI
  • 简介:摘要肝泡型包虫病是一种生物学特性类似恶性肿瘤的寄生虫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出现黄疸、腹水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此时病程已属晚期。此外,由于病灶切除的不彻底导致术后较高的复发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的总结,以及对肝泡型包虫病病灶旁“浸润带”内血供、微血管侵犯及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的分析,深度了解肝泡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包虫病 肝脏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和MRI技术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价值。方法:以294例研究对象为例展开分组对照研究工作,分组依据为是否有微血管浸润表现,将患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146例患者纳入研究组,1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针对这294例研究对象均开展CT以及MRI检查工作,并综合评估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从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征象方面进行对比可知,结果显示,门脉分支癌栓数量等方面的组间比较结果差距较明显(P<0.05);对比CT以及MRI诊断结果,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方面综合分析可知,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通过CT和MRI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边缘特征、肿瘤内动脉等征象,诊断价值较为突出。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浸润 CT MRI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疾病,其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而疾病的进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微血管浸润在肝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CT和MRI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方面的价值。我们分析了29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并综合评估了CT和MRI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检查方式在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中都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 标签: CT及MRI影像学 原发性肝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比较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定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从中抽取78例,通过单双号分发法将两组分为研究组(存在微血管浸润情况39例)与单一组(不存在微血管浸润情况39例),两组均对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的临床征象进行评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 结果:临床征象包含内脉分支癌栓(PVTT)、弥散系数(ADC)、瘤内动脉信号环征象(TTPVI)以及外缘模糊等,经过检查对比,研究组的临床征象数量多于单一组,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来说,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表示,其临床征象(内脉分支癌栓(PVTT)、弥散系数(ADC)、瘤内动脉信号环征象以及外缘模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 MRI影像学 原发性肝癌患者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5月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展开研究,以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为依据,将其中40例无微血管浸润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另40例有微血管浸润患者作为研究组,对其术前CT、MRI边缘模糊征象进行对比。结果 经CT及MRI检查,研究组边缘模糊、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TTPVI)、门脉分支癌栓(PVTT)均高于对照组,P<0.05,弥散系数(ADC)值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检查中,边缘模糊、TTPVI、PVTT及ADC值均有良好诊断价值。

  • 标签: 微血管浸润 原发性肝癌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非增强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进行术前预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是否有MVI的HCC病人129例。所有患者术前2周内行3.0 T MRI。在T2WI-FS及ADC图中逐层勾画病灶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三步降维方法Variance Threshold、SelectKBest、LASSO算法依次进行降维来进行特征选择。分别使用六种分类器包括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决策树(decision tree,D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限梯度增强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对提取的特征进行机器学习。通过绘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三个指标来评价各分类器所构建模型的效能。结果从T2WI-Fat suppressed (FS)及ADC图中分别提取出1409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降维,最终从T2WI-FS图中筛选出12个以及从ADC图中选出8个最优特征来分别构建两个组学模型。两种分类器SVM、LR基于T2WI-FS特征所构建的模型性能最佳,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AUC值分别为0.869、0.801,准确度为0.78、0.81。结论使用T2WI-FS的12个组学特征,可以获得较高的AUC值和准确度。因此,认为基于T2WI-FS的三维成像组学特征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来对肝细胞癌的微血管浸润进行术前非侵入性预测。

  • 标签: 影像组学 微血管浸润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患者CT以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 标签: MRI CT检查 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 临床诊断 利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及MRI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CT及MRI平扫检查以及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弥散系数(ADC)、门脉分支癌栓(PVTT)、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TTPVI)以及边缘模糊等影像征象与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间的相关性。结果:(1)TTPVI、PVTT以及边缘模糊征象均与原发性肝癌微血管浸润间具有相关性,(P<0.05)。(2)微血管浸润患者ADC值明显低于非微血管浸润患者,(P<0.05)。ROC曲线中TTPVI征象以及边缘模糊征象对微血管浸润的判断效能明显高于PVTT征象,(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影像以及MRI影像中的边缘模糊、PVTT、TTPVI以及ADC值在判定是否有微血管浸润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浸润 CT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对第Ⅷ颅神经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16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8例,重度3例。3例伴有轻度眩晕。结果16例患者术后耳鸣完全消失,3例伴有眩晕者术后眩晕症状随之缓解。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 耳鸣 血管压迫
  • 简介:摘要在显微外科手术中微血管夹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微血管夹的研发及相关性血管损伤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从微血管夹引起的相关血管损伤的角度出发,从损伤评估方法、血管夹特性和血管损伤关系、血管损伤后修复以及微血管夹研究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而进行展望。

  • 标签: 微血管夹 血管损伤 夹持性损伤 止血 显微外科器械
  • 简介: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giopathes,TMA)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和HELLP(HemolysisElevatedLiverEmzymesandLowPlatelets)综合征.

  • 标签: 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D31的表达,并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MVD-CD31高于纤维腺瘤组织(16.586±9.528比10.403±3.052,t=3.724,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t=3.761,P=0.000;F=2.983,P=0.032),与月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ER、PR、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无关(t=0.754、-0.533、1.633、1.853、1.040、0.276,F=1.937;〉0.05)。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MVD-CD31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组(t=2.078,P=0.04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14%组的MVD-CD31表达显著高于Ki67≤14%组(t=-2.287,P=0.030),MVD-CD31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56,P=0.011)。结论MVD-CD31可以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导管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微血管 抗原 CD31 Antigens CD31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肝癌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肿瘤。微血管侵犯(MVI)被认为是肝癌早期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肝移植受者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术前预测MVI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预测MVI主要通过特异的血清标志物如脱-γ-羧基凝血酶原以及术前影像学特征。本文就MVI的诊断、发生、术前预测、对预后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表观扩散系数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MVA)的相关性,评估超声造影无创性评价PTC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69例,按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1cm组、1~2cm组、〉2.0cm组,按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各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术后结节及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及MVA,并与定量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1)PTC结节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MVD及MVA均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14.95±4.96vs22.67±6.11,970.01±263.20vs1798.35±563.67,118.91±31.32vs206.27±39.58,8.58±2.68vs18.47±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0、-11.061、-14.377、-20.532,P均〈0.05);(2)随着PTC结节增大,各组Peak及AUC、MVD及MVA依次增加,且不同大小3组结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cm组与1~2cm组比较:t=0.000、0.000、0.000、0.000;〈1cm组与〉2.0cm组比较:t=0.027、0.044、0.033、0.000;1~2cm组与〉2.0cm比较:t=0.027、0.044、0.033、0.000,P均〈0.05);(3)淋巴结转移组Peak、AUC、MVD及MVA值高于未转移组(16.86±4.36vs13.80±3.55,1128.16±290.85vs874.39±192.27,114.12±30.69vs103.67±22.19,10.30±2.44vs7.54±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7、4.366、6.336、4.742,P均〈0.05);(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eak、AUC与MVD呈正相关(r=0.506、0.478,P均〈0.05),Peak、AUC与MVA呈正相关(r=0.648、0.653,P均〈0.05);灌注参数TP、MTT与MVD与MV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eak、AUC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VD与MVA,可无创性评价在体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对PTC的临床诊断及其�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超声检查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 标签: